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通胀的源头看美国次按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

•钊艺•

(一)通货膨胀的起因与其定义

曾在香港报章发表过一篇论中国外储过高危与机的文章,核心问题就是通胀。货币汇率的升跌就是通过升降把购买力给吞噬了!美国先是通过压人民币升值把中国的外币购买力吞噬了,同时把恶性通胀传染至全世界,包括中国。

“货币主义”理论创立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1987年曾说过:“通货膨胀在任何地方都永远是这样一种货币现象,即它是,并且只能是由货币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产出的增长速度而造成的货币现象。”

经济学界认为:“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 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储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 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 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当今世界可靠的购买力仍只以货易货才不会有通胀问题。货币购买力越来越小是由于有越来越多的货币去追逐越来越少的货物。比如中国工厂生产了两只杯子,并没 有全用来供应中国市场,部分出口到了美国。于是中国市场杯子就剩下了一只。货币呢?在美国收取了美元却留在美国成为美元资产。中国不能把美元拿回来用,于 是中国人民银行印刷同等价值的人民币发放给出口杯子的企业。对于杯子市场来说,中国就有了两个杯子的钱追逐一个杯子,结果杯子的价格被炒高了。所以两个杯 子的人民币,实际价值最后只相等于一只杯子。中国的通货膨胀就必然地发生了。

另外:国际美元被留在了美国也令其相应于产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更难避免的是美国政府有意无意让美元贬值,购买力不断下降,从而把美元资产的货币购买力转 移到美国的发钞银行手里了。现代国家财富流向和数额分配取决于极少数金融监管者的决定,可令成千上万亿财富灰飞烟灭,或被转移国外。特别是美国金融决策者 有能力把别国人民一年甚至多年创造的财富全部变成美国的国民收入。尤其期货期权证券等衍生品市场,所有能够影响股价和金融指数的决策者都可合理合法地在瞬 间把巨额国民财富装入自己腰包。这种财富掠夺的计算方法不再是传统的上百万计,而是动辄数十亿上百亿乃至上千亿。

重新审视国际金融,状况远不像一般经济学原理那么简单。次按危机未爆发,上述说法还可解读货币实质。然仔细分析美国房地产次级按揭贷款证券化时,便清楚: 世上有大批金融家在盗窃你口袋里的钞票。更为可恨的是,所有商业银行都在“合法”印刷大量假钞来盗窃,或用假钞偷换你口袋中的货币!结果必然导致并暴露出 金融危机。现代通胀,不再是用国际货币游戏规则演变出两个杯子的钱去追逐一个杯子,导致通货膨胀那么简单。而是所有商业银行都在明目张胆地印刷假钞票来冒 充货币然后想方设法花掉。

国内产值放大的货币程序简例如下:物质创造杯子价值2元→出口转美元后激活印刷人民币16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5%即法定流通率约106元→90%银行 货币放大贷出率约1100元人民币;结果2元产值演变成1100元花费。倘若这个例子放在美国房贷次按运作的话,1100元后面应该→还再加上30%以上 的资产增值1430元(约180美元)→再加上以十数倍计证券化的杠杆包装转让14300元(约1800美元),等等。经过一连串繁复的虚拟化金融操作及 增值,2元人民币美元资产至少会演变成约2000美元。那意味着大批从各商业银行冒出来的真假钞票去追逐一个可怜的杯子,而且从不同管道冒出来的大量人民 币以及外币一起来追逐一只可怜的杯子。通货膨胀还能不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的常态吗?

(二)货币发行的机制及其实质

国际银行家通过大量印发真钞及假钞来撷取老百姓口袋里的钱财。引发通货膨胀,再通过通胀把老百姓手中的钱财吞噬掉。造成全球百姓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最终结果。这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个循环。

总说商业银行特别是美国商业银行都在明目张胆地印刷假钞票冒充货币再想方设法花掉这大批的假钞票。必定有人不解凭什么这样来诋毁商业银行?要知为何?且从远古侃起:

中国历史上,海贝曾取得实物货币的地位,青铜则曾是一种称量货币。称量货币实际上也是一种实物货币,只是它可以被切割成小块,作小额使,又可重铸为大块, 或整块青铜。所以,称量货币比之其它实物货币,有其独特个性,有作为货币使用和流通的方便。大凡自然物货币,包括金属称量货币都具两重性。既有行使货币职 能的功能,又具原本的其它实用价值。

中国历史上,金银长期处在称量货币阶段。商朝遗址考古发现已经有金箔,因资料太少,还难以确认它们是否具有货币的性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使用的金版是目前 可以认定的中国最早的黄金货币。战国晚期,秦国也用黄金,他们除使用楚金版或用本地开采的黄金仿制楚金版外,还自制金饼。

