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源.马来人政治走不出迷思

《星洲网》2019-03-23 08:35:00

前财政部长敦达因很有智慧、看得清,他指出,马来西亚要想成功,马来人就必须成功。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马来人占国家人口的60%,如果60%的人民不成功,大家就得放慢脚步等他们跟上,如此国家很难快速前进。

马来人政治主导了政局,然而数十年不够开放,变化不大。

1969年513事件是马来人政治走向种族主义的催化器,时任首相敦拉萨于1970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以拉近马来人和其他种族之间的社会和经济鸿沟。

巫统以重组社会的名义,推行种族固打制,让巫统成为马来民族权益的守护者,而马来人也全力支持巫统,巩固了国阵的政权。

但是,由巫统来分配合约、股权及各种资源,逐渐衍生金钱政治及朋党风气。巫统在1987年爆发党争,由东姑拉沙里领导的B队抨击马哈迪的政策,指新经济政策无法让贫困的马来人受益。

1990年大选,首次出现足以威胁国阵政权的反对党联盟,由拉沙里成立的四六精神党试图挑战巫统的地位,大多数马来人最终在种族权益的感召下,回归巫统怀抱,两线制在马来社会激不起涟漪。

不过,伊斯兰党在四六精神党的协助下,拿下吉兰丹政权,反映一部分马来人转向了伊党的宗教政治,也导致政治分裂。

1998年,巫统再爆发党派之争,时任副首相兼财长安华遭敦马革职,之后被控鸡奸和渎职,掀起了烈火莫熄运动,这是马来社会首次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民主运动,可是却缺乏草根的支持。

1999年大选,由安华夫人旺阿兹莎领导的公正党赢得5个国席及4个州席,但除了旺阿兹莎外,大部份重量级领袖纷纷落马,公正党号召的改革运动雷声大雨点小,反观伊党在马来社会的影响力却扩张,不仅保住吉兰丹州,还夺下了登嘉楼政权。

2004年大选,在阿都拉新首相效应下,国阵获得逾60%马来人的支持,但是巫统的政治论述却陷入瓶颈,时任巫青团团长希山慕丁从2005年至2007年3年在巫统大会中,都举起马来短剑,试图煽动情绪。

但是,这种策略失效了,许多城市马来人觉得没有受到照顾,反而是巫统的朋党得到更多好处,因此从2008年大选开始,他们教训巫统,2018年大选在一马公司等贪污案件的冲击下,巫统输掉了政权。

现在马来票五分天下,即巫统、伊党、公正党、土团党及诚信党,

政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前敌对的巫统与伊党走在一起,后三者在同一个阵营,但马来社会毕竟在种族政治中沉浸已久,马来民族的生活也离不开宗教,因此巫伊结合的力量凌驾希盟。

大选时的情绪消逝后,很多马来同胞开始担心希盟违反竞选承诺,无法照顾他们的权益,因此又倾向种族思维,前首相纳吉“Bossku”热潮的出现,说明他们愐怀巫统成为保护伞的日子。

然而正如达因所说的,马来人的成功,唯有通过与非马来人携手合作才能达成。巫伊的主张是马来人至上,这种合作是排他性,不利于多元种族社会。事实证明,单靠政治权力,没有反省及非马来人的援助,马来人无法走上成功之路。

最近发生的大学生穷到没有钱吃饭的事件就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失败,继续给予“拐杖”,他们无法站起来,但是希盟却继续新经济政策的精神,包括恢复发出汽车入口准证(AP),走回巫统失败的老路。

马来人政治数十年来兜兜转转还是走不出种族和宗教框框,追根究底是马来政党为了选票,一直喂食没有营养的论述,加剧不安全感。

如果马来人政治没有与时俱进,走向正确的方向,国家就永远在兜圈子,马来人如何成功的问题,也永远没有答案。

作者 : 林瑞源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19-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