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门”监视计划规模宏大国际社会备受震惊

•邹强•

持续发酵的“棱镜门”事件在美国引发了巨大的法律争议,秘密监视计划是否合法?政府的权限是否过大?美国朝野和民众都在争论不休。奥巴马政府极力为国家安全局的秘密监视行动辩护,但一些国会议员则呼吁立法加强对政府的监管。“棱镜门”事件使奥巴马政府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监视计划规模宏大国际社会备受震惊

29岁的“棱镜门”揭秘者爱德华•斯诺登时下正成为世界舆论的头号主角。这位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分析师和国家安全局雇员通过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爆料称,美国从2007年开始实施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电子监听计划,国家安全局从谷歌、脸书、微软、雅虎和苹果等9大互联网公司获取了包括电话通讯和电子邮件在内的大量信息。

目前藏身中国香港的斯诺登还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全球范围发起了超过6.1万起网络黑客行动,其中从2009年起针对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行动达到数百起。“我们攻击网络主干,如大型网络路由器,以获取数十万电脑的数据,而不用一个一个地去获取。”斯诺登说,“我不知道国家安全局在这些电脑上寻找什么特定信息,但使用技术手段未经授权地侵入民用电脑是违法行为,在道德上也是有问题的。”

《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指出,为了处理每天获得的海量信息,美国国家安全局迅速扩张。过去10年,从小布什到奥巴马的两任政府给国家安全局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在犹他州的山区修建了一座占地10万平方米的城堡。该局在全美设立了众多窃听站,还建造了一台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计算机,用于破解截获的电子信息。

英国《卫报》援引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一张“全球热度图”显示,仅在今年3月期间,该局就从全球互联网上收集到970亿条数据,其中14%来自伊朗,许多来自巴基斯坦,另有约3%来自美国本土。

美国规模宏大的秘密监视计划引起世界侧目。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政府的监控行为应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英国则极力撇清,避免留下与美国“同流合污”的印象,其外交大臣黑格说:“我们的部门一向执行并遵守英国法律。即便是在处理来自英国以外的信息也一样。”

欧盟司法委员雷丁10日致信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称:“‘棱镜’这类项目以及授权此类项目所依据的法律,可能会给欧盟公民的基本权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雷丁希望美方对欧盟的有关忧虑做出答复,并表示将根据答复来评估跨大西洋关系。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表示说,她将在本周柏林八国集团峰会时向奥巴马总统提出这个议题。

政府力辩秘密特权美国民众反应不一

“9•11”事件之后,美国情报机构获得大量特权。2001年10月,时任小布什政府准许美国家安全局绕开国会授权进行无证窃听,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了《爱国者法案》。2006年和2010年,美国国会两度延长了法案中的核心条款。

作为美国反恐战略的继承者,奥巴马总统极力维护国家安全局的秘密监视计划。支持者表示,美国自“9•11”以来破获了多达50起恐怖袭击阴谋,本土没有再次遭受重大恐怖袭击,这是奥巴马政府的“反恐成就”,而非侵害公民权利的“丑闻”。

“我认为我们为保护美国公民采取的举措是正确的。”国家安全局局长亚历山大说,“国家安全局以极度的自豪感,履行保护国家、公民自由和隐私方面的责任。”

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穆勒13日表示,美国政府将全力缉拿斯诺登,并让其为泄露大量国家高度机密的行为负责。“我们正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让斯诺登对所有泄密行为负责。”穆勒在众议院司法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说,“他泄露的这些机密,对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安全造成了重大伤害。”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认同美国政府机构的秘密特权。2012年总统大选的独立候选人罗恩•保罗称,秘密监视计划是“蓄意破坏宪法的行为”。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保护公民权利免受“不合理的搜查和获取”。

著名广播节目主持人林博指出,秘密监视计划是“彻头彻尾的威权主义行径”。“关键的问题是,如此大规模的秘密监视计划有何存在的必要?幕后发生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谁是我们的敌人?”林博发出一连串疑问。

斯诺登究竟是“英雄”还是“叛徒”,美国民众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盖洛普公司对1008个成年人进行的电话调查显示,44%的民众认为斯诺登将“棱镜”计划公诸于众是正确的,42%的人则认为他的这一做法是错误的,另有14%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

