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红•
资本主义世界尚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与之相随的是能源、气候等多重危机。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教授弗朗索瓦•乌塔赫(Fran?觭oisHoutart)称其为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并就此提出破解危机的新范式——人类共善。近日,本报记者对其进行了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报》:与历史上的其他危机相比,此次危机有何不同?
乌塔赫:此次危机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单纯的金融危机,而是多层面的危机。金融危机从18世纪末开始就在资本 主义世界定期发生。此次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与资本积累所造成的恶果。当前的金融危机可能有朝一日会得到解决,但它已对世界产生了严重影响。 很多国家为挽救金融体系,国家债务负担沉重不堪,不得不减少社会福利支出、降低工资水平、减弱社会保障。
而粮食危机爆发也是由于金融资本为寻找新的赢利点,投机粮食市场,造成2008—2009年粮食价格上涨,在结构层面上通过推行粮食作物单作以集中土地所有权,造成生态灾难,使农民丧失土地。
除此之外,我们还面临着能源危机和气候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尤其是“华盛顿共识”以来,原材料特别是能源消耗巨大。生态系统屡遭破坏,人类面临温室效应问题及异常气候现象。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气候移民将达2亿人。
此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次危机,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可以说,目前的危机是系统性危机,甚至可以说是文明危机。因此,仅仅靠调节还不够,我们必须寻找其他出路,以人类共善为基本导向,建立新范式。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所说的“新范式”有什么特点?新在何处?
乌塔赫:新范式是一种整体的方法,将现实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像现在这样割裂地看待现实。大部分传统文化都采取整体看待问题的方法,现代性将现实分解,促进了科技进步,但也造成了矛盾。我们虽没必要回到传统世界观,但需要在分析的思维模式中重新找到整体看待问题的方法。
人类共善意味着为生命的生产与再生产创造条件。这与资本主义所遵循的方法逻辑不同,需要采取全盘的观点。目前已有多种观点提出解决当前危机之道,其中之一 便是:谴责未能预见危机者并惩罚因腐败或非常规做法而加剧危机者,采取资金政策以挽救金融体系,通过“厉行节俭”让大众承担债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能 仅靠市场自我调节,还需要外在因素的干预,因此政府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必须发挥其作用。这些措施对于缓解金融危机固 然有效,但我们仍需再进一步,因为目前的危机具有多重性与系统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另寻出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长期活跃在“世界社会论坛”(WorldSocialForum)中,该论坛获得了哪些发展?未来有何规划?
乌塔赫:通过世界社会论坛,我们提高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觉悟,在更多领域甚至在全球层面上,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在分析形势方面取得了进步。
早在本世纪初,世界社会论坛便有了一定知名度,其宗旨是将社会运动和进步的非政府组织联系起来。论坛还致力于在新兴经济区,尤其是在非洲、亚洲等地促进新的社会意识的形成,这也是2013年论坛将在突尼斯举行会议的原因。
目前,世界社会论坛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引导人们对当今世界形势进行批判性思考,在解决具体问题上作出努力。我们正在准备明年论坛“人性共同的美好”的世界宣言。该理念旨在促进理论进步,将论坛变成汇聚社会运动的基地。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待危机应对和人类共善的未来?
乌塔赫:尽管人类社会面临多重危机,幸运的是在很多领域都存在构想,为全人类创造着新的逻辑。
应对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应将开发利用自然的态度转变为将自然视为生命之源的态度。这种转变将产生显著效应,私人占有自然资源的情况将不复存在,生活必需品的商品化将停止,产品使用期也将延长。
在经济方面,要强调使用价值而非交换价值,并完善适应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属性。“经济”必须被重新定义为全人类生活物质基础的集体生产活动,而非主要生产被资本吸收的剩余价值,金融资本优势将被终结。
对于社会组织,小到地区组织,大到全球性组织,引入民主化普遍原则有助于在所有社会关系及所有体制中建构新的范式。它为全世界人民提供了一个参与模式,积 极培养主动行动者。人类共善引入文化和精神追求,形成社会合作的核心元素。人类共善的理念为理论进步以及众多社会活动的交汇建立了基础。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19期,摘自2012年12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