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婉玮.国际关系变动下的东盟立场

《星洲日报》2018-11-24 13:31

东盟与欧盟最大的差异还是主权让渡的层面,欧盟是以“超国家”的概念发展区域一体化,而东盟成员国则是以不削弱国家主权为原则之下发展一体化的项目。

过去的一周,第33届东盟峰会及东亚领导人合作系列会议在新加坡落下帷幕。

自从有了10+3的框架,东盟为中、日、韩三国的区域和平与安全算是尽了绵力,不仅如此,东盟的稳定性也为东亚共同体的建构做出贡献。不过,东盟内部的分歧也一直备受争议,尤其是在欧盟分裂危机的笼罩加上中美贸易关系发生变化,东盟今后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在国际社会受关注。

美国与中国从没有放过竞争主权东盟的话语权,两国的领导人在出席这一届的东盟峰会上毫不遮掩的推销各自的区域战略,而这一次,美国副总统彭斯在峰会上畅言以印度洋——太平洋为范围的“印太战略”,想当然尔是为了应对中国在亚洲提倡的一带一路战略,因此,引起中国与西方的媒体在此事上争相分析中美博弈及东盟的倾向,其受关注的程度已不亚于南中国海的课题。

事实上,东盟以不干涉国家主权和承认各个国家的利益差异为宗旨之下,尊重每个国家的发言权,也从来不会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发布宣言,这一点未曾改变,因此,东盟自然不会通过宣言展现支持中国或美国的贸易决策,这一点与处理中美在南中国海的博弈课题相同,东盟只着重强调的是和平解决纷争,并且在平衡战略之下,不会有一方更占到便宜。

相较于欧盟与美国因有共同的价值体系而容易产生亲近的合作关系,东盟独特的一面是有些成员国在政治上遵循英美体制,文化社会却与中国文化亲近,这是促成东盟可以长期在中美之间维持中立的因素之一。

然而,东盟与欧盟最大的差异还是主权让渡的层面,欧盟是以“超国家”的概念发展区域一体化,而东盟成员国则是以不削弱国家主权为原则之下发展一体化的项目。简言之,欧盟的成员国不但在经济方面取消国家之间的经济壁垒,也在安全及移民等法律及规则方面让渡主权,予以欧盟制定超越国家利益的政策。

但对东盟而言,本身的局限并不仅是各国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多元民族及不同的政治制度衍生的整合问题也是影响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此外,基于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参差不齐的因素,强制各国让渡主权予以东盟,更加是不现实和不恰当的做法。因此,在东盟领导人看来,欧盟分裂危机的部份原因存在理想化主权让渡,故从一开始,东盟并没有直接复制欧盟模式,乃是以了解自身区域的多元特色以及多元特色带来的一体化局限,渐进的推动各国合作,虽然这种方式导致进程慢了很多。

然而对当前的东盟来说,一体化还不是最大的挑战,就在大国关系发生变化及英国脱欧后可能带来区域秩序变化的背景之下,东盟已经被推到另一个擂台上,被迫重新思考外部环境的挑战,但是东盟当前还是必须以团结为主,以免成为大国博弈的工具。尤其近年来各国的政治变动大,国内派系对立容易成为大国拉拢以交换支持的筹码,故此,东盟成员国也应体认在一方面仍然可以维持开放性的态度与不同经济体及不同政体的国家发展多边合作关系,一方面则应避免掉落“选边站”的陷阱。

上述的观点或许保守,不过对东盟而言,如果不能摆脱卷入国际纷扰的陷阱,其一体化的目标可能也是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