美国两党对“棱镜门”的态度也略有不同。在受访者中,有近一半的共和党及独立人士认为斯诺登做得对,认同这一看法的民主党人士则只占39%。

皮尤公司近期的一项民调表明,56%的民众认为国家安全局在获得法院许可的情况下,出于调查恐怖主义的目的而追踪数百万个美国民众电话的做法是“可以接受的”,41%的受访者则认为秘密监视计划是“难以接受的”。

国会呼吁立法监管安全隐私如何平衡

早在2009年,一些美国国会议员就呼吁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标准,以限制《爱国者法案》的适用范围,“棱镜门”事件更推高了这种声浪。一份致美国国会的请愿书要求“终止国家安全局秘密收集证据的行为”,该请愿书由83个团体发起,迄今已获得10万个签名支持。

来自肯塔基州的共和党参议员兰德•鲍尔则鼓励民众对美国政府的秘密监视计划发起“集体诉讼”。鲍尔受到“茶党”的青睐,是2016年总统大选的竞争者之一。“对电话记录随时被收集和监听,美国民众有理由感到担心。”鲍尔说。目前,已有25万人在鲍尔的政治行动委员会网站签名,支持对秘密监视计划发起“违宪”挑战。

一些国会议员则呼吁推动立法,以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管。11日,来自俄勒冈州的民主党参议员杰夫•默克雷提交了一项议案,要求司法部长明确界定《爱国者法案》和《外国情报监控法案》究竟赋予政府哪些权限。

“我们当然要通过新的立法,限制或阻止承包商获取和处理高度机密的技术数据。”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范斯坦说。

来自密歇根州的民主党众议员、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成员约翰•科尼尔斯也表示:“我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周,司法委员会的成员能够坐在一起,商讨有效监控‘棱镜’等计划的法案。”

然而,上述立法倡议也遇到不少阻力。反对者认为,联邦调查局局长穆勒已作证指出,“棱镜”等监视计划只是获取拨打的电话、时间和通话时长,而无关“通话内容本身”,这就如同信封上的寄信人和收信人等信息可以对第三方公开一样。反对者还援引最高法院1979年对“史密斯诉马里兰州”一案的裁决称,隐私权只适用于通话的具体内容,而不是通话的相关记录。

尽管奥巴马多次表态,将前总统小布什要求美国民众在法治和安全之间做出选择评论为“荒唐和虚假的”,认为美国民众完全可以坚持自己的宪政和法治的理想和制度,同时也享受安全。然而,分析认为,在对政府秘密特权做出限制和规范之前,民众无法“安全”、“隐私”两者兼得。

《华盛顿邮报》早在2012年就指出,“9•11”事件后美国造就了一个大权在握、权力基本不受监管的政府,任意的司法制度、无证搜查、秘密证据、秘密法庭、连续监视公民和非常规引渡等10条理由,已让美国不再是“自由之邦”。美国民众唯一能够期望的是,“政府明智地使用这些权力”。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6月18日《法制日报》)

链接一:美式霸权威胁全球网络安全

•沈逸•

29岁的美国人斯诺登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对互联网信息进行监控的“棱镜”项目,引发轩然大波。就目前已经提供的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如果互联网空间被一国把持,最终受伤的将是遍布全球每个国家的互联网用户。

穿过“棱镜”之后被折射的普世价值,至少被分成了三个不同的部分:国家安全、互联网与媒体。首先,国家安全构成美国倡导的普世价值的明确边界,言论自由和互联网自由不得损害美国政府所认定的国家安全。这是一个在西方倡导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互联网自由时被无意或有意无视的区域。但这个区域,即使在美国,也构成一个明确的边界。从此前西方的研究成果来看,一旦纳入国家安全,意味着可以因此少受,乃至免受法律的制约。

其次,“棱镜”明确告诉人们,美国试图掌控整个互联网范围内传输的海量信息。在斯诺登爆料前后,有新闻表示美国国家安全局在犹他州建立了一个数据中心,数据存储能力大概是5ZB。它相当于全世界海滩上沙子数量总和的5倍!如果国家安全局不是以网络上流动的元数据作为监控和存储对象的话,犹他州数据中心的存储能力未免有些太过超前,乃至浪费公帑的嫌疑了。

