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价值探析

•罗理章、 张一 •

摘要:信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社会共识的基础、社会和谐的基因。当前的中国社会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面临着复杂的信仰危机,表现为工 具理性泛滥,社会资本弱化;转型社会的价值冲突凸显,价值整合难度上升;市场意识主导社会关系,漠视终极价值关怀。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体现了科学认知与 科学信仰的统一、科学真理与价值理想的统一、现实运动与终极理想的统一,具有服务于社会、增进时代共识、推动社会发展、增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任等社会价 值。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对某种思想、事物或主义的极度尊崇和信服,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某种不朽精神的孜孜追求。马克思主 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它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但是,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严重影响着国民乃至部分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从信仰 的一般社会功能出发,认真思考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社会价值,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引导国民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具有重要作用。

一、信仰的一般社会功能

(一)信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信仰是一种特定的人群和个人能够共享的目标、共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承诺,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仰给人以精神寄托和精神慰藉,赋予人生以意 义。信仰给人以行动的力量和勇气,使人执着于自己的理想追求,并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能够把自己遭遇到的艰难困苦当作对 自己信仰的考验,并因此而获得战胜艰难困苦的勇气和力量。这种信仰的力量,并非单纯来自被信仰的对象,而是信仰者自身的一种精神力量。信仰还能够对人起到 净化和升华的作用,它能塑造人的高尚人格,提高人的思想境界。真正崇高和神圣的理想和信仰,能够引导人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人对于世界和人生,能够从 一种更高的层次和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一个人的信仰越崇高,理想越远大,他的精神境界就会越高。一个人有无信仰及有什么样的信仰,制约着他的成长和提高的过 程。

(二)信仰是社会共识的基础

社会需要共识,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共识,很快就会在思想纷争中走向分裂。但社会真正达成共识很难,尤其是社会越多元,达成共识就越艰难。在多元社会中,人们 往往重视现实性因素和手段性价值,而淡化理想性因素和终极性价值。[1](P6~7)重建信仰可以帮助达成共识,信仰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 也是实现社会整合的价值基础。信仰是一个社会或群体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社会群体达成一致行动的共同思想基础,它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 方面,在群体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的价值观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信仰的构成与实践方式,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共同知识,为群体的 各个成员提供共同感知、共同想象的社会资本,它超越个体成员的直观经验和具体的时空感受,具有广泛的感召力。共同的信仰能够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 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形成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团结纽带和精神动力。

(三)信仰是社会和谐的基因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只有建立在最深层次的价值观上的 社会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相对完备、相对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动力,构建起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因为信仰关注对人自身的关怀,可 以使人际关系更和谐,在社会活动中起到良好的牵引和指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凝聚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协调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公 平和正义,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与此同时,信仰的凝聚作用亦体现在人文环境的培植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上,强调人自身的发展并注重发展的效能和可持续性,实 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P110~113)

二、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信仰危机

信仰危机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它是在文化传统、现实的社会变迁及个体人的特殊境遇相互作用下而产生的一种特殊阶段。当下中国人的信仰危机是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在人们精神意识中呈现出的一种尖锐对立状态。

(一)工具理性泛滥,社会资本弱化

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转型时期,一方面受五千年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还有自近代以来启蒙思想的新传统。两者在特定的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背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社会环境中共同作用,积极的因素如仁爱、和合、中庸及传统美德与科学、民主、理性结合的产物。但是负面因素的勾连则是中国进一步走向现代化的拦路虎, 比如工具理性成为社会管理中僵化的模型和人们谋利的狡诈算计,自我中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泛滥,道德人文价值不断被消解,并漠视和抛弃传统。与此同时,对 权力的崇拜使个体主体性难以得到张扬,在一定程度上使民主和自由成为一种摆设,亲缘关系与人情优先与现代法律倡导的契约精神相背离,降低了人们对社会、团 体和交往中的个人的信任度,弱化了社会资本。[3](P19~25)

(二)转型社会的价值冲突凸显,价值整合难度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同质化结构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即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和生活多元化等特征日益明显。价值冲突已然成为一种现代生活景观,尤 其是在资本支配劳动已经成为历史规律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依靠什么获利生存,人们就会信仰他所依靠的生存价值体系,即经济地位决定生活态度。现代化过程已使 日益增多的社会事件超出了传统社会的时空统一观,组成现代社会系统的各个分工领域也因其功能分化而呈现逐步自治。因此,面对系统同环境之间的各种可能状 况,人们始终都只能以期待的心态从事其实际的行动过程。这意味着个体间的社会交往行动,总是充满着各种可能性,正是这种可能性使得价值整合比以往任何时候 都显得困难。[4]

(三)市场意识主导社会关系,漠视终极价值关怀

市场经济的发展,世俗化的推进,加快了中国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当代资本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支配下,目前中国社会不仅面临全球化背景下金融资本运作的挑战 和消费主义的压力,还有新技术革命、信息化、网络化的挑战。在全球资本主义、现代性及物化处境的扩张过程中,中国社会也被裹挟进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享乐 主义思潮中。现代性的社会氛围使一些人崇拜市场经济、科技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信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一些人只关注对自 我欲望、利益和目标的期待,对公民社会、公共精神缺乏认同,否定利他主义价值观,漠视共产主义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这一终极价值关怀。

