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美兰‧芙蓉30日讯)选民在投票站下笔“打叉”后,才发现自己“投错”党,怎么办?
根据大马选举委员会,只要选票还没投进投票箱内,选民都还有权利,向选委会站长(KTM)要求替换新选票以作出正确的选择,至于那张“打错叉”的选票,将立即由站长收回并写上“损坏”(Rosak),再放到指定的废票信封内。
因此,只要选民在选票投入票箱之前,发现选票有不妥,如遭墨水弄脏、损坏、撕破或“打错叉”,都可立即向选委会站长反映要求换新选票,但选委会官员提醒,在要求换票时,不能把损坏的选票向外展示,以免不小心公开了投票趋向。
惟选委会强调,虽然选民在选票入箱之前都有权利要求换新选票,也没有明文规定一名选民可以要求“替换选票”多少次,但不代表选民可以乱来,甚至是在投票站内屡次以不同理由要求换票捣乱,因为选委会站长也有权力拒绝。
“拒票”与“废票”有差别
配合即将到来的第14届大选,马来西亚选举委员会选举学院走遍全国,给各州各地媒体举行简报会,希望以此让新闻从业员对选举及选后计票程序有更深入的了解。
选委会选举学院注册员尼克阿敏努丁今日在森州站举行的媒体简报会上解释“废票”(Undi Rosak)及“拒票”(Undi Ditolak)的差别时指出,凡是在放入票箱前遭选民要求替换并由站长标记“损坏”及放入特定信封的都属废票。
“所以媒体向来在报道时,指投票箱内有多少张‘废票’的用词并不恰当,真正来说已经进入票箱却不被接纳的选票称作‘拒票’,那些是因不符合规定所以遭拒绝计算的选票。”
为了让媒体重温及更深入的了解选举程序及计票等事项,尼克阿敏努丁也即场邀请记者及摄影记者参与模拟投票站,当选委会的“临时演员”,亲身体验过程。
他说,虽然全国大选即将迈入第14届,但还有很多选民都不怎么记得程序,因此当坊间出现“选举不公”、“一人投两次票”的传言后,才会让选民对选委会失去信心。
“选民一踏入投票站,准备投票前必须出示身份证,选委会站长会大声念出选民的名字、身份证号码,然后从选民册割掉该选民的名字,再给他点墨,才把选票交给选民。”
他强调,如此严谨的程序,主要就是为了确保投票者是合格、已登记的选民,也为了避免所谓“一人投两次票”的可能。

“长得像外劳”
不会被阻投票
“我们在审核及对比选民身份证时,除了名字和身份证号码,也包括他们的种族及性别,若入场的选民,外表是女的,但身份证显示他是男的,只要核对后,确认他的选民资格,那他只需立即填写特定表格,便能如常投票。”
尼克阿敏努丁解释,在选民册里有名字、符合资格的人都有投票权利,即便他们长得像外劳,甚至是口音、味道和举止都像外劳,但只要他们的名字、身份证号码出现在选民册内,选委会都无权阻止他们投票。
“我们不能从外形去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投票资格,所以我们才有严谨的投票程序,我们必须遵从。”
尼克阿敏努丁也提醒媒体在采访大选时期,先了解可拍摄、录影及采访的范围,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继森州后,选举学院将在4月5日,到霹雳给当地媒体举行简报会。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2018.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