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幸福• 引言 瑞士银行业在国际金融领域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和平时期法制建设完善以及社会政治稳定和税收较低外,主要是以其严守客户身份和财产来源的秘密而闻名于世。因此,世界上的富翁、独裁者、贪污腐败政客、不法商人往往会把不义之财存放在瑞士银行。长期以来,瑞士银行业的保密制度可谓固若金汤,但时代不同了,在美国政府强大的司法压力下,以及欧洲国家经济制裁的威胁下,瑞士银行保密制度的防线已被严重撕裂。如今,这个“世界逃税天堂”出现一股狂躁不安的焦虑症,那些原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的外国逃税者,天天晚上头枕瑞士银行的巨额存折做噩梦。 美国动用司法兴师问罪 本月5日,瑞士政府终于向美国俯首称臣,决定结束与美国的长期争吵。瑞士财政部长艾维琳•施龙普夫日前对新闻媒体表示,瑞士与美国达成的一项协议是单方面的决定,不是双方谈判的结果,这一协议将从今年7月1日开始生效。对于这一协议,瑞士国会可以进行辩论,但无权修改协议的条款。由于瑞士政府提供的信息不够充分,瑞士下议院决定暂不辩论这一问题。 2012年1月,美国检方在调查中发现,瑞士韦格林银行3名客户经理在最近10年内至少帮助100名美国公民隐瞒了12亿美元的资产,这些美国客户通过韦格林银行的作假向美国国内税务局递交虚假纳税的申报表。为此,美国司法部对韦格林和这些银行经理提出刑事起诉。在美国的压力和威胁下,这家瑞士最古老的银行被迫向美方提供相关客户信息,同时还向美国当局缴纳了5780万美元的罚款。 这不是美国与瑞士银行第一次进行真刀真枪的较量。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拖累,美国国库空虚,财政赤字严重。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开始收拾那些在国外偷税漏税的富翁。当年,美国联邦检察官首次对瑞士联合银行提出起诉,逼迫对方提供4450名美国客户的账户信息,总金额达180亿美元。瑞士联合银行最后被迫接受美方的条件,并同意支付7.8亿美元的罚款。 在美国政府的强大攻势下,瑞士一些银行最近几年纷纷采取规避风险的措施,拒绝美国公民在其银行开设海外账户,见到再多的美元财富也不动心。当瑞士许多银行迫于美国司法部门的压力和威胁退避三舍的时候,瑞士韦格林银行却见利忘义,继续顶风作案,结果被美国当局拿来杀鸡儆猴。目前,韦格林银行面临破产的厄运。 欧洲各国逼瑞士就范 如果说美国的进攻战术依靠司法武器和勇猛的话,那么德国的做法更加狡猾。2010年,德国下萨克森花了几百万美元,收买了一名瑞士银行的告密者,从其手中拿到一个光盘的资料,上面刻录了35000名德国逃税者的名字和存款的情况。由于这一银行数据,德国州政府从瑞士银行大约讨回了23.5亿美元的资金。 德国的调查进展打击了瑞士银行的锐气,促使瑞士与德国在2011年签署一个税收方面的条约草案。根据这一条约草案,凡是在瑞士银行有存款并上了“黑色资产”名单的德国人,德国政府今后将通过瑞士银行对他们上税25%,瑞士也将对这些客户征收25%的资本盈利税。 英国和奥地利与瑞士银行去年批准类似条约,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也表示出兴趣,要求与瑞士银行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旨在增加本国富翁试图通过瑞士银行逃税的成本。瑞士与英国等国签署的条约,是根据瑞士外国银行协会的建议制订的,条约规定把存户的合法收入与财富区分开来,然后把应该缴纳的税收移交给相关国家的政府,此举目的是保护瑞士银行的外国雇员不受第三国的法律起诉。 今年3月,法国预算部长卡于扎克因被曝于上世纪90年代在瑞士银行开设秘密账号,并于2010年又把这笔资金转移到新加坡,金额据说有60万欧元。对于自己的偷税行为,卡于扎克起初故意撒谎并加以抵赖,最后在事实面前被迫下台。目前,这位前部长面临正式的刑事调查。为了平息民愤并筑起一道政治防火墙,法国总统奥朗德接受教训要求所有部长公布自己的财产。 银行保密法备受诟病 瑞士银行的保密法约有300年的历史,但真正的保密制度始于1934年。当时为了防止德国纳粹没收犹太人的财产,很多犹太人将资产存放在瑞士的银行。1934年,几名法国政客和商人被揭露在瑞士银行开有秘密账户,从而引发了丑闻。