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杉矶时报》看美国传统报业兴衰

•范东升•

《洛杉矶时报》是美国大都会著名报纸之一,也是一家闻名全球的国际性大报 。创办于1881年12月4日,迄今恰好有130年的历史。在该报创办时洛杉矶市不过是只有4万人口的小镇。《时报》随着城市一起成长,并成为这座“天使之城” 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884年,哈里森 •奥提斯购买该报并担任出版人和主编后,在经营上转亏为盈取得初步的成功。1917年奥提斯去世后,由其女婿哈里 • 钱德勒接手成为第二任出版人。钱德勒家族前后四代相继担任出版人, 该报由此进入强盛发展的黄金时代。第四代出版人奥提斯 • 钱德勒自1960-1980年主持《时报》,在他的手中,该报从一家保守的有党派倾向的地区性报纸,转变成富有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并享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大报之一。到1990年4月,该报每日发行量超过122万份,成为当时全美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日报。

在一些投资人眼中,进入鼎盛时期的《洛杉矶时报》无异于一台庞大的印钞机。2000年6月,一向在传媒界野心勃勃的论坛公司(Tribune Company)以83亿美元的天价,兼并了《洛杉矶时报》所属的时报-镜报公司。据福布斯杂志的计算,钱德勒家族的财富为此骤增10亿美元,而论坛公司则由于这项交易自身急剧膨胀,成为全美第二大传媒巨头,拥有包括《洛杉矶时报》在内的11家日报、22家电视台和4家广播电台,预期年收入将达70亿美元。但论坛公司当时完全没有料到,《洛杉矶时报》以及整个美国报业此时已经开始出现盛极而衰的危险征兆,其如意算盘终将因此落空。

自90年代中期开始互联网迅速发展。《洛杉矶时报》虽然始终是本地区首屈一指的大报,但是由于信息传播渠道与方式日益多样化,以及人们使用媒体习惯的明显改变,报纸在提供新闻和信息方面,已经逐渐丧失了在读者中原有的垄断地位。该报发行量自90年代的高峰之后,开始走上下行路,至2011年已跌破60万份。

在论坛公司此次兼并之后,美国报业整体经营状况每况愈下,论坛公司的报业经营也同样显露颓势,2007年净收益从2006年的5.94亿美元锐减到8700万美元。此时距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点已经日益逼近了。然而亿万富翁山姆 • 泽尔却倚仗自身财大气粗,盲目出手“逆势投资”,于2007年4月出人意外地以82亿美元收购了论坛集团。但这项极不合时宜的交易,非但未能拯救论坛公司,反而带来了更大的厄运。

外行领导内行的山姆 • 泽尔金钱至上的种种举措,也与崇尚专业主义精神的报人们格格不入。在2008年席卷全美的报业危机浪潮中,负债高达129亿的论坛公司兵败如山倒,不得不于当年年底向联邦法院提交破产保护的申请。近日消息,经法庭批准,论坛公司延宕三年有余而痛苦不堪的破产保护期即将结束,该公司将交由若干大银行掌控实行重组。目前该公司报业资产大幅缩水,包括《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在内的八家报纸估值总额仅为6.23亿美元,而在2006年仅《时报》一家的报价就曾高达20亿美元。

而《洛杉矶时报》的总部大楼,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这座建筑始建于1935年,由著名建筑师 Gordon B. Kaufmann设计,是当时美国西部最大的报业大楼,也是多部电影拍摄背景之地。该报记者Cara Mia DiMassa曾写道,在当时这座建筑是“萌芽中的城市无限可能性的象征”。走进大楼入口,便是一间称为“Globe Lobby”的著名大厅,大厅四周描绘报业制作生产的巨大壁画是由艺术家 Hugo Ballin绘制的。壁画下面镌刻着一条标语引人注目:“对于人民来说,报纸是比无数黄金更有价值的财富”,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写道:“永不黯淡,永不消退。”

即使是在报社陷入经营危机的逆境中, 该报的编辑记者们也一直在努力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该报至今累计赢得过41项普利策奖。令笔者颇感意外的是,《时报》大楼内至今还设有一间“试验厨房”,由报社特聘的厨师按照报纸向读者推荐的菜谱一丝不苟地进行实际烹调、品尝和检验。 这间硕果仅存的厨房体现出该报读者第一的传统至今未曾泯灭。 这一切不禁令人心生敬意。

但是,过去的光荣与梦想如今已成历史陈迹。走进《时报》大楼进入编辑部参观,明显感受到一种无奈的沉寂与败落气氛。由于论坛公司为了节省开支不断大幅裁员,2001年该报采编员工原有1200人之多,目前裁减到仅剩550人,主编连续走马换将,一大批优秀的资深编辑和记者被迫离职。许多编辑室里显得静悄悄空荡荡的。为我们介绍报史展览的讲解员,过去本是一名演员,他对《时报》非常热爱,本人也深受读者喜爱 ,成了报纸的“形象代言人”。但在一轮又一轮的裁员中他也遭到无情解雇,后来由于社区人士强烈呼吁,他才得以重回报社工作。以前,整座大楼都是用于繁忙的报纸业务,现在山姆 • 泽尔却主张“提高空间利用率”而向外出租,甚至连原来供员工使用的停车场也租给外人了。

