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除李光耀诋毁南洋大学的政治标签

《赤道论坛》20/01/2018   14:49

作者/来源:2018/01/18 《新加坡文献馆》

《李光耀回忆录》第十四章华校生的世界;第十六章语文教育的争斗,白纸黑字浓缩了对华校生的不公平,不合理和消极否定的偏见心态。

‘如果我驾驭不了其中一些干劲十足的年轻人,使他们为我们的事业服务,为我和我的朋友们,这些英校生所代表的事业服务,我们就永远不会成功。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跟英校生和马来人建立联系,这些人既没有坚定的信仰,也没有力量跟华校生一较高低,更别说抗拒受华文教育的共产分子了。

华人觉得受排斥,经济上缺乏机会使华校成了共产党人的滋生地。…许多教师成了共产党干部或同情者,日治时期学业中断的超龄学生不少思想上受到灌输,成了马共的成员。由商人和店主组成的学校董事会不是同情他们,就是不敢反对他们。

自从1948年紧急法令颁布以来,华族儿童进入英校人数却剧增。1950年华校生比英校生多了25000名,到1955年比数却反过来,英校生比华校生多了5000名。马来亚共产党不知道确实的数字,但是他们看出这种趋势,觉得非加以制止不可,以免招兵买马的源头断绝了。这么一来,保存华文教育的斗争,对共产党人来说,关系比过去更加重大。’

虽然,李光耀承认,是华校生动员的华人选票把人民行动党推上新加坡政治舞台,然而,李光耀终其一生,改变不了口出恶言,污蔑与诽谤华校生的劣根性。在李光耀的历史论述里,华校生的最高学府,南洋大学就是滋生共产党人的温床。

李光耀对华校生是共产党,和南洋大学是共产党人温床的指责,从来没有给出真凭实据。与之对比下,独立学者之历史文献所讲述的历史事实,却铁证如山的提出了正好相反的史实。

1、张杨 (2015)《冷战前期美国对东南亚华文高等教育的干预与影响——以南洋大学为个案的探讨》:陈六使…“如果我们现在不着手保留我们的文化,… 40或50年后我们将或许不再称自己为华人。”…不仅如此,海外华人倡导的华文大学本身也不带有任何政治倾向。无论是英殖民政府,…美国都承认,“对于东南亚地区的华人来说,他们不太关心国共之间的激战,甚至也不关心当地政治。”更尖刻一些的评价是“华人只管是否有奶可挤,不关心谁是牵牛人。”

毫无疑问,根据英美官方的政治判断:东南亚华人关心的是文化中国,不是政治中国。

张杨 (2015):1959年6月5日,李光耀成为新加坡首任总理。…他担心南洋大学“不仅是要求政府财政支持的一个尴尬的请愿者,而且是培育高素质共产主义者的温床。”

其实,李光耀除了不愿意在政府财政上支持南洋大学之外,更受到本土政治斗争的内在因素之巨大影响。简言之,李光耀把南大定调为共产党温床的目的,是寻求西方世界在冷战思维下的政治认可。换言之,打击南大即可以消灭政治竞争对手,也同时争取西方政治的支持。对李光耀而言,这正是典型之人民行动党所谓的赢了还要再赢之双赢结果。

可见,李光耀给予南洋大学的政治标签,主要还是基于冷战思维下的政治操作和需要。那也就是说,李光耀全面颠覆了历史真相;把文化中国彻底的全盘曲解为政治中国。

2、余山农(2017)《南洋大学校史第十章白里斯葛报告书》:‘在一九五四年二月廿六日,陈六使先生发聘书给林语堂,聘请他担任校长。林语堂显然跟美国中央情报局联系了。林语堂亲国民党,反共产党的态度,让美国人放心。这是美国人告诉英国人,不反对华人创办南洋大学的原因。美国人的上述四个愿望,自然就交给林语堂去实现。他就任之后,甚至于向南大提议,由美国中央情报局出钱帮助南大发展。陈六使先生拒绝了。

这时南洋大学董事会需要物色一名校长,由校长选择职员、教授、讲师。董事会里有一股很强的亲国民党势力,并得到了美国领事的支持。美国人认为英国人优柔寡断,美国重要的亲蒋游说团对南洋大学也发生了兴趣。在新加坡有一所反共的华文大学也许不是一件坏事。

一九五四年八月一日,林语堂出发就任。在出发之前,他在纽约高调表明反共。他对美国合眾国际新闻社说,南洋大學將成為亚洲非共人士对抗共產主义斗争中之自由思想前哨。又说,将安排流亡學者来南大教育青年男女。’

诚然,草创年代的南洋大学,确实是由一批散居于台湾和香港的文化学者所执教。南洋大学牌坊上的南洋大学四个大字,就是由台湾书法家于佑任书写。于佑任是中华民国元老,1949年,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