为了更好保护银行客户的隐私和秘密,瑞士当年通过了银行法。瑞士银行法的独特之处是,这个国家将泄露银行秘密定性为刑事犯罪活动,因此人们对银行的秘密始终守口如瓶。 银行保密法为瑞士银行业赢得全球客户的信赖,也使瑞士成为吸收离岸财富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瑞士银行保密制度缺乏透明度、涉嫌帮助客户逃税饱受外界诟病,因此瑞士被指责为世界“避税天堂”。世界各国的独裁者以及他们的家人,在瑞士银行都有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的不义之财。这些国家的政府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瑞士银行以种种借口不予以积极配合,各国政府追讨不义之财的努力往往收效甚微。 早在1995年,世界犹太人大会代表犹太人组织提出起诉,控告貌似中立的瑞士银行和瑞士政府在二战期间协助德国纳粹洗钱,把大量掠夺来的黄金兑换成硬通货瑞士法郎,使这些来路不明的财产变成合法。时至今日,经瑞士政府交还给犹太组织或赠与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的资金不超过1000万美元,绝大多数资金被瑞士银行长期占为己有。 逆潮流而动助纣为虐 瑞士银行业非常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就人口比例来说,瑞士是世界上银行最多的国家,银行业每年缴纳的税款金额占总税收的20%。据报道,2001年,瑞士银行业管理着2.6万亿美元的资产,占全球离岸资金的三分之一。2007年,瑞士银行管理的资产上升到6.4万亿美元。 由于银行界丑闻不断,面临的国际压力日增,瑞士国内也开始反思这样一个问题:瑞士国民自觉缴税,大家遵纪守法,但外国客户却偷税逃税,有的把从国库里偷盗出来的大量资金藏在瑞士的银行,难道瑞士应该助纣为虐吗?瑞士法学教授菲利普•马斯托纳蒂等开明人士要求结束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他们认为,此举从职业道德上来说虽然有些见不得阳光,但重要的是要奉行法治、透明和诚实的原则,瑞士银行不能逆世界潮流而动。 然而,瑞士私人银行家协会主席米歇尔•德罗贝尔认为,瑞士银行保密制度其实与医生或律师或神父的职业非常相像,银行因此不能将客户的信息告诉他人。瑞士右翼政客们也认为,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做法是因为嫉妒瑞士成功管理全球的私人财富。其实,瑞士右翼保守势力仍抱残守缺,试图继续与世界各国的贪污腐败者、逃税者和独裁者分享从世界各国搜刮来的血汗钱。 “逃税天堂”还能存在多久 分析家们认为,当全世界都在反对腐败、要求提高透明度和打击金融犯罪活动的时候,瑞士银行却死保银行保密制度并仍在为犯罪分子和逃税者藏污纳垢,这是反历史潮流的。但是,单凭美国和少数几个欧洲国家与瑞士银行动真格还不行,要是俄罗斯、印度和世界各国联合起来起诉瑞士银行的不道德行为,瑞士银行才有可能改邪归正。目前,联手打击逃税活动已成为经合组织和二十国集团峰会的议题之一,各国同意执行国际税收条约,在打击逃税犯罪活动方面相互之间分享银行信息。 在美欧国家的威胁和国际组织的开弓下,瑞士政府目前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瑞士一方面要与美国和欧盟保持良好关系,避免对方的严厉制裁,继续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分享好处,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内经济压力和民众情绪的影响,不会轻易向外人低头。但在世界各国滚滚而来的反腐行动和要求增加透明度的洪流中,瑞士银行业的保密制度正面临滑铁卢。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可能建立在藏污纳垢的基础上。有人预测,5年后世界上不会再有瑞士这样的“避税天堂”。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64期,摘自2013年6月13日《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