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会成为印度洋的主宰吗?

来源:瞭望智库 2017/01/26 10:59:14 作者:郑渝川

导读: 因为美国距离印度洋足够遥远,趁着英美力量转移之际,印度仍然极大的扩充了对印度洋区域的渗透。

国际著名的印度问题研究专家、澳大利亚印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高级研究员和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海权中心研究员大卫·布鲁斯特在其所著的《印度之洋:印度谋求地区领导权的真相》一书中,阐明了印度作为一个曾长期遭受英国殖民统治,深受殖民奴役和剥夺之苦的国家,如何一下子变成了帝国主义色彩浓郁的好战者。

本文是作者郑渝川对本书的书评。

文 | 郑渝川

1

书名:《印度之洋:印度谋求地区领导权的真相》

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决定将海军力量从苏伊士运动以东地区撤出。此举使得美国成为印度洋的主导力量,跻身为海湾地区、印度洋北部区域、东南亚重要商路的秩序维护者。

英国力量撤出而美国取而代之,有两个国家试图给予挑战。一个是前苏联,挑战的理由很好理解,即便前苏联在印度洋没有太多的战略利益,但只要能够给美国添堵,就乐于去做。另一个挑战者则是印度。印度宣称自己是“天定命运”的国家,命中注定是印度洋的领导力量,为此试图阻止英美力量转移,但没有成功。

尽管如此,因为美国距离印度洋足够遥远,趁着英美力量转移之际,印度仍然极大的扩充了对印度洋区域的渗透。仅在20世纪80年代,印度计划或实施军事干预的国家,就包括毛里求斯(1983年)、斯里兰卡(1983-1990年)、塞舌尔(1986年)、马尔代夫(1988年)。这还是印度1991年之前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国力相对衰微时期的做法。

1991年以后,印度效仿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启动市场化改革,实现了引人瞩目的快速增长,一度被高盛等华尔街投行认为将是中国之外另一个超越美国经济霸权的地区强国。

2

伴随着经济崛起,印度军事力量获得了极大扩充,号称拥有世界第二大陆军和第四大海军,并同时向美国、欧洲和俄罗斯购买武器,竭力将军事控制范围扩大到马六甲海峡到非洲东海岸,让印度真正成为印度洋的主宰国家。

一个曾长期遭受英国殖民统治,深受殖民奴役和剥夺之苦的国家,怎么一下子变成了帝国主义色彩浓郁的好战者了呢?

国际著名的印度问题研究专家、澳大利亚印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高级研究员和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海权中心研究员大卫·布鲁斯特在其所著的《印度之洋:印度谋求地区领导权的真相》一书中就此问题给出了解答。

15世纪末之后,从葡萄牙在印度建立殖民地开始,印度洋就成为亚欧贸易的主要通道,二战后,更成为世界主要的石油运送通道。而在18世纪至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是这一区域的海权主宰者,印度是英国殖民体系中的中心,英国从印度征发了大量部队来确保对大部分南部和东部非洲、中东和波斯湾的大部、缅甸、马来亚和澳大利亚的统治。

英国发起的对中国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1900年参与的八国联军侵华,部队主要力量都是印度军人。英国还大量从印度招收劳工,派遣到整个印度洋的许多岛屿及大陆边缘,并因此改变了很多地区的人口结构。

3

简单来说,印度在英国殖民统治时代,在殖民体系中的地位相对较高,而英属印度政府的自主性相对英国的其他殖民地管理当局也要强得多,当初的一批印度政治精英完全是把自己看成了与英国人无异的殖民者。

《印度之洋:印度谋求地区领导权的真相》书中指出,印度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英国印度洋战略思维的遗产,即便是开明如尼赫鲁那样的自由主义者,也常常以印度洋的主宰者自居。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印度独立后会主动挑起不结盟运动的大梁并扮演领导者。

在印度政界,无论哪个党派和利益集团,其外交政纲大多都接近于所谓的印度“门罗主义”,其中的核心要点就是,反对南亚次大陆之外的其他国家力量进入次大陆,反对南亚次大陆的其他国家向次大陆之外的任何力量寻求帮助。

很显然,印度“门罗主义”必然招致邻国的抵制,但这其中,有力量给予实质对抗的邻国仅仅只有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而南亚次大陆乃至印度洋西部、南部的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则不得不忍受“小美国”印度的指手画脚。当阿富汗反恐战争打响,美国强势进入该地区时,印度不得不努力克制自己的强烈不满。由此也可以解释,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并获包括巴基斯坦以及原先由印度主导的斯里兰卡等国的积极回应情况下,印度方面所流露出的犹疑和忧虑不安。

