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研究所:趣谈古代武林人士的谋生手段(上)

冷兵器研究所冷兵器研究所

冷兵器评测和格斗研究

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个吐槽,为啥在武侠小说中,侠客们通常都不担心钱花?他们四处行侠仗义,却从来不担心生计问题。钱从哪来的?那么,冷君就来说一下,现实中的那些古代武林人士的经济来源是什么呢?

俗话说穷文富武。穷人学文,可以头悬梁锥刺股,可以凿洞取光,可以逮萤火虫装了小纱袋夜读。总之,无论再穷,只要能裹腹,三天吃个窝窝头,穿个破草鞋能走到县、府、省城的,就可以考取功名。(大背景是印刷术普及之后。印刷术没普及之前,有没有科举制度先不说,教育最关键的元素——图书可是被掌握在世家贵族手中的)而习武必须保证营养,尤其是蛋白质的摄入。原因很简单,肌肉生长需要蛋白质,肉蛋奶就是最好的蛋白质来源,吃不起肉就没法练武。

另一方面,武术器械也比文房四宝要贵得多。比如锻炼用的石锁,各种重量的要请石匠雕一堆出来。更不用说各式武器以及马匹等等装备。就连拜师也比习文贵,学习文化,上个私塾,一堆小孩养一个老师,学费就被分摊下去。习武则需要手把手教导,给徒弟拆招喂招,一个师傅一辈子也带不了几个真传弟子,所以拜师的费用也要高很多。在明代以前,民间能习武的,大多都是家里有钱的富二代。

比如李白,《新唐书》这样说他:“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好施。”郭沫若《李白与杜甫》里说:“李客(李白之父)必然是一位富商,不然他不能够携带着那么多的人作长途羁旅。他入蜀以后,把李白养成了一个漫游成癖,挥霍任性,游手好闲,重义好施的人,也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商人地主。”李白仗剑行天涯,标准游侠形象。这与他的家产肯定是分不开的。

李白

  • 责任编辑:李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