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沙月光:为什么说毛主席和戴高乐具有超凡的政治远见? (二)

来源:汉唐归来111的博客     (2018-01-12 06:59:19)

法国军方与阿尔及利亚独立武装经过七年多战争,终于在1962年3月18日达成《埃维昂协议》,法国正式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7月3日阿尔及利亚宣布建国,结束了法国对它长达133年的殖民统治。

对戴高乐来说,阿尔及利亚独立意味着它甩掉了最大的一个政治包袱,同时扫清了中法建交的最大障碍。

中国与法国建交谈判进入了第二阶段,这时,中国外交人员开始与法国官方直接接触,不再通过法国共产党。

北京也不用再为了顾及法共利益,而有意避开与戴高乐政府沟通,因为中苏关系破裂之后,法共跟着苏联跑了,在中国眼中法共当然是一群小“修正主义分子”。

周恩来总理指示有关部门邀请戴高乐心腹要人访华,法国前总理富尔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在1963年10月22日来到北京。

CIA注意到富尔住的不是外宾常住的北京饭店,而是钓鱼台国宾馆,这更加证实了“自由旅行者”富尔此行肩负着特殊政治使命。

美国的压力没有令戴高乐屈服,阿尔及利亚问题也已经解决,但是中法两国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台湾。这是一个绕不开的障碍,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台湾问题

抵达北京后的三天时间内,富尔与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举行了三轮正式谈判,在大方向上两国有着高度一致,对于建交都抱有真诚态度。

富尔承认法国在1949年没有承认新中国是一切麻烦的开始,过去的一页就让它翻过去,主要还是应当研究如何发展将来的关系。

周总理同意他的看法,并高度赞赏了法国拒绝参加莫斯科三国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会议。法国走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说明中法建交时机已经成熟。

当周总理提出法国如何对待与台湾当局关系时,双方陷入了僵局。

法方立场:

希望采用简单程序与中国完成建交事项,法国不愿意中国强加给它不愉快的,有失体面的条件。

法国不想给国际舆论留下一种印象,即法国是在红色中国压力之下,而与台湾当局断交,并驱逐国民党代表。

也就是说,法国不愿意主动跟台湾断绝关系,而想在中法建交之后,自然地“赶走”台湾当局代表和驻法机构。

中方立场:

周总理问他一个问题:法国与中国建交是否需要跟西方盟友协商一致?

富尔再次强调法国完全独立,不需要看谁的脸色。

周总理第二个问题:法国是否想学英国的“半建交”模式?一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边又在联合国支持台湾当局。

富尔表示法国从不主张“两个中国”,一个中国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戴高乐跟蒋介石在二战时期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使得法国无法“粗暴”地赶走蒋介石代表。无论在程序上还是情感上,法国都不能这么做。

周总理认为,戴高乐将军是政治家,他与蒋介石的个人关系不能影响到国家关系,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坚决反对制造“两个中国”的做法,不要指望中国会在这个问题有任何让步。

最后富尔提出三种解决方案:

一,简化建交程序,两国互派大使。

二,互派大使,在建交声明中加入法台互撤外交人员。

三,用埃及模式,先承认新中国,冷落台湾当局代表,逼台湾主动提出断交。

三种方案,周恩来都认为并不理想,中国不会接受第一种,法国不会接受第二种,第三种做法有点尴尬,纳赛尔能做,戴高乐未必能做到。

最后,所有问题集中到法国与台湾当局断交方式上。

今天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国家与中国建交之前,都要先跟台湾当局切断关系,这成为一种惯例,但在1964年,这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法国认为,我只要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建交,那么就不存在什么台湾问题。最重要的是,请中国一定要相信法国没有任何搞“两个中国”的把戏。

这是一个大国对另一个大国的承诺。

周恩来不会把“台湾问题”解决寄托在外交承诺上面,如果中法建交,而台湾当局驻法机构仍然存在,这会给将来与其它国家建交留下模糊空间。

休会三天,大家冷静一下,富尔夫妇去了山西旅游,中方谈判团队也重新部署了谈判策略。

重开会谈时,中方提出了新的方案:

一,法国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合法的中国政府。

二,法国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再支持台湾当局代表权。

三,建交后,法国撤回驻台外交人员,台湾代表同时撤回。允许少量台湾人员留在法国处理民间事务,但不再拥外交人员身份。

毛泽东主席对该方案(《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批复:很好,照此办理。

这三点不对外公开,这是中法之间的默契。

其实法国和中国都知道最最最理想的局面就是:蒋介石得知中法即将建交后,主动宣布与法国断交。这样,就没有任何为难的问题了。

蒋公闪亮登场

1964年1月15日,法国正式通知美国关于与中国建交一事,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邦迪判断到中法能否顺利建交,蒋介石将起到非常重要的破坏作用。

