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为何老被政治化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葛红亮 时间:2018-08-01

u=4042675252,2931466227&fm=11&gp=0.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柬埔寨大选29日顺利结束。柬埔寨国家选举委员会30日公布的初步计票结果显示,首相洪森领导的执政党人民党在各省的得票率均远超其他政党,因此将继续保持执政地位。虽然一如外界预测,此次柬埔寨大选不会出现政坛“变天”,但在大选前后,有关中国在柬埔寨的投资及中柬关系却一再被西方舆论提及,“中国元素”再度呈现在大选进程中。

近些年来,“中国元素”出现在部分东南亚国家、南亚国家大选前后,已经成了某种“常态”。其中,中资议题政治化又是最为突出的因素。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中资海外投资安全的议题受到广泛关注,尤其中资在海外因所在国政坛“变天”而遭遇的风险,更容易被聚焦。但在东南亚国家,这种“被关注”尤甚,甚至无论“变天”与否,中资议题都会被政治化。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柬埔寨,都是如此。

在东南亚国家政坛多党角逐的过程中,中资企业在所在国相关的经济投资行为沦为执政党与反对党争论的话题,同时也因欧美、日本等国舆论的关注和炒作,而被描画成中国在所在国扩大影响力和加强经济渗透的政治行为。鉴于此,中资议题政治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建构起来的关于中国崛起和展现“中国威胁论”的话语表达方式。而从理论角度讲,中资议题政治化存在着建构者、建构对象的主客体关系。因此,中资议题被政治化,也就存在着主观层面与客观层面的深层次因素。

从定义来看,中资议题政治化的主要建构者是所在国的部分政客、非政府组织和相关媒体以及美日等国的舆论。任何话题和舆论的建构,从来都脱离不了建构者对建构对象的认知,中资议题政治化也不例外,也是建构者对中资和中国认知的反映。

所在国的一部分政客,有的基于对中国崛起和大规模中资落地的担忧而炒作中资议题,有的仅仅是着眼于政党角逐与斗争“为了反对而反对”,以中资议题、劳工议题等来攻击执政党。众所周知,东南亚地区是各类非政府组织的“天堂”,环保、人权等各类功能性组织众多,而这背后也不乏所在国政党角逐或西方力量的影子。美日等国舆论凭借着在国际舆论中的主导权,基于大国角逐与竞争的需要,同样不遗余力地炒作中资议题,并以此大肆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再从客观角度上看,中资议题政治化一再出现也有其原因。这在内容上大致包括下述几点:其一,“丹瑞模式”的不利影响。“丹瑞模式”源自中国在缅甸的投资经历。在内容上,“丹瑞模式”主要包括与中央政府直接打交道的习惯、对大型项目和标志性项目的偏好及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与社会意识。其二,对文化差异的忽视,这其中就以宗教习惯、文化习俗最为突出。其三,缺乏足够的话语影响力。虽然中资企业已经开始注重公共外交与主动进行自我宣传,但总体上,由于处于话语弱势,中资企业在这方面的努力尚且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综合对主客观两个层面的考量,如何既保持中国与相关国家政治经济关系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又确保中资投资安全,仍是需要我们探索的课题。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economic/info_26064.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