报社内外许多人指责说,是山姆 • 泽尔毁掉了《洛杉矶时报》。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我随着倪女士一起来到洛杉矶市的长滩镇,镇上有一条繁华的步行街,街中央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大型报刊亭。但这座报刊亭却是徒有其名,看不到有读者光顾报摊,报刊亭的另一侧已完全改装为咖啡吧。 倪青青女士直截了当地说:现在网上什么东西都有,还有多少人非看报纸不可? 洛杉矶原本是由在近一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上分布的许多分散的小城镇组成的,并没有北京上海那样人口密集商业集中的支配性的市中心区。倪青青指出,随着城市不断扩大,座落在市区中心的报社根本无力雇佣更多记者去报道每个城镇和每个社区发生的新闻以满足居民的需要。而这样的城市结构,则恰好适应低成本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1936年, 恰好在《时报》大楼落成的第二年, 有一艘英国航运公司设计建造的豪华远洋巨轮《玛丽皇后号》实现首航,而这艘巨轮如今就作为历史纪念物停靠在长滩镇的海岸上,我们慕名前往参观。当年欧美上流社会达官贵族们曾争相以乘坐《玛丽皇后号》横渡大西洋为荣。在40年代后期直到50年代,《 玛丽皇后号 》与姊妹舰《伊丽莎白皇后号》每周往返大西洋两岸,是当时主要的越洋交通工具 。但是,1958年10月英美两家航空公司先后使用喷气客机开通了跨越欧美的航班,从此开辟了全新的航空客运时代。《 玛丽皇后号 》在新的竞争对手面前航运业务日渐萎缩,经营陷于亏损。特别是到了冬季,有时水手竟比乘客还要多。1967年航运公司终于决定让这两艘姊妹舰退役,将《 玛丽皇后号 》以345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洛杉矶市长滩镇。现在《 玛丽皇后号 》 已被改造为一座独特的航船博物馆和特色旅馆,带着历史的荣耀与记忆永久地停驻在海岸边。

倪青青女士十分感慨地说,《洛杉矶时报》的命运与《 玛丽皇后号 》极为相似,笔者对此也颇有同感。《洛杉矶时报》的不幸,是整个美国报业在新媒体技术革命冲击之下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由于全行业经营战略的失误,原有的纸媒经营模式遭受削弱和破坏,在新的媒体市场竞争中日渐衰落。《纽约时报》董事长苏兹伯格早已提出,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就是要 “将航运公司改造为航空公司”。如果他说的不错,这将意味着一个行业从技术到经营模式的根本性改造。

那么,对于中国的报业同行来说,纸媒的处境和趋势与美国有何异同?报业数字化转型出路何在?这些问题并没有简单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纸媒的转型同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事实上,数字技术的变革和全球传媒生态发生的巨大变化对纸媒生存带来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在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纽约地铁和北京新建的现代化地铁的车厢里,随处可以看到的同样的情景:似乎人人都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手中小小的屏幕,用手指戳戳点点。也许两个城市的不同之处是,在旅途中的一些纽约客仍有独自默读书报的习惯,而在北京的地铁和公交车上却很少看到有人还在读书看报了。

(《环球视野》摘自2012年8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

链接:美国新闻媒体影响力正在下降

•丁小希•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日前针对受众态度和新闻媒体现状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正在下降。3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再对某种新闻媒体感兴趣,因为这些媒体要么不再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要么报道得并不详细。

调查指出,由于消息的来源日益多元化,许多记者沦为“传声筒”,越来越依赖社交网络或数字科技来代替传统的新闻过滤和原创过程,而不再是故事的讲述者或新闻事件的调查者,从而可能导致新闻失实。例如最近,包括美联社在内的一些美国新闻机构都转发了一条关于“谷歌承诺客户将成为顶尖媒体机构”的新闻,但消息来源却是一家很不靠谱的公关公司。

皮尤研究中心分析认为,美国媒体的新闻质量下降,是因为在数字媒体的影响下,美国传统新闻媒体机构陷入裁员潮。

美国一些知名新闻机构近来纷纷传出裁员消息,其中包括《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时代周刊》等。据皮尤研究中心披露的数据,相比2000年鼎盛时期,2012年全国报纸编辑的从业人数减少了30%,而美国报业的全职专业雇员人数自1978年以来首次减少到4万以下。

以深度报道著称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过去5年间,将报道的篇幅压缩了一半;而《福布斯》杂志一类的媒体,完全可以依赖计算机科技获取新闻,根本不需要记者去做报道。媒体行业中的老手生存尚且艰难,一些如美国芝加哥新闻集团等成立不久的媒体公司,就不得不关张了。

分析人士认为,数字革命让世界媒体都站在同一平台上,传统媒体正遭遇日益激烈的竞争。只有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变革,成功地实现转型,传统媒体才有望生存和发展。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传媒与社会学教授托德•吉特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新闻媒体的报道质量的确有所下降,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为了弥补在广告收入方面的损失,不得不大量裁减负责搜集信息、寻找新闻线索的员工。

不过,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谢斯睿教授却认为,不是美国媒体的新闻质量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人们对于新闻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对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需求正在发生转移。他对本报记者说,从个案来看,裁员的确对新闻行业造成冲击,但总体来看,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的信息量和新闻空间都要巨大,新闻媒体在某些领域的报道比以前更好。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51期,摘自2013年4月2日《人民日报》)

登入为: admin
2013年妙文共享(2)/从《洛杉矶时报》看美国传统报业兴衰.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6/18 16:17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