第三,“棱镜”项目之后,美国主流媒体再次用自己的行动明确表明主流媒体是美国国家利益的看门狗。第一次表现可以参考谷歌公司威胁撤离中国内地与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美军伊拉克杀人录像和内部档案的对比;第二次表现可参考“阿拉伯之春”相关新闻与伦敦暴乱、占领华尔街的对比;第三次表现则是有关中美网络安全议题及“棱镜”项目曝光后的对比。毫不犹豫地将“叛国者”、“刑事犯罪”、“可能与中国有关”等帽子扣到斯诺登头上,是媒体帮着政府“贼喊捉贼”。

“棱镜”项目到现在为止被爆出来的料并不新鲜,绝大多数只是验证了人们一直以来的猜测,和美国解密档案中已经披露过的内容。美国情报系统一直以来用各种方式监控网络空间的信息流动,不惜以公民个人隐私受到潜在或者实际威胁为代价,确保和实现美国的国家安全。人们吃惊的是,大力宣传和推动普世价值的美国政府,可以如此坦然以及心安理得地奉行双重标准,并具备如此大的野心以及实践这种野心的能力——掌控整个网络空间的信息流动。这当然会引发不安,尤其是,如果人们再回想起希拉里时代放出的豪言壮语:脸谱、推特和Youtube都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

对全球网络空间的发展,这是巨大的威胁。因为全球网络空间的平稳发展不允许整个网络空间成为任何单一国家彻底掌控的外交政策工具。互联网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快速发展,源自于网络技术政治中立的特性。正是由于这个特性,全球广大用户才会积极使用它。一旦把互联网当成政治工具,必将摧毁保障互联网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即民众心理基础;同时将加深主权国家面临的安全困境,使每个国家都强化在互联网空间的安全防范,加强互联网军事化行为,最终真正受伤的将是从互联网获取便利的普通民众,包括美国民众。保证互联网空间的稳定有序应是负责任大国的重要职能。(作者是复旦大学政治学系学者)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6月18日《环球时报》)

链接二:美国利用网络领域绝对优势地位推行“多重标准”

•吕晶华•

近来,随着“棱镜”事件持续发酵,向来以“自由卫道士”形象示人的美国,一转眼成了侵犯网络自由的“坏榜样”,监听、窃密、黑客攻击无所不为。对比几年来美国指责其他国家制造网络威胁时的义正词严,不禁让人怀疑,美国在网络世界里到底奉行着多少套标准?

多重标准之一:网络隐私是美国民众的特权,其他国家民众的隐私权不重要。“棱镜”事件曝光,最先表示强烈愤怒的是美国老百姓。要知道,隐私权在美国人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了“自由的价值”。按照《独立宣言》的说法,自由权与生命权一样,是“造物者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现在,美国政府竟然授权情报机构实施网络监控,窥探隐私,民众怎能不愤怒?于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紧急灭火,声称监控项目虽然存在,但“该项目对美国公民并不适用,也不会针对居住在美国的人”。言外之意,美国公民的隐私是受到尊重的,但其他国家民众的隐私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多重标准之二:美国进行网络监控是为了“反恐”,其他国家的网络监控是别有用心。6月12日,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基思•亚历山大在国会听证会上宣称,此类监控项目实施以来,已经挫败了数十起恐怖活动。为维护国家安全打击恐怖势力,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几年前美国谷歌公司以“不愿接受审查”为由退出中国内地时,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似乎完全忘了他们也有网络监控这回事,对中国大加抨击,极力把自己打造成“互联网自由”的卫士。美国人对别人动不动就举起“道德”大棒,而对自己则恣意放纵,为所欲为。

多重标准之三:美国是网络攻击的受害者,为了安全可以对别国实施网络攻击。今年年初,在美国一家信息安全公司发布报告,指责中国向美发动网络攻击后,美国多名高官轮番上阵,大肆渲染中国的“网络威胁”。“棱镜”事件爆料者斯诺登向媒体透露,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针对中国实施网络攻击。他向媒体提供的一份资料,详细列举了国家安全局黑客攻击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细节信息,包括攻击的IP地址名单和具体日期。对此,英国的《金融时报》提供的辩辞是,“美国的目标主要是获取有助于保护国家安全的信息。中国的行动……大部分涉及从西方企业窃取知识产权。”斯诺登提供资料的细节都还没有公布,美国的铁杆盟友就匆忙得出结论,其间用意不言自明。更重要的是,中美两国网络实力孰强孰弱,稍有常识的人都一清二楚。但就是美国这样一个网络头号强国,一边大喊自己是网络进攻的“受害者”,一边又不断向明显处于劣势的国家发动网络进攻,不知道这里遵循着怎样的逻辑?