只要蒋介石不生气,不撤走“外交代表”,将拖住中法建交进程。邦迪建议约翰逊总统向蒋介石表明美国这个态度。

蒋介石成了一张王牌,如果蒋介石不不主动断交,那么:

一,北京不可能跟巴黎保持外交关系,就算建交也会断交。

二,北京如果因此向巴黎施压,会造成中法不睦,建交效应大打折扣。

三,法国在被逼无奈之下与台湾断交,等于告诉全世界,与新中国建交将意味着牺牲在台利益,其实就是得罪美国。

1964年1月15日,戴高乐写信给蒋介石,告知此事,但没有提及断交一事。信是由二战时驻重庆的法国代表贝志高亲自送到台北,以视重视。

蒋介石当晚召开最高级会议,无奈和苦涩的气氛充满整个会场。

娘希匹,“汉贼誓不两立”!匪来我走。蒋介石有断交念头,在复信中提醒戴高乐,承认北京没好处,印度不是承认了吗?被打了一顿。

16日,约翰逊总统也写信给蒋介石,劝他不要冲动,约翰逊说,这是毛泽东和戴高乐的赌局,中法都在赌蒋介石会主动断交,“您的耐心将引起毛泽东的极大尴尬,会大大减少中法建交的预期目的。”

总之,老蒋你别冲动呀,千万不要冲动。

蒋介石就不再坚守“一个中国”原则,但又马上答应美国,他当然知道美国是将他当成工具,蒋介石想捞点好处,总不能给美国白白利用。

美国非但不给台湾好处,还派了中情局二号头目,原驻台北站长克莱因前往台北,当面向蒋介石陈述约翰逊总统的立场。

如果蒋介石要跟法国断交,美国将抛弃台湾 。

1月27日,克莱因与蒋经国第三次举行会谈,蒋经国表示如果法国主动宣布断交,就没有什么可选了。如果法国态度不强硬,台湾可考虑美国的建议。

这时,台湾当局已经准备赖在巴黎不走了。当晚,“外长”沈昌焕对法国表示严重抗议,但不提断交两字。

台湾要赖在法国,戴高乐对蒋介石的判断明显出错,而毛泽东,周恩来是何等了解蒋介石。中国早就留了后手,如果台湾不走,一切暂停,难堪的是法国。

1月30日,毛主席在接见法国议会代表团时指出:你们不要学英国人,要我们承认“两个中国”或“一个半中国”,那都不行,这一点不搞清楚,我们就不派大使到你们那里,也不接纳你们的大使来中国,事先跟你们讲个清楚。

周恩来总理人在索马里访问,他对法新社老总特赛兰表示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政策。

戴高乐被刺痛了,再发展下去,法国将颜面大失,他对蒋介石的确动怒了。15日那封信就是分手告白,老蒋若要分手费,法国也会给他补偿,但是蒋介石在美国怂恿下,赖在巴黎,”大使馆“工作人员,上班仍旧。

2月6日,戴高乐给外长顾夫写了手谕,让他去告诉台湾代表,法国将不承认其外交人员身份。意思就是,你不走,我也会赶你走。

结果台湾代表还是继续充耳不闻。戴高乐压力越来越大,英国佬已经在冷嘲热讽了,看把你能的?

2月10日,法国驻台北代表向台湾当局撂下狠话,北京外交使者抵达巴黎之时,就是台湾代表被驱逐之日。你何必搞得大家都这么难堪?

当晚,蒋介石下令“外交部”宣布跟法国断交。

老蒋整个心路历程,后人很难判断,但有一点,蒋介石在一个中国立场上有投机心理,这种心理给后来的台湾当局带来了非常不好的示范。

台湾今天在国际场合,一次又一次表演无赖行径,不是偶然的。

5月27日,法国首任驻华大使佩耶抵达北京,31日递交国书。

6月2日,中国首任驻法大使黄镇抵达巴黎,7月6日递交国书。

中法建交这一曲折历程,终于划上圆满句号。

美国还是不甘心,当时中国还与西德在瑞士有外交接触,结果西德总理6月份访美时,约翰逊当着他的面大骂戴高乐,这是骂西德听的。西德总理哈罗德和外长施罗德当场表态,西德与中国没有建交计划。

美国还嫌不够,要西德总理在记者会公开说明,西德只好照做。中国马上叫停了与西德的外交接触。

中法一建交,日本就坐不住了,池田首相试探了一下美国对中日建交态度,结果碰了硬钉子。池田马上表态,哪怕全世界都跟中国建交,日本也愿意当最后一个建交者。

美国摸摸日本的狗头表示很满意,池田对日本民众又说:“戏上演时,主角不会马上登场。”这就是日本人的阿Q心态。

中法建交历史意义就不再过多述写了,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没有红地毯的情况下,来北京访问,把盟友吓得一楞一楞的。

如果没有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远大目光和斗争智慧,就不会有如此丰硕的外交成果。

一代伟人,开万世之基业!必须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