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1日訊)外媒指出,一度強大的國陣瓦解,皆因5大要素,即“馬哈迪效應”、執政聯盟被剿滅、馬來人動盪、堡壘選區瓦解及貪污。
據“路透社”報導,新任首相敦馬哈迪退出巫統,加入希望聯盟,意味反對黨陣營擁有一個能吸引國內大部分選民的強大領導者。
“儘管前首相拿督斯里納吉陣營嘗試把馬哈迪塑造成馬來人叛徒的形象,不過這名逾九旬老人在大選前所參與的演講,成功吸引上千人參與。”
報導說,馬哈迪也超越傳統競選方式,在推特和面子書直播,擴大其吸引力,更成功獲得成千上萬的瀏覽率。
此外,國陣在上屆大選只贏獲133個國席和失去多數票,而本屆大選只贏得79個國席,也是史上最差的大選成績。
“馬來選民的投選意向,是國陣落敗主因。分析人士認為,國陣對馬來人的支持過于自滿。國陣預測伊斯蘭黨難以奪下國席,不過會協助分化反對黨選票,但結果是伊黨贏得18席,意味伊黨從國陣手中奪下馬來票。”
隨著人民對生活費上漲和消費稅的不滿,馬哈迪成功塑造納吉為利用公款掩蓋其過度花費的腐敗領導人。
在馬哈迪挑戰下,作為巫統堡壘的柔佛被奪走,且納吉也在“定存州”沙巴和砂拉越面對嚴重挫折,從上屆大選贏得47國席,剩下本屆的29個國席。
而馬哈迪在競選期間重提一馬發展公司醜聞,及納吉一家奢侈的生活方式,也是國陣瓦解的原因之一。
據“美聯社”報導,在大馬觀察大選的羅馬東南亞學者韋斯認為,馬哈迪的高齡是其優勢,因選民把后者視為能帶領大馬脫離腐敗政府、有經驗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