另外,建议聘请林语堂的连瀛洲,其本人亦是一名具有国民党背景的南大创办人。连瀛洲在1966年出任新加坡驻马来西亚最高专员。李光前,南大另一位创办人,则是在1962年出任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李光前和连瀛洲的公职,意味南大董事局的官方认可。此外,事实也说明了,南洋大学不论是董事局和教师团队,都与在台湾的国民政府有着更紧密的关系。

可见,除了被李光耀点名要对付的陈六使之外,南大其他创办人都与共产党无所关系。陈六使之所以获罪,则因为先是拒绝交出南大的办学权力,之后又支持反对李光耀的政治对手。明显的,膠业巨贾陈六使是共产党之说,根由李光耀的私人恩怨,是纯属杜撰的莫须有。

3、金进(2 0 1 5)《冷战、南来文人与现代中国文学—以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任教师资为讨论对象》记述了南大中文系和台湾与香港的文化人之教学关系,包括个中的政治立场。简言之,南大中文系的教师队伍关注的仅仅是文化中国。

– 纵观南洋大学的师资组成,我们会发现其中南来学者,特别是来自台湾和香港的学者占绝大多数。这一方面是因为新加坡与新中国没有建交,台港和海外学者就成为了主要的招聘对象,而且这些学者到了南洋大学也会互相推荐,如苏雪林推荐凌叔华来南大,凌叔华之后小说家徐訏继任,这种互相推荐的同道之谊使得台湾学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加上当时南大中文系和台湾各大学中文系的设置相近,这使得台湾学者也乐于来南洋大学任教。

– 还有一个原因跟首任校长林语堂有关,他从台湾请来了学者,后来虽然其中很多人随着他与陈六使闹翻而离开,但也无形中为从台湾招聘学者开了个头。皮述民就是一例…当时南大副校长到台湾招聘教员,皮老师就和一批教员应聘到新。

– 南洋大学的师资绝大多数都来自台湾仅以中文系为例,我们会发现这些教师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年纪偏大,…苏雪林(以反鲁、反共著称)…更有像涂公遂这种后来被发现是国民党员的文人。第二,从政治立场来说,他们有着或多或少的反共思想,更偏向国民党政权,对中共政权颇有敌意。不过因刚经历国共内战和大陆“易帜”等时代巨变,同时又在左翼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新加坡,所以他们极少在公开场合表现出自己的政治立场。

– 南洋大学中文系的南来文人在课堂、私下都不谈政治,而且国民党、共产党都不谈。政治方面谈得多一点的也只有苏雪林,不过她的政治观点多放在自己的日记中抒发,在南大的公开场合,她也没有跟学生谈论过。

– 苏雪林“…余近来对南大已毫无趣味,希望明年改制后,不续聘我,送我旅费返台,即续聘,余亦不愿留矣。”

– 南来文人返台后大多很少提到新加坡,即使提到也大多没有多少赞语。对南洋大学不客气的也有,如苏雪林。苏雪林返台后,提到南大不多,一次是在抱怨托运行李太慢,…。最后一次是:“王云:南大此次不续聘,又自动辞职者共廿八人。中文系不聘者,为蔡寰青、黄书平、葛连祥、王德昭,赴香港新亚;贺忠儒、杨光德,均于月内返台。南大本年二月间发给教职员聘约,均为半载,此次则自八月一曰起至明年四月止,共为八个月,如此对待教职员,诚打破世界纪录。“

回顾历史,这些先后离开南大的教师学者,都相继的转移到台湾和香港的大专学府任职。事实证明,李光耀之南洋大学有共产党背景之说,不攻自破。

另外,苏雪林日记提及的:南大此次不续聘,又自动辞职者共廿八人;南大本年二月间发给教职员聘约,均为半载的两起事件,说明了另一个十分重要却不明显,更是被历史忽略的真相。那就是,南洋大学的任何师资聘请,都是要受到李光耀的严密控制,没有内政部的许可,即便南大发了聘书也是徒劳。因为聘书必然无法落实。

根据《1959年南洋大学法令》的第32条文明文规范,其中包括教职员工的权限与责任,聘书条件等等,都已经完全的掌握在政府的手上。现实是,在李光耀可以任意决定南大职工去留的政治阴影下,有谁胆敢议论反对政府?对此,《白里斯葛报告书》的一则批评,正好反映了当年南大的真实情况。报告书批评南大当局不允许教授参与政治活动,因为白里斯葛以为这样的规定会影响南大健康精神的生长。

内政部和移民厅刁难南大师生的史实,散见于包括报章社论之坊间历史记述,那都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这一片历史依然空白,还有待研究南洋大学历史的新生代学者细心收集与整理。

至此,历史文献给予的事实真相是:自1959年6月5日,李光耀成为新加坡首任总理之日开始,南洋大学的师资聘请与来源,就已经受到政府变本加厉的更严厉管制与规范之中。

从这一段历史事实清楚知道,任何指责南洋大学是共产党温床之说,都可以看成是李光耀编导的栽赃陷害,自欺欺人,贼喊捉贼之历史闹剧。这些政治谎言肯定会在历史沉淀的过程中被淘汰出局。最终,历史必然会叙述自己的真实故事。

(新加坡文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