中国的商代,人们还以货易货贸易。客商换取边远少数民族的牛,羊等商品的贵重物资是盐巴(自古以来盐都是国家统制商品,俗称“官盐”)。以实物一袋盐换一 头牛;换三头羊;或者十只鸡;等等。许多客栈老板兼替往来的客商保管盐巴。初期都很守规矩地收些手续费。客商取回他们存下的盐巴时如数奉还。后来,他们以 盐巴不便携带为由,让客商带上他们签发的收据来交易,由卖出了牛羊换取了盐票的客商来客栈提取盐巴。

久而久之,经营中发现很多时候发出的收据并没有全部回来取货。而且有些客商一次并不完全取走他们的存盐,而只提取了部分。于是,他们大胆地多签发了许多收 据,借给一些有需要而手头上没有那么多盐巴库存的客商去做生意。初期这种做法没什么不妥。后来由于借出去的盐巴大大多于存进来的盐巴,终于出现了客商来提 盐而库存不足的危机。

怎么办呢?他们想了个办法:再多印些收据来应付。把多印出来的收据拿去别的客栈抵押,搬回盐巴来应急。这方法屡试不爽,发展为现代的货币。那时候,可代客 存放盐巴的客栈间有个协议:多印的无盐巴收据不能超过一定比例。否则会发生盐巴不足的挤提危机。我们姑且把这种收据的货币功能称之为“盐巴本位”。当年的 盐巴被更加贵重的黄金取代。

美元货币系统在1970年代抛弃了金本位。钞票印刷除部分储备金外不需任何真正价值的依据。金本位制度崩溃之后,纸币为基础的信用本位取代了金本位;美元 代行国际货币职能。当毫无价值可言的纸币被国家印制出来时,铸币税就等于这纸币所能购买到的社会产品价值,中间的差额即为美国的“铸币税”。美元想方设法 骗取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并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首先,美国可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其偿还债务的代价却是不对等或根本没有代价的。因举债以美元计值,可让钞票印刷厂无限制地加印美 元,即使因此造成美元贬值,却仍能减轻其外债负担,更可刺激出口,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而大量流通性国际美元资金的回流,又使其利率下降,弥补及压缩财政 赤字成本。

其次,美国可获得巨额的铸币税。铸币税原先是中世纪西欧各国对送交铸币厂用以铸造货币的金、银等贵金属所征的税;后来指政府发行货币取得的利润,相当于铸币币面价值与铸币金属币价的差额。

还有,通常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都要进行经济政策调整。美国却不必如此。因美元是国际货币,出现外贸逆差可通过印刷美钞来弥补赤字,维持国民经济平衡并且将通货膨胀转嫁。这正是战后美国虽经历了数十年高额财政赤字却依然能保持经济状况稳定的主因。

(三)非金本位的币值及其虚假

欧洲各发达国家终于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不齿于美元独大占尽全球货币便宜的国际货币发行专制而创造出欲与之抗衡的欧元体系。在其它方面,中东阿拉伯世界也提 出不再单纯以美元作为石油产品的结算货币。至于人民银行迟迟不肯全面开放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这一切都与美元的发行机制和交换体系的不公平规则有关。

即便纸币的发行机制不合理,还是可见的,有数可循。更可怕的却是:商业银行并不需理会这些印发钞票的规定。当我们去存款时,存进去的是现 金钞票;但当我们去取款时,银行职员会提议不必提取大量现金,只需拿他们银行签发的本票或者支票即可。支票代表了那一大堆纸币,可这却是不需要经过任何中 央银行批准就印发出来的。说它是货币,它的确不是流通货币;但是说它不是货币?它却可用于支付你所要购买的大宗商品例如房子,汽车等等。这种东西说穿了, 就是一张张比美元等等钞票还要假的假币。

若我们没有忘记那个古代故事的话,当时一袋盐换一头牛是实在的;换三只羊也非常实在。确是以物易物。但是当用收据换取货物时,已经可以造假。这种虚拟的比 真实物资大大地超额印刷的收据,相等于我们今日的美元等等货币;其真实性与物质上的可靠性已经打了折扣。更有甚者,当我们在担心客栈老板会否昧着良心偷偷 超额签发盐巴收据时,可曾想到另有一群声称持收据在手的人们却在大张旗鼓地签发更大批无中生有的盐票收据呢?可见当代金融体系,钞票已不再是有限量的发 行,因而货币量的增长速度必定远超物质产出的增长速度。