美国在网络领域拥有着绝对的优势和霸权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可以就此奉行“多重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构建良好网络秩序的基本前提,需要美国摆正心态,与世界各国共同商讨,制定更加公平公正的网络规则,形成世界各国“共建、共用、共享”的和谐网络空间。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链接三:“棱镜”只是美网络监控冰山一角

•夏晓阳•

17日,奥巴马再次为“棱镜门”等秘密情报监控项目辩护,称其政府安全政策与小布什时期并不相同,并表示国家安全局的数据搜集项目受到严格的监督。

奥巴马当天在接受美国公共电视网(PBS)采访时表示,监控计划有效阻止了恐怖分子对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攻击阴谋。当被问及他是否从布什政府继承了该计划时,奥巴马称,他对布什时期的政策作了很大调整,现行的监控计划得到了国会和联邦法院的批准。“而我最关心的并不是是否需要通过监控来搜集反恐情报,而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制衡系统对项目进行监管。”

奥巴马表示,他理解各方因近期的报道对情报监控项目引发的合理关切,他已经要求情报部门官员在不损及项目本身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公布项目的真实情况。奥巴马还说,一个独立的咨询委员会将对监控项目进行审核。他将与该委员会成员直接沟通,希望能纠正外界对监控项目的“误解”。

据《华盛顿邮报》16日报道,“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共秘密开展了四项大规模搜集情报监控信息的计划,而斯诺登揭露的“棱镜”计划只是其中之一。该报道称,“棱镜”项目源自一个此前从未公开过的“星风”监视计划。2004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等政府核心层通过一些司法程序手段,成功绕开了有关公民隐私法律的束缚,“星风”计划分拆成了由美国国家安全局执行的4个监视项目,除“棱镜”外,还包括“主干道”、“码头”和“核子”。这些都只是项目的代号,具体名称及含义仍属美国国家机密。

据报道,在布什政府时期,美国代理司法部长科密等高层官员认为电子监视令违法,拟于2004年3月12日请辞,布什为挽留他们终止了“星风”计划。然而,之后美国政府重新修订了法律框架,这使得布什和奥巴马能够再次实施“星风”计划,情报搜集的范围也随之扩大。虽然美国家安全局的目标是外国人而非美民众,但事实上四大情报搜集计划牵涉的范围极为广泛,从某种程度而言几乎可触及每一个美国家庭。

此间美国新闻机构和民权团体认为,政府这次越过了底线,监管太多,干涉过头。有关专家表示,有必要开展一场关于美国人如何平衡公民自由和国家安全的全国范围的辩论。对此,奥巴马表示,他随时欢迎关于权衡公民自由和国家安全的辩论。

尽管存在政治上的争议,但一份最近的调查发现,56%的美国人认为,国家安全局为了调查恐怖主义实施电话追踪计划是可以接受的。不过这一争议正影响美国人对奥巴马的支持率。据一份民调显示,目前奥巴马的支持率已经由上月的53%下降至45%,这是奥巴马一年半以来的最低支持率。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6月19日《文汇报》)

链接四:美“棱镜”全球窃取公众隐私

•临 河•

无论你在世界哪个角落,只要你有电脑且登录互联网,抑或用手机通话、收发信息,那么,你的隐私--包括个人信息、账号、音讯、视讯、电子邮件等,很可能已经被美国政府偷窥并跟踪了。而这一切均是拜美国“棱镜”计划所赐。据外媒报道,“棱镜”是美国最高机密等级的电子监听计划,由美国国家安全局以反恐名义实施,连同与之合作的千家企业构成了庞大的基础系统,能够截获地球上几乎任何通信数据。

