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巫统与伊斯兰党形成的右倾反对党联盟,加上一些保守组织的推波助澜,频频以“族群与宗教”论述鼓动马来社会的不满,借机捞取政治资本,使得本应迈向平等与进步的大马,再次陷入“族群关系零和”的窘境。
为何我国族群关系会如此脆弱?经不起考验?总是回到对自身利益锱铢必较的本位思考,纵观其因,源头终归“恐惧”两字——害怕他族得力甚于己、担忧本族弱势遭排挤。
513事件是族群互信缺口
华社学者陈亚才认为,正是50年前的那一场族群冲突,在从未获得官方正视及开诚布公探讨之下,加之落实各种族群保护政策如固打制等,使得族群间的藩篱越筑越高。
“在513事件后,当时的政府为了安抚马来民族的不满情绪,制定不少保护土著的政策,包括固打制等。这些扶持巫裔的措施,到后来已演变成一种依赖心理,动辄要政府施以保护,对自身利益得失常感焦虑。”
“一方面巫裔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非巫裔又对此不公局面,感到慌乱失措,令族群关系产生裂痕。自此,513这三个数字,成了某些政客口中恐吓各族人民的一种禁忌。”
适逢513事件今年迈入第50周年,他在接受《透视大马》专访时,感叹这起事件对我国族群关系的伤害太深,以致各族迄今仍无法跳脱出本位思考。
“族群关系在513事件后,遗憾地说,变坏的速度快过变好的速度。即使在509变天后的今日,每个族群都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妥善照顾,巫裔觉得他们在让步,华裔与印裔则认为自身未获得好处,大家都还站在本位思考。”
打破本位思考前进
那各族该如何打破僵局?陈亚才直言:“若说要从513事件中学到什么,我想各族首先应从本位思考跳出,从恐惧与对立走出来,解开彼此心底的迷惑,才能继续前进。”
谈到“解惑”两字,这恰好就是“维护513墓园工委会”及隆雪华堂等民间团体,今年5月初举办“513事件50周年系列活动”的核心主旨。
这一系列活动,就包括:双溪毛糯513墓园公祭仪式、《义山》短片放映会、513罹难者家属亲述历史讲座,以及“解惑513”英文讲座。而历史学者柯嘉逊博士,也会在座谈上推介其50周年再版著作《513 解密文件:1969 年大马种族暴乱》。

公诸于世,历史才有被还原的一天。(图取自:陈亚才脸书)
身为“维护513墓园工委会”的陈亚才,说明“解惑”的意义,在于将每个人心中对513事件的疑惑打开。除了透过系列活动让公众参与、重新认知这段历史外,亦促请政府国家档案局,将尘封50年的相关事件档案解密。
“迄今,关于513事件的许多详情,依然被封存在国家档案局里,包括事件的起因,以及始终成谜的实际罹难人数。而民间对事件的了解,只是一鳞半爪,无法拼凑出完整的真相。”
他希望,希盟的内阁部长们,能在档案解密上亮绿灯,让民间学者接触相关资料,并着手进行中立而客观的研究,这对于了解事件经过将产生很大帮助,也避免主观推测。
陈亚才举例:“就拿死亡人数来说,官方数字显示约百人罹难,但民间的数字却与之相差10倍之远!”
“其实两者都可能正确,因为官方数字或许只记录那些有送来医院太平间、进行登记的遗体,而民间数字则包括不在医院记录者。”
他补充,柯博士根据英国方面解禁的新资料,揭示这起事件很可能属于“有策划”的行为,目的是让当时的执政者下台,而非官方版本中所说的“反对党胜选后游行挑衅”所引起。

就连埋葬在双溪毛糯墓园的实际死者人数,也无人能给予肯定答案。(图:透视大马)
官方致歉需谨慎
无论如何,尽管离真相又近一步,但陈亚才不鼓励在未有更确凿的证据前,就公开呼吁政府向罹难者道歉,以免横生枝节且适得其反。
“的确,我们需要将始作俑者找出来,但这必须依据事实资料而非推敲。在有更多研究结果前,我们不能仓促要政府道歉,否则只会挑起不必要的对立纠纷,还有紧张的情绪。当务之急还是先从研究着手,收集更多实质资料再说。”
虽然已时隔多年,但当年血迹斑斑的冲突事件,依然像附骨之疽般,紧紧纠缠着部分罹难者家属们的心灵,造成他们即使是到513墓园祭拜至亲,也显得局促不安。
对此,陈亚才亦坦言,虽然有的家属已逐渐走出阴霾,可以公开侃侃而谈,但不能忽略一些饱受创伤的家属,依然存有恐惧感。
“其中一位女家属,她有9位家人在事件中不幸身亡,几年前她虽曾到双溪毛糯的墓园扫墓,可是之后就没再来,因为她觉得太伤感了……”
“事实上,不少家属不愿去扫墓的原因,是害怕引来异样眼光。他们怕被人看见、怕被人问起,更担心社会大众怎么看待他们,是同情还是恐惧呢?所以有些家属选择与社会保持距离。”
理解这沉重心理包袱的工委会,亦从来都不强求家属们,于公祭当天现身,抑或面对大众述说往事,一切以尊重家属感受为依规。
陈亚才强调,在513事件发生的50年后,缅怀先人与追寻真相的脚步,绝非要激发仇恨,相反是学习将仇恨放下,而这有赖于解惑与还原真相。
“国家与社会想要达致转型正义,就必须先公开而广泛地讨论历史悲剧,继而为事件找出负责者,并承担相关的责任,包括对家属的赔偿等,这些都需要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