其实,自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的短短30多年内,美元的购买力已跌去90%以上。凯恩斯曾说过:“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

格林斯潘早在1966年也曾说:“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办法来保护人民的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

通胀在现行金融体系下是一个对穷国,对穷人极不公平的常态。西方大国(G7“富国集团”)尤其是美国,殖民地时代是赤裸裸地对被奴役的国家的资源进行掠 夺;现代化的今天却是包装得美轮美奂的金融糖衣,干的不折不扣还是经济掠夺的同一勾当。被贪婪的世界财富掠夺者不断创新并被用于对别人的财富上下其手的 “金融产品”坏就坏在“虚拟”那两个字上。只因有了虚拟,就能够制造出杠杆几何级数的需求和虚假高增长,或者说虚假高增值。增长是否真的高并不重要,重要 的是高增值。所以会有一个产品多次重复出售的现象,就会有一件资产在不断的交易中高度增值至不可思议的天价。以至于次按贷款证券“资产包”经过了重重的再 包装和重复出售,已到了无法承接的地步。所牵涉的金融,保险业范围之广,金额之大,都是无法估量的。

为了拯救陷入按危机的美国金融市场,美联储局及欧洲的央行从去年8月份开始不断大举向欧美金融机构注入巨额资金,数据显示今年开始每个月最少印发2000 亿美元,导致恶性通胀加剧。此举已经严重威胁到贫穷老百姓的生计,并且引发墨西哥,巴基斯坦,哥伦比亚,海地,印度,孟加拉国,埃及,印度尼西亚,科特迪 瓦,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塞内加尔,喀麦隆等多国发生抗议通胀的示威游行。据世界银行报告说:在截至2月的36个月里,全球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 品价格总体上涨了83%。联合国有关机构预警:通货膨胀在全球至少33个国家造成的粮荒将会引发社会爆乱。背离了盐巴本位、金本位、石油本位、信用本位甚 至钞票本位而产生的实质性的白纸本位金融结构,其“生产”出的大量无节制资金“流动性过剩”,正给世界带来灾难!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来,人类的生产并不能创造出物质。人类只能整理物质或通过自然的力量将物质变得更有用,但不能创造物质。在现实生活中,物品的价值或者说 交换价值是由它在当时当地能交换到的其它物品的数量表现出来的。货币的作用,其本意是用一种举世公认的价值代用品去作为物品交换的替代品。但是从其发行及 交换物质所运作的部分储备金制度本身,我们看到用这种不具备任何价值的纸币去定价并且换取其它物质的机制的荒谬性!

(四)次按危机的形成及其危害

美国次级贷款按揭证券危机终于引爆了全球股市大恐慌。从香港、中国股市泡沫适时爆破的角度看并非完全是坏事。且中国政府宏观调控多次措施都不见成效,现有 了转机。次按危机虽是坏事,若中国金融决策者好好利用,却反而对中国是好事!中国政府最近经济政策重点是应对总体经济过热的风险,特别是明显通货膨胀的风 险。然而政府同时有多个目标,政策工具有限。因此不得不采用行政手段,如银行贷款额度的严格控制及项目审批的严格控制去抑制通胀。这种强硬手段所能起的作 用有限,首当其冲的中小企业和普通老百姓会先受其害。如今给中国政府一个喘息期,不必运用大刀阔斧的激进政策措施, 因此我们预期: 不再有大规模的行政紧缩;不再有人民币大幅度的“一次性升值”;不再有连续性的多次加息!目前虽苦了楼市及股市的炒家,给他们上了宝贵的一课,却对中国经 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调整机遇。

若中国利用其高额美元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石油,矿产,资源产品以及农产品进口,而不是在强制结汇制度下把美元留给美国人花而被迫增发相对应美元储备的人民币造成国内流动性泛滥,中国的通胀率是不至于那么高企的。

让我们回到问题源头:“当我们去取较大额的存款时,只需拿他们银行签发的本票或者支票就可。”银行一张白纸只要印上 “本票” 或者 “支票” 两个字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填上想要的银码就可以拿出去忽悠了。