“我可以窃听奥巴马”

当你登录互联网或用手机通话、收发信息,就会接入通信网络,你的个人隐私也就随之进入这个把全球联系在一起的信息网络空间。对普通人来说,这个网络空间看不见也摸不着,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棱镜”计划正是从这里监视、搜索、跟踪、窃取隐私,从中搜集情报。

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高级雇员、后供职于美国防务承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工作)的斯诺登披露的内幕消息,“棱镜”计划凭借一套庞大的基础系统,能够截获地球上几乎任何通信数据,“你什么错都没有,却可能成为被怀疑的对象,也许是因为拨错一次电话,他们就可以用这个项目仔细调查你过去的所有决定,审查跟你交谈过能所有朋友。一旦你联上网络,就能验证你的机器。无论采用怎样的措施,你都不可能安全。”

在互联网通信方面,“棱镜”监控的信息类型主要有10大类,序有互联网通信均无例外,包括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照片、存储数据、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信息等,重点是电子邮件、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及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

此外,“棱镜”还可以实施特别监控,甚至能实时监控一个人正在进行的网络搜索内容。在手机通信方面,“棱镜”计划广泛监视和监听民众的通话记录,并监控个人智能手机使用活动的详细记录,包括通话时长、通话地点、通话双方的电话号码、通话内容等。

所截获的海量数据,大部分被无目标地自动保存下来,如果需要查看某个人的信息,分析人员要做的就是“翻看”这些数据,这项繁复的筛选工作不是靠人工来完成,而是有一套完善的软件系统,通过它便能轻松获得某个人的电子邮件、密码、通话记录,甚至包括信用卡信息。

按照斯诺登的说法,从理论上讲.在“棱镜”计划中,任何分析人员都可以随时随地选择任何人作为目标.无论你是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国家,也无论你是平民百姓还是国家元首,“但不是所有分析人员都有这个权力,具体要参照相应的权限。不过,我有权限坐在桌前窃听任何人,包括你、你的会计师或是一名联邦法官。如果能获得(总统奥巴马的)一封私人电子邮件,我甚至可以窃听奥巴马。”

在1931家企业布眼线

根据斯诺登所说,“棱镜”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多种:一是直接从通信线缆中截取数据,即对全球重要通信光缆进行监控窃听;二是从美国各大通信及网络服务商手中获取通信数据,即通过“后门”进入这些公司的服务器,让其变成美国政府的“眼线”。仅这两种手段每年花费的资金就达2000万美元。此外,美国国家安全局还专门组建了一支由军方和民间黑客、情报分析家、目标选定专家、软件和硬件设计师等1000多人组成的黑客军团,即代号为“获取特定情报行动办公室(TAO)”的部门,通过黑客入侵大肆窃取各类信息。

根据斯诺登提供的资料,美国国家安全局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前者利用这些电话记录创建了一个数据库。而且,至少从2007年开始,包括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等在内的9家提供硬件、软件、服务最著名的美国公司,都成为了“棱镜”项目的合作伙伴。

而这远不是全部真相。美国彭博新闻社称,斯诺登披露的这几家大型服务商,只是美国整个互联网监控工作的“冰山一角”,上千家科技、金融和制造业公司正与美国国家安全部门紧密合作.向其提供敏感信息,同时获得机密情报。《赫芬顿邮报》则披露了具体数字,“在美国与情报机构签约后,为其工作的公司达1931家,他们要执行保障国家安全、防止恐怖袭击、间谍业务等任务,美国政府每年为这些人人均花费12.65万美元。”报道说,美国国家安全局之所以能够窥窃10亿人以上的通话和电子邮件内容,正是因为有这些外包企业的帮助。

全球信息信手拈来

如果身在美国,个人隐私被“棱镜”窃取,这很好理解,问题是身在万里之遥的亚洲,甚至是荒漠的非洲大陆,“棱镜”又是怎样把黑手伸进了人们的隐私口袋?这是因为,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下,地球早已变成了“地球村”,只要你使用电脑、手机等信息化设备,就不可避免地与外界建立了联系,而这种联系通过通信网和互联网,变成了全球化网络空间的一部分。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之所以能够建立起如此庞大的互联网监控系统,除了技术上先进、舍得砸钱之外,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美国是全球互联网的中心,世界上大部分的网络通信都要经过美国中转(互联网本身是没有中心一说的,这里指基础设施方面)。目前,互联网关键汇集渠道是服务器,全球总共13台根服务器中有10台在美国,意味着众多信息核心节点均由这里周转。

