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返本开新

•贾建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b03533fa828ba61ef2c1aa864134970a304e596f.jpg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创造。这个创造不是坐在书斋里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人一开始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武器。当时面临的大问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马克思主义立足于西欧社会揭示过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列宁探索出了落后的俄国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国情和中国问题不同于西欧也不同于俄国。因此,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怎样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先是以李大钊、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一开始就或多或少地注意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有关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并且致力于因时因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以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会议进行反思并改组中央后,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地位。中共领导层的改变和此后对共产国际指导方针的调整,为中国共产党人大胆地独立地探索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也随之逐步提上议事日程。知识界、理论界在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义面前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宣传,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和理论的形成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此前后一段时间,中共中央高层领导人和党的理论工作者不断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等提法。到1945年党的七大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的共识和普遍使用的概念。可是,在1952年《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出版前,毛泽东把这个提法亲笔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此后,所有著作、文件、报刊文章等很少出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在1956年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1961年在八届九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是在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后被重新使用并广泛传播开来的。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就有人开始重新引用历史上党的领导人关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述,或直接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不仅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而且有关方面的著作和文章大量问世,有关方面的座谈会、研讨会也相继召开。在中共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人的著作中,重新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例如,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使用了“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概念,用以说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胡锦涛在2001年以来多次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一是说明过去取得的理论成果,二是号召不断将这一事业推向前进。

可见,新时期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逐渐提到了极高的地位,并且学科化了。今天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显然既坚持了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又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与理论针对性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实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在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有其特定内涵和本真精神。只有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看,才能懂得其真义。

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和命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表述。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界定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问题,并且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具体的历史环境解决中国问题,也就是毛泽东在1941年5月《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说的“有的放矢”。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问题之“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同时,形成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要求。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表述,显然很婉转,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去理解,就能感受到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去苏联化”的决心和独立自主、反对教条主义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精神。1942年,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化”的含义,即创新。当时对阐发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理论家艾思奇对此进行了很好的解读。他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

可见,独立自主、有的放矢、开拓创新,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简言之,就是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还在继续,我们要进一步推进这个过程并且取得新的成果,就要认清中国实际、搞清楚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同时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以解决中国问题。

其一是着眼于解决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缘起和过程都是为着解决中国问题。不懂得中国的大问题、小问题,不懂得近代中国的问题、当代中国的问题,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来龙去脉、内涵和实质及其伟大意义。

近代以来,中国大问题有两个:一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幸福。新中国成立标志着第一个大问题已经解决。新中国成立后,全党全国人民一直致力于解决第二个大问题。本世纪,我们党一直强调: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这要求搞清楚我们正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且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新的实践经验推进理论发展。

其二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这里的人是每个人,首先是无产阶级。马克思列宁主义都关注并致力于无产阶级的解放,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的解放面临的问题不同,实现人的解放的方式、方法就不同。显然,怎样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上人的解放的问题,需要选择和创造。

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为了真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用马克思主义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只言片语。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过程。今天,真用马克思主义,就是真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理论逻辑,而不是只言片语,或者某些具体结论;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射中国现代化建设问题之的。

其三是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品质,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和基本规律、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开拓和巨大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实践创新。

理论与实践创新是没有止境的艰难的创造性工作,不能一劳永逸。创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实际和中国问题。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和消化历史经验和教训,围绕我们正面临的中国问题,既正本清源又返本开新,不断地创造新的理论,不断地推进新的实践,完成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80期,摘自2013年7月《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