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源·不能再有舒适的心态

《星洲网》2017-01-03 11:58

 

首相纳吉在新年献词中指出,马来西亚处于最好的时刻,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都追不上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讽刺的是,民众及工商界的负担却日益加重,完全感受不到这是最好的时刻。

新年伊始,汽油及柴油就涨价20仙,雇主则必须承担外劳人头税,这预示2017年是比较辛苦的一年。

马币贬值影响深远,燃油涨价除了是因为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汇率也是因素之一。此外,强制雇主承担外劳人头税,变相为外劳加薪也可能与汇率有关;令吉下挫,如果不提高外劳福利,怎能留住及吸引外劳?

政府经常强调国家经济处于正确的轨道上,其实,有几点能够证明这种说词不正确,经济已偏离轨道。

其一,行政开支已占总开销逾80%,还继续为公务员加薪。为了弥补财政上的空缺,政府拚命找钱及缩减其他项目的预算,加剧了民众的困境。

去年11月,政府取消食油津贴。从今年起,政府医院一等病房、治疗、检查与实验室检测以及手术费,一律调高50%,二等病房则调高25%,更多医院也推行全额医疗收费计划,同时机场税将一连两年调高。

马币贬值的效应在新一年显现,物价及各类收费上扬,进一步伤害人民的荷包。现在外围风险加剧,经济成长必须依赖内需,消费及投资情绪已下挫,经济怎能说好?

政府在减轻人民负担方面,也做得不够,比如应该大力发展农业,只要粮食能够自给自足,就可以降低食物价格、减缓进口通膨。

其二,私人界的营运成本不断上升,市场资金流入国库及外流。

外劳人头税在去年初已提高,制造业和建筑业调幅是48%,农业56.1%,种植业8.47%。工商业未来的营运成本将继续提高,譬如天然气价格在未来3年内总体上涨约23%,政府也考虑调高雇主聘用外劳所需支付的抵押金。

消费税已从人民口袋抽取390亿令吉,外劳人头税则迫使雇主贡献40亿至50亿令吉;资金流入国库,却鲜少转为发展用途,或研发开支。

货币贬值对商界弊多利少,制造商开始是尝到甜头,但如今出口利润逐渐减少,进口成本却相应提高。

工商界盈利减少或亏损,将影响雇员的福利,严重的话,也将导致企业裁员,或者是转移生产基地至其他国家。

工商界感受不到政府的善意,营商环境越来越困难,如何说是在正确轨道上?

其三,政府加大力度追税,充盈国库,却减少教育预算,长远来说,经济转型的引擎将逐渐熄灭。

内陆税收局已成立特工队,锁定6大领域,以追收20亿税款,关税局也将继续展开“关税蓝海策略行动”(OpsCBOS),抽样上门稽查20万家登记征收消费税的商家。

其他“锁紧水喉”措施包括内陆税收局将向宗教组织除了捐款以外的收入征税;该局也将对非营利组织落实积分制,收紧捐款免税的条件。

然而,政府却没有把增加的收入放在有利于国家竞争力的领域,譬如政府大学拨款大减,华小、华中拨款没有着落。

根据经济学,政府必须采用正规的方法来推动经济,消费下挫,就应该提振情绪;生活费上扬,就应抑制物价;打造友善的商业环境,才能活络经济。

既然当局无视于各种问题,又怎能有“处于最好时刻”的定论?

在新的一年,政治领袖不能再自说自爽,人民必须提高生产力,商人也应该求变。继续沉溺于舒适圈,只有下沉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