即便撇开根服务器因素,生活中个人电话呼叫、电子邮件和即时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时,并不总是选择最直接的路径,而是由服务商选择最便宜的路径。由于美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发达,因此通信成本也最低,服务商往往通过在美国“换乘”的方式来降低通信成本。也就是说,尽管两个通信方均与美国没有任何关联,通信地点也远离美国,但他们的通信内容却极可能由美国中转,所以“棱镜”甚至要早于一个通信方获得来自另一个通信方的信息。

一些互联网服务商也把用户数据转存至美国。例如,Facebook在其隐私条款中称,所有用户必须同意他们的数据“被转送和存储在美国”。这样就会出现下列情况:其他国家的人在使用Facebook时,他们的信息不是存在本国境内,而是被转移到美国去了,“棱镜”便能信手拈来。

另外,信息的正常运行关键在于交换机、手机、芯片、系统等软硬件设备,而全球大部分主流软硬件厂商均来自美国,如英特尔、谷歌、苹果等公司,用户在使用这些软硬件的时候,信息很容易被监听和过滤。美国媒体披露,许多硬件和软件公司、互联网和电信公司、银行等都自愿向美国情报机构提供额外数据。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6月18日《中国国防报》)

链接五:监听反监听收集军情招数多

•孙立华•

新闻背景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前雇员、现国家安全局防务承包商博斯公司雇员爱德华•斯诺登6月9日经由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自曝身份,承认他揭露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的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视项目。

近50年来,美国曾经出现多次类似事件。如丹尼尔•埃尔斯伯格于1971年向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披露越南战争机密文件;1972年6月17日5名男子闯入美国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办公室安装窃听器、偷拍文件,尼克松为了竞选总统,下令掩盖事件。《华盛顿邮报》得到“深喉”提供的消息,就“水门事件”穷追猛打,尼克松被迫辞去总统职务。

有监听技术,就有反监听手段。针对不同的监听手段,也有针锋相对的反监听技术。概括起来,反监听必须做到:不该说的机密绝对不说;使用口令、代号、隐语、密码、密机、语言保密器等进行保密;用带有假情报的对话、声音、电文、信号来掩盖通信的真实意图;破获监听器,识破监听的技术手段,捉住暗藏的监听者等。

军方不用涉密电脑上网

互联网是个开放的空间,拿涉密电脑上网,就等于将电脑里的涉密资料供全世界的黑客浏览。从近几年国内外一些网上泄密案件来看,保密与泄密只是一步之遥。尤其是军事单位,“网上不涉密,涉密不上网”应是一条训诫。有人会问,我把电脑里的涉密资料删掉,然后再上网行不行呢?答案是:不行!你虽然在表面上“删除”了,涉密信息实际仍“躲”在电脑硬盘里,只要稍懂电脑技术,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把你删掉的东西复原。所以,要做到任何情况下,绝对不能用涉密电脑上网。如果你上网,就必须做到使用一台没有机密的电脑,专管专用。

此外,对于涉密软盘、U盘、移动硬盘也不能在上网电脑上使用,否则会导致“盘”上存储的信息泄露。对于国防和国家机关人员来说,在网络“作业”中,要切实遵守保密规定,做到不上网聊天,不在网上交友,不到不正规场所购买电脑及其软件,不随便将市场的软件程序、游戏安装在办公用的电脑或局域网里……只有这样,才能筑起坚不可摧的网络“长城”。

激光通信不怕侦听干扰

大气激光通信是以大气为传输介质的激光通信。由于激光频率极高,光束极细,方向性又好,所以用当今的电话设备无法侦听,用电磁波更难以截获和干扰。至于天空中电离层的变幻和骚动,地球两极上空极光闪烁等对它的影响也甚微,好似两股道上跑的车,互不干扰,因此其通信稳定,话音质量良好。大气激光通信不但可以传送电话,还可以传送数据、传真、电视和可视电话等。