4

詹姆斯·门罗

大卫·布鲁斯特解释了南亚次大陆及印度洋海域各区域的各国力量对比,重要围绕印度与斯里兰卡与马尔代夫的安全关系演变进行了阐释。印度卷入斯里兰卡的种族骚乱,并派出大量军队直接干预,最终陷入跟自己在斯里兰卡扶持的猛虎组织交战的困境,不得不狼狈退军,总理拉吉夫·甘地也不幸遇刺。

当然,在西南印度洋等区域,印度扩大影响力的许多举动,也获得了法国等国家的积极响应。书中还介绍了印度独立之后以各种方式介入非洲事务的努力,披露指出,为了扩大国家影响力,印度甚至不惜为乌干达阿敏政权等独裁残暴政权提供直接军事和经济援助。

在西北印度洋地区以及中东地区,巴基斯坦发挥的作用更趋显著。印度为此寻求和埃及、伊拉克建立合作关系,在海湾战争期间成为极少数的几个不谴责萨达姆侵略而引发巨大国际争议的国家。

东北印度洋地区,印度扮演着直接支配领导者的角色,近年来开始注重同东南亚国家开展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及相关艺术的交流,密切双边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是印度在印度洋地区乃至亚太地区发挥领导作用最为重要的支持者,李光耀在世期间多次游说印度继承英国作为新加坡“保护国”的角色。

大卫·布鲁斯特分别介绍了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印度洋战略。在谈到中国在印度洋的战略诉求以及因此与印度展开的互动时指出,印度一直努力维持中国在印度洋的战略脆弱性,但这种努力变得越来越困难。尽管中国海军对外参与程度较低,但军事装备水平和远程资源支持能力都大大领先于印度,特别是在中国不断密切与巴基斯坦和伊朗两国的准盟友关系,并改善同印度洋其他国家和地区关系、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互惠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有理由相信,中国海军在印度洋水域的存在感将越来越强。

全书作者在结尾部分预言,印度洋不太可能在21世纪成为印度的海洋,一来印度的国力无法支撑这一宏大梦想;二来,印度非常不擅长与中等国家建立关系,例如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只习惯于跟弱小的岛国建立主导与从属关系;第三,巴基斯坦将在中国的直接支持以及美国的隐形支持下,扮演印度的制约者;第四,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通过为沿线其他国家创造价值的方式,让印度停留于18-19世纪的霸权逻辑相形见绌。

附文:

毛四维:印度为何不参加“一带一路”?

文 | 毛四维

本文写于2015年6月,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毛四维印度观察”,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印度东临孟加拉湾,西接阿拉伯海,南指印度洋中心,位于环印度洋地区海运航路的中枢。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印度的响应与合作。

确实,印度是中国最早邀请参加“一带一路”的国家之一。据印媒报道,早在2014年2月,在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17轮会谈期间,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就邀请印度共建“海上丝绸之路”。

2015年3月,在双方正紧锣密鼓准备印度总理莫迪访华议程时,中国驻印大使乐玉成提出一姿态灵活的新建议:“一带一路”也可以与印度的“香料之路”、“季风工程”等对接起来,形成中印合作的新起点和新亮点。

2015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安与来访的莫迪总理会见时,则进一步表示,双方可以就“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合作倡议以及莫迪总理提出的“向东行动”政策加强沟通,实现对接。

然而,次日发表的两国《联合声明》没有提及“一带一路”,显然,双方对此没有达成共识。

舆论与现实

回过头去看,其实,印度国内对“一带一路”一直非常关注,战略精英跟踪研究,并向政府建言献策,舆论呈现多样化特点。笔者以为,至少以下四位的意见值得关注。

印度著名战略分析家、中印关系问题专家拉贾·莫汉(Raja Mohan)的看法最为积极,他明确表示,“毫无疑问,印度需要与邻国有更好的联通。……如果中国因自身经济需要而向地区互联互通投入资金,那么,德里绝对应该与北京合作。(The Indian Express,2015年3月10日)

印度外交界核心人物之一、以战略谋划著称的退休外交秘书希亚姆·萨兰(Shyam Saran)亦持积极看法,认为印度必须参加中国的丝绸之路计划,并强调,由于印度已经强化了与西方的关系,因此,完全可以充满信心地在基础设施领域与中国合作。(Hindustan Times,2015年3月18日)

印度对华研究的后起之秀、中国研究所所长助理郑嘉宾(Jabin T. Jacob)似乎疑虑很深,他说,对于新德里来说,问题在于中国是否愿意承认印度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所拥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中国是否理解印度在亚洲大陆及其水域的利益及敏感之处?(Asia Times Online,2015年3月15日)