在美国,银行家们最先想到的是把白纸交给房地产发展商,因房地产发展可大规模经营用得着巨额资金。当发展商用白纸取得了大片的土地;取得 了大量的建材;再取得了工程公司的建筑施工……。最后让消费者把毕生巨额存款数清楚存进银行,银行再开出同等数额的白纸去换取建好了的房屋。这就完成了一 个以白纸套取老百姓现金的“高明”的循环。由此引申,可以想象那些因建造房子和发展房地产而暴富的所谓“商业奇才”们, 并非因为他们有什么超人的经商智慧或者惊人本事而充其量只是贪婪的银行家们敛财的首选御用工具而已。因此我们对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地方银行和房地产开发商 相当活跃的寻租行为和房地产热就不感意外了。据报,最近由制造业进入房地产市场的,除海尔外,康佳、海信、长虹都跃跃欲试。中国首屈一指的制造业转做房地 产的原因是什么?投资营商环境恶化,企业家不想做企业了,把资金汇集起来炒楼、炒股。这一批企业家觉得做实业没劲了,觉得做家电没有什么意思,干脆凭着银 行巨额资金支持,做开发商算了。有道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现有金融体制下,不论是对银行还是企业来说:不想做房地产的企业不是好企业。因企 业家绝不会跟金钱过不去。

对于那些只会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贪婪的华尔街金融家们来说,正常机制下的经济循环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了。按照楼宇买卖的一般规矩,购楼者全额存储了 100%足够的楼价现金;次一点的,存储了足够支付房价30%以上的首期而且日常经济收入能够分期支付余额的本息的借贷款者;再次一点的是没有首期所需的 存款但是有固定的优厚薪金收入足以支付长期分期付款金额的;等等。当连那些达到最低借贷条件的“可靠”买主都买得七七八八时,美国银行家贪婪的手,竞相伸 向那些照常规不具备买楼资格的“次级”(等外)买家。

他们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把那些白纸花出去!尽可能把世间的钱财转移到自己口袋里。为此最终目标,任何风险控制,理性分析和规范运作都是多余的。美国楼市的 次级按揭贷款业务就此诞生。其操作规程是:愿意买房子的人,银行都可提供借贷,不论借贷者有没有银行存款,固定工作,足以分期支付本息的每月收入和一定程 度的担保等等……。只要愿意买楼,完全0首期支付就可参与这原本是富人或者有能力置业者的金钱游戏。银行界永不承担风险。所以把承受白纸的风险让房地产开 发商承担,市场风险当然是开发商承担。另一方面,卖出去的楼宇发放的次级(连一个A也算不上)借贷则用打包成为证券然后利用评估摇身一变为“AAA”级的 方式把这类金融“优质资产”风险转嫁出去。

(五)次按危机的根源及其后果

美国银行界并非完全不顾由照常规不具备买楼资格的次级买家加入楼宇按揭市场而带来的高信贷风险,而只是通过把这类高风险借贷用最新的高超金融技巧打包(证 券化包装得面目全非);权威评级(由次级跃升为AAA)转化为新型的金融证券;再转售(层层用杠杆倍数增值疯狂谋取暴利)给全球金融机构的方式把风险转让 出去了。不少持有“次”按证券的银行声称手中的证券是“AAA”级,暂不需进行拨备,实在是天真得不知所谓。这种转嫁风险的金融自由化创新运作方式,就是 弄出这次金融灾难的美国次级贷款按揭证券化新品种。

次级按揭贷款是由选择性可调利率抵押贷款(option-ARM),创新型抵押债权和结构性投资工具逐渐演化成的。在次按产生以前没有金融机构肯把款项借 贷给信用记录达不到要求的抵押贷款人。但这次是贷款给几乎没有什么风险的房地产业的购房者,而且金融创新又让风险可以立刻高价转移,那又另当别论了。

其理论依据是: 由于房地产是个火爆的增值和高盈利的市场,即使万一买家最终无法履约继续供款,也可将上当受骗而买房的业主扫地出门,把楼房收回再卖出去。而买家也以为当 万一供不起房贷时可及时把房子高价卖出,从而赚取房屋升值的差价。这种安排,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制造了极不正常的巨大需求,大量不计质量买方的涌现,理所 当然引发了长期虚假房屋需求,导致长期房价膨胀泡沫!一旦房价下跌,就会对美国的银行体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明白了银行家们的惯用伎俩,就不会对那些遍及全球的金融界牵涉进美国次按危机遭受损失的消息感到意外了。至于中国不少大银行也牵涉进去而且牵涉的资金绝不 是小的数额,客观说并非他们学艺不精,而只是全盘接受了以美国为首的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不能独立自主看穿美国金融业创新衍生产品的荒谬实质,掉进别人的 金融陷阱是必然的事,而且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当受骗!

美国银行界并没有面临储户“挤提”的危机,银行已经“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支票货币来使用了,可他们却仍然“资金匮乏”而要到处举债。假若没有发放超额白纸 借贷,它们也应该不会有“资金匮乏”的危机;假若它们没有把次按产品再次打包评估再高价交棒给国际买家造成信用危机资金断流;假若它们有自己的储蓄储备, 发放多少