三、作为科学信仰的马克思主义

从发表《共产党宣言》到现在,马克思主义光照人间一百六十多年,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 义和历史理论等各个领域都站在时代的高峰,就在于它的科学性。当初,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没有任何权力强制别人信仰自己的思想,就是靠真理的力量,他们 的声音才传播到全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人类世界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5]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认知与科学信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显著特征就是它在对宗教信仰的批判中实现了科学与信仰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最科学的信仰,打碎了宗 教信仰的精神枷锁,实现了人类信仰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信仰将得到科学证明的真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活动的信仰和信念,坚持相信已被证实的科学真理,将之 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并用它指导自己的行动,力图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其真理性,使理论真理变成现实。由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科学真理的相信,因而科学知识与 信仰不再根本对立,而是作为实践本身的两个相互关联和过渡的环节在实践活动中统一起来。[6]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真理与价值理想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科学真理的尊崇与信服,是对扎根于现实世界、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作为科学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在思维方式上 确定了以实践为核心的统一理性与信仰这对矛盾的思维方式;在方法论上通过正确的抽象和科学升华,形成了关于未来社会的根本观点,使信仰不断地在实践中实现 从应然到实然、实然到应然的转化与平衡。作为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包含知识性、科学性,尤以革命性和价值性见长,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 规律的科学,也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解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其价值理想的实现既要诉诸人的工具理性,也要诉诸人的价值理性,既是 人的认知能力的发挥,也是人的情感和意志的体现。[7]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现实运动与终极理想的统一

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赋予人类实践的最伟大的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内容。[8](P61~68)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还是一种现实的运 动,共产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中最具终极价值的部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终极价值性,主要是指共产主义代表着迄今人类所设想的一种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对于 现实条件下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而言,它所追求的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否达到完全自觉的阶段,即真正的自由王国为最高的境界,使共产主义作为未来的目标而 成为人类实践前进的唯一导向。可以说,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预见,而且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目标的最实际的运动。现实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每一项现实工作, 都是共产主义实践,都是共产主义事业的一部分。[9](P55~57)

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的需要主要表现为物质需要、秩序需要和精神需要等。人的需要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需要也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起来,只有当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秩序需要协调发展,人才可能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精神动力,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其合理性的 依据根植于现实的社会之中,作为一种完整的未来的社会形态,需要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发展过程,其始终代表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符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 内在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个人而言,可以激励其在一生之中不懈奋斗;对于一个群体,可以使人们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对于国家和民族,则 是主流社会意识的核心,是促进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又促进了物质需要和秩序需要的提升,最终全面地 促进了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发展以及社会理想的实现。[10](P17~18)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人类最美好的信仰,可以增进时代共识

共产主义作为迄今为止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创立是立足于对现实社会的扬弃和批判,而不是建立在对未来的幻想和空想的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一 种现实的历史运动,是对人类自身现实力量的肯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磁场,成为大多数人的基本观念,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道德准绳,增进 时代共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宗旨源于思想的共识,源于信仰的力量,源于觉悟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追求既是其思想信仰的选择,也是其人生信念的表现。中 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都深刻体现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信仰源于马克思主义和由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基础,始 终坚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准绳及由此产生的历史结论。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就在于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在于从创新的角度,不断拓 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成为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成为中国当下的时代共识。[11]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了人民的利益,可以增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任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联系起来,把代表 人民利益同建立新型社会制度和新型政权联系起来的政党,能够忠实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卓有成效地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 理想。[12](P20~23)党员干部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能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点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十分艰 巨,没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一大批深受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党员干部,我们就很难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我们就很难组织和率领亿万人民参与新世纪的激烈竞 争,我们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价值是服务社会,规定着社会治理方式的性质

政治文明与社会治理方式是同构的,是作为社会治理的灵魂而存在的。一方面,政治文明蕴含在社会治理方式的类型中;另一方面,政治文明又是社会治理方式的性 质和特征,表现着和规定着社会治理方式的性质。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政治文明,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治理方式;反过来,有什么样的社会治理方式,也就会有相应 的政治文明与之相伴随。[13](P20~24)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终极理想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服务社会,加强公共领域建设, 与该信仰体系相应的社会治理模式也是服务型的社会治理模式,而且这种社会模式的建立是在全面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文明对话中的建构。

[参考文献]
[1]岳庆平.社会达成共识的历史审视[J].人民论坛,2012,(10).
[2]徐秦法.社会治理中的信仰价值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3]邵龙宝.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与精神世界诉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潘自勉.社会转型中的价值冲突与价值整合[N].南方日报,2012-2-21.
[5]陈奎元.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16.
[6]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 [EB/OL].http://www2.hnpu.edu.cn/dqjg/dx/news.asp?id=70.\ [7]王伟.科学信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N].光明日报,2005-6-30.
[8]荆学民.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理论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5).\ [10]刘小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本内涵[J].政工研究动态,2008,(10).
[11]李宏剑.以坚定不移的马列信仰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EB/OL].http://www.qstheory.cn/lg/clzt/201201/t20120130_136052.htm.
[12]尹凤婷.走出认识误区,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J].前线,2000,(9).
[13]张康之.政治文明与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04,(2).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33期,摘自2012年第9期《学术探索》)

登入为: admin
探索2013(2)/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价值探析.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4/13 15:55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