对中国一贯持尖锐批评态度的学者布拉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看法最为负面,完全排除与中国合作的可能性。他认为,中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意图就是向印度洋现有战略均势发起挑战:一方面挑战美国的地位,另一方面侵蚀印度的自然地理优势。(China-US Focus,2015年5月11日)

然而,如果审视一下中印经济关系的现状,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进展,形势似乎要明朗得多。如果说印度本届政府的对华政策与上届有所不同的话,最主要反映在莫迪主张吸收中国投资,并在基础设施领域对中国企业放行。换言之,虽然印度不参加“一带一路”,但并不反对与中国进行相关的务实合作。至少有三大证据:

其一,印度不但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而且可能成为第二大股东。

其二,正在推进的两国铁路合作具有相当规模,包括对一条现有干线进行提速改造,就新建一条高速铁路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及车站开发、重载运输培训和设立铁道大学等多方面合作。

其三,印度最大的私营海港蒙德拉港(Mundra Port)与广州港建立了“姐妹港”关系,意味着中国企业对印度港口进行投资和开展合作有可能将迈出历史第一步。

由此可见,印度之所以不参加“一带一路”并非经济上没有需要,而是在政治上和战略上与中方缺乏共识。

四大政治障碍

首先,在双边层面,围绕中印边界问题的信任缺失仍在阻碍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最近几年来中印边界问题比较突出,2013年5月发生“帐篷对峙”,2014年9月发生上千人规模的对峙事件,对中印关系全局形成严重干扰。虽然尽早妥善解决边界问题是两国领导人反复表示的共同愿望,但在具体思路上,双方分歧明显。眼下,印方强调核实边境地区的实际控制线,莫迪在访华期间不止一次地公开谈论这个问题;而中方则希望通过强化行为准则来加强边境管控,认为核实实控线将使边界问题更趋复杂。(Times of India,2015年6月5日)

不难看出,尽管两国领导人都强调要从战略的高度并以长远的眼光来对待中印关系,但双方所指的内涵是有区别的:印方突出边界问题,中方侧重经济合作。这种战略考量的差异正在对双方关于两国关系的总体认识和发展期待发生微妙而重要的影响。

自2005年以来,“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直是双方对两国关系定性的标准表述,在所有重要的双边政治活动中都会提及;但在此次莫迪访华的《联合声明》中,双边关系的提法出现重要调整,以“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取代了持续十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其次,在地区层面,“一带一路”与“珍珠链”被混为一谈,印度担心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增加存在将侵蚀其在该地区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最近十来年,中国与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在海港建设方面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印度战略界对这一趋势深感担忧,所谓中国以“珍珠链”对印实施战略包围的说法不胫而走。去年下半年,中国潜艇两次停靠科伦坡港,印度舆论大哗,“中国威胁论”再度升温。在此背景下,印度学界和媒体对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意图普遍存疑。

再者,在全球层面,印度的“向东行动”政策与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找到了契合点。

中国的某些战略分析家强调“一带一路”的对美战略含义,认为这是针对美国“亚太再平衡”的反制手段,印度也有人持相同看法。在美、中、印三角关系的层面上看,虽然印度强调“战略自主”,声称不在美中之间选边站,但是,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长远战略利益考量上,印度显然是有偏向的:美国是其借重的对象,而中国则是其防范的目标。

2015年1月下旬,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印并出席印度共和国日庆典,双方在战略上进一步走近。此访《联合声明》明确指出:“印度的‘向东行动政策’与美国的亚洲再平衡为印度、美国以及其他亚太国家紧密合作、加强地区关系提供了机会。”换言之,印度的“向东行动”有可能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合作,但难以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对接。

最后,“中巴经济走廊”涉及印巴克什米尔领土争端。

克什米尔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争议领土,双方为之曾数次兵戎相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完全支持巴方,而后中方调整政策,逐渐实行保持中立、劝和促谈的立场。这一政策调整为中国近30年来实行与印、与巴“双友好”的南亚政策格局铺平了道路。然而,由于中国与巴基斯坦只有通过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因此,中巴关系发展免不了会涉及克什米尔问题。

总之,印度不参加“一带一路”只是一种表象,它折射出当前中印关系正处于一个“新瓶颈”的客观现实。在笔者看来,只要双方在处理边界问题方面能逐渐增加共识,并在海上安全领域重视沟通、开展合作,中印两国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应该是有希望的。

原标题:印度会成为印度洋的主宰吗?

责编:宋雪娇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海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