据报道,俄罗斯在前苏联时期就建造了一条直线距离为160-180公里的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美国海军电子中心则在17.6公里二氧化碳激光通信中实现了可通信率为99%的准全天候通信;日本用氦氖激光器在2公里线路上的传输速率达到1.544Kb/s。现在,各国研究主要集中在增大通信距离,提高全天候性能和传输速率以及实现移动通信等方面。可见,大气激光通信已成为现代保密通信的得力工具。

经常安检要害部门设备

防监听的根本是严格控制人与物的流入,经常进行设备的技术安全检查。要严格区分一般活动场所和机密场所的界线与范围,即便是内部人员,也必须严格划定不同等级区域人员进出的验证制度。重要的阵地和指挥中心等场所,应尽可能扩大警戒区域。同时,还必须严格控制可能进入机要场所的任何物品:如办公用品、生活用品、纪念品、礼品,甚至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的未经检测的任何物品。重要部门新建的要害设施及建筑,从基础建筑材料、施工队伍及施工过程等各方面,都必须严格把关,包括老建筑新装修,应尽量采用有防监听能力的安全材料。

要害部门的办公自动化设备,如:复印机、传真机、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等,必须统一进货,后期的维修、保养也必须统一归口。还必须定期进行监听器的技术安全检查。技术安全检查有常规检查和专用仪器检查两部分,常规检查通常是直观目测:主要有室内各种物体及各种设备看得见、摸得着的可疑物、线路、部件等。常规检测与专用仪器检测同样重要,前者的发现要与通过后者的鉴定有机结合起来。

无线电全波侦测接收机很灵敏

1964年,联邦德国反监听电子专家赫斯特•舒维尔克曼以外交官身份到达联邦德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他很快就用金属探测器查出了克格勃所埋设的专线话筒监听网。舒维尔克曼每查到一个监听器,就用自己发明的仪器向话筒监听线路里送进高压电脉冲,把正戴着耳机监听的克格勃电得像被开水烫到的活虾一样乱跳。因此,预防和检查无线监听,灵敏度较高的无线电全波侦测接收机能派上用场。只要无线监听器在工作,一般都可搜索到。当然,这种搜索要非常细致。

另外,由于安装无线监听器必须进入现场,有时还得更换电池,只要提高警惕,就能使监听者无机可乘。一些国家的重要机构还专门采用一种“笼子”办公室来谈论机密。所谓“笼子”,就是安装在房间中央的一个特制小房间,它的四周用金属网屏蔽,地板用绝缘体隔绝,照明电也经过滤波,以防止电波进入或泄出。“笼子”内部没有任何装饰,家具都是透明的,一放监听器就露馅。此外,对付专线话筒监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肉眼看,细心检查墙上是否有裂缝和小孔,因为监听话筒都要靠通向室内的洞眼拾取声音。而对于那些隐藏在墙壁深处的金属话筒或电源线,可以用金属探测器进行搜索。

“铅墙”专门对付微波监听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对克格勃用强力微波辐射美国大使馆一事提出强烈抗议,但前苏联方面置之不理。无奈之下,美国情报技术部门只得在1976年冬天,派了许多技术人员去为美国大使馆安装“反微波监听设备”。他们在使馆的窗户上全部装上了特制的金属网做成的“窗纱”,在会议室和机要室的墙壁中灌注进去能够挡回微波辐射的铅溶液,做成“铅墙”,还在重要部门安装了先进的“噪音干扰器”,来掩盖一些重要的谈话声。

西方间谍机构对前苏联驻外大使馆也采取“以牙还牙”的态度。如日本对前苏联驻东京大使馆也采取了先进的电子监听,对使馆内的一个目标实施日夜电子监听。这样一来,克格勃也只得安装反监听设备了。他们把房间的墙壁、天花板和地板都做成双层,室外用特制的透明玻璃做成多层玻璃窗,既隔音,又防止任何监听电波出入;为了预防万一,在室内还安装了“音乐电子脉冲器”,不断地向空间发射,以干扰监听。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62期,摘自2013年6月19日《北京日报》)

登入为: admin
2013年妙文共享(3)/棱镜门_监视计划规模宏大国际社会备受震惊.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7/15 15:53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