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学潮开闢的道路

檳城学潮开闢的道路
1957年4月23日,林连玉先生以马华教育中央委员会副秘书身份代表秘书温典光,出席槟城学潮调查小组会议。
1957年马来亚独立,檳城「1114」学潮也在那一年发生。这是巧合?亦或有必然的內在联繫?据笔者所知,时隔一甲子的今天,檳城一群学潮「过来人」为了追溯这个学潮深层次的脉络,以便思索今天青学运(青年学生运动)的前景,举办了系列的研討会。这是一个有创意的开端。

这些「过来人」都在主办团体「纪念11.14学潮60週年活动工委会」里。工委会的《缘起》指出,「当年的莘莘学子,有者已经走完人生的歷程,而有幸经歷这段『甲子风云』的朋友们,笑迎华教歷经的沧桑,心中不免澎湃激盪。我们明瞭这场学潮的歷史意义,秉持正义理念的宗旨,决定开展有关学潮的一系列活动,让大家温故知今。」

在这个宗旨下,工委会採取综合、平衡的配搭——形式多样化,视角包容性,从工委会到各项活动涵盖老中青各年龄层,最突出的是「Y世代」扮演吃重的角色,蕴含承前启后的指向。

学运引导社会发展

「1114」学潮是由英殖民者单元主义教育政策继承者、即1957年的独立新权贵所策划「改制钟灵中学」引发的。如果人们不健忘,1957年钟灵校长汪永年接受政府「特別津贴」,变钟灵为政府管控的英校,汪永年被教总主席林连玉痛批为「出卖华教的罪魁」。钟灵同学起而反抗完全是正义的。学潮由小而大、由近及远,1957年11月发展为由北到南全国性的华文中学罢课,声势浩大,影响深远。

手无寸铁的年轻学生面对的「武装到牙齿」的军警,他们自动自发的为华教的前程、为自己的前途而战斗,写下了正气浩然的篇章(参阅《20世纪五十年代学生运动史料汇集》以及《檳州学运史料汇集—纪念「11·14」学潮53週年》)。

9月9日主办当局打响了第一场研討会,在檳岛光大会议室举办,有两位主讲者,从不同角度回顾、分析了「1114」的背景、性质、意义,结论:歷史是「以古鉴今」的最好教科书,华教先辈们所开创的道路应当由当今「Y世代」继承和发扬光大。

世界各国的歷史证明:社会矛盾是青学运爆发的导因,青学运是社会发展的方向標。青年是时代的先锋,揆诸中国「五四运动」、我国1974年崛起的马来学运的事实,证明此说不虚。

「1114」之后的局势跌宕起伏,人们可以看到代表民主主义的青学运贯穿其间,起著歷史各节点转折的引导的决定因素作用。这些节点先后是:1965年吉隆坡「213人权示威」、1960年代末第二波武装斗爭运动由中期的群眾运动转化而来。接著,是1974年的独立中学復兴运动等等,无一不是深植华社中的民主主义所驱动,无一不是「1114」学潮的延续。

人类歷史的脉络体现了人类社会运动的规律。青学运是社会运动规律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里,需要回头补述此前的社会史。

种族主义压迫社会

民主主义是马来亚华人社会史的催生婆与歷史运动的推动力。如所周知,马来亚胶锡经济是20世纪初诞生的近代华人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孕育和使到工商社会最终呱呱出世却是孙中山在新马播下的民主主义立下的功勋。鉴于20世纪初华人工商社会是在广大马来分散的苏丹封建制汪洋大海中冒起的,没有民主主义润泽,形如「孤岛」的华人工商社会必將「先天不足」,势必无法抵御帝、殖、封种族主义围堵而夭折。

与近代华人工商社会同时诞生的华文教育,其所经歷的百多年反封、帝、殖、种族主义的曲折斗爭,反映了民主主义与中华文化形成的马来亚中华文明,其包容性是保护自己,抵御封、帝、种族主义的犀利武器或防火墙,並且对整个社会、包括友族起著促进进步的作用。在多元社会中,没有「独善其身」的所谓「第一文明」。

独立是什么?歷史回答了这个问题:独立是马来民族主义右翼,依赖英殖民者的霸权,墮落成媚外的马来种族主义独裁政权。独立后,「紧急状態」战爭由殖民统治接棒者种族主义政权接棒。种族主义压迫实质是社会压迫,不是民族压迫。有一句名言:「压迫別民族的本民族的大多数也是不自由的」,意即多元社会的压迫者是特定民族的一小撮上层精英(无论哪一民族),不但是压迫他族的压迫者,同时也是本民族大多数老百姓的压迫者。

马来老百姓,特別是乡区的社群,长期以来被视为马来官僚政权「可靠的后院」。但是,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独立后全国进入工商化的过程;隨著包括马来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產生城市化、市场化,加剧社会两极分化,官僚集团脚下的百姓必將脱离精英分子的欺骗、压迫而形成独立自主的社群。

神权族权共赴黄泉

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看法而客观存在的社会发展规律。近年两次大选出现的「海啸」,官僚集团的得票率少过反对党。再看看今日当政者四面楚歌的窘境,甚至连自詡「神权至高无上」的伊党,也感到脚下的震撼。伊党投靠自身难保的巫统,以求「多福」,是荒谬、愚蠢的。神权救不了族权,正如族权救不了神权一样。两者加在一起,齐赴黄泉。

我国天然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马来民族的本质是好群、乐天、善良的。近年无数的街头示威、集会,民族分野已经淡化,在运动中华马两族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实例难以写尽。

总结过去,特別是青学运歷史规律,將是指导马来族「Y世代」行动的出色「教科书」。规律必须通过人们的努力或奋斗才会实现。所以,「1114」研討会主办当局系列活动反映了社会规律正在实践的过程中,未来的开花结果是可以期待的。

9月9日研討会与若干「Y世代」骨干分子组成的「电视短剧」製作组並肩同行。类似的形式將在9月23日、9月30日举行。10月8日宴会將成为本系列的终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多元民族的「Y世代」是马来西亚转型的领衔者,具体的局面已呈现在眼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