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情报搜集“黑手”伸向中国高校

有着“第四种权力”之称的美国智库向来被看作美政府的“大脑”,常能左右白宫的重大决策。而自上世纪90年代末,研究中国课题在美国智库中逐渐成为“显学”之一。随着中国逐步与世界接轨,美国智库研究的中国议题也不断扩展--从冷战时期的军事安全、高层人事、台海问题等政治议题到后来的制度变迁、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继而又延伸到能源安全、社会发展等广泛领域。研究方法上,美国智库对华研究也早已不再局限于坐在华府的办公室里统计《人民日报》上特定词汇和人名出现的次数,而是深入中国社会肌理,与中国高校、官方智库、政府机构等多个层面展开交流合作,甚至共同完成研究。

一、美智库落户中国内地

2012年初,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中心主任易名通过网站视频向即将上任的美国总统献计献策。20年来,研究中国如何运作、理解中国如何做决定是她与同事所做的工作。

在诸多研究中国的美国智库看来,如何强调研究中国的意义似乎都不为过。2009年10月,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史密斯也声称“中国已经不单单是亚洲的领导者,也是世界的领导者。因此,理解中国如何运作、中国如何做决定至关重要。”

上述研究者诸多对华研究的操作地点并不在美国政府机构内部,而是在离白宫不到3公里的马萨诸塞大道附近。这片方圆几公里的区域,云集了包括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美国进步中心、新美国安全中心等上百家各式各样的智库。

其中一些智库对中国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隔海相望”.除了派遣研究员频繁来华外,它们也陆续将对华研究中心落地中国内地。在研究议题层面.这些智库的研究也不仅仅掰下“政治”这一瓣香蕉皮,而是深入中国经济、能源、外交、社会变革等多个领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和研究中国成长的肌理和脉络。

如同华盛顿地图上白宫、国会、智库的“位置三角”一样,美国智库的中国研究、中美两国决策者以及决策机构三者之间正演绎着另一种超越地理环境的三角关系,其在影响中美两国关系走向乃至世界格局变化上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二、“中国”成为美国各大智库的热门关键词

自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智库在亚洲的注意力逐渐从日本转向中国.以中美关系为中心的政治研究谱系,乃至所延伸的中国领导层、中国军事安全、台海问题,已经在美国智库的讨论桌和报告上出现了超过20年。

目前,据维基百科统计,在美国近200家智库中,与中国相关研究的有30余家;而在美国公布的《2012年全球智库报告》名单上,排名前30名的美国智库中有20家有中国研究专题项目。“中国”日渐成为美国各大智库网站首页的热门关键词。

而在这30家美国智库中,近5年来关于中美关系的研究报告和文章有上千篇,其中领导层问题20余篇、中国军事250余篇、台海问题(包括钓鱼岛问题)240余篇。其间对美国政府制定对华战略产生直接影响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比如2012年1月美国安全中心发布的《从能力中合作:美国、中国和中国南海》就成为美国政府该年度在中国南海问题上的战略指南。

2013年3月,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国中心资深研究员李侃如与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缉思合作出版的报告《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在中美两国高层产生了不小的震感.该报告中的措辞也造就了后来媒体引用的“中美信任赤字”一词。

同年3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网站首页9张醒目的动态图片中有5张与中国相关,除了《中国:变化和挑战》一文分析中国两会情况外,也有《中国外交挑战》、《为何习近平先去莫斯科》、《中国的朝鲜政策怎么了?》等外交专题。美国进步中心首页上“重要议题”一栏,“中国”排在“公民自由”、“经济”、“教育”之前,位居首位。而在诸多智库首页的搜索引擎中,与中国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圆桌会议、辩论赛、调查报告、国会证词、书籍等信息更达数千条。

三、美智库请中国专家

自诞生以来,美国智库与政府之间那扇著名的“旋转门”便翻转不停,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后退居智库的“中国通”也不在少数。但随着对中国本土问题研究的深入,在中国“安营扎寨”的美国智库也不局限于邀请或招聘有着与中国相关的政府供职背景或学术研究的美国人或华裔--除合作项目聘任清华大学教师为驻会研究员外.吸纳受过海外学术训练且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中国人做驻会研究员也成一种新趋势。

“只要他在研究中国问题方面有一流的学术水平,我们都愿意请。”据美智库人员介绍,美智库招聘研究员一直遵循背景多元化原则。智库的专家中,既有来自前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能源分析员.也有奥巴马政府前国家安全局东亚事务高级研究员,还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非常驻资深研究员。而在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驻会研究员中有8名中国人,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办事处的15名研究员则均为中国人。

对于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来说,拥有较高的中文水平以及在中国的工作学习经历日渐成为必要的条件。美国进步中心是奥巴马政府倚重的年轻智库,其中国项目主任哈茨2002年曾在中国外交学院学习中文,并担任过大陆《财经》杂志翻译。而目前在对外关系委员会从事网络安全研究的高级研究员西格尔,也在上海社科院和清华大学做过访问学者。

由于美国智库承担着为各国政府出谋划策的智力支持,这类交流机制下的研讨会和圆桌会议的举办也会紧扣时事热点。据粗略统计,在中国领导人换届问题上,美国排名前30家的智库共举办12场相关会议。此外,面对新闻突发事件,智库研究人员的反应也并不比新闻记者迟缓。2011年12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去世后,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立即组织“后金正日时代的朝鲜和六方会谈”研讨会,第一时间和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以及相关学者探讨朝鲜国内形势以及未来核谈判的可能性;2012年10月,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领土问题而趋于紧张,该中心在月底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讨会“超越领土:东海的区域核化”,邀请来自中美日三国的学者与美国核威胁倡议协会董事会成员共同探讨未来的中日战略关系。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64期,摘自《凤凰周刊》)

登入为: admin
2013年妙文共享(3)/美情报搜集_黑手_伸向中国高校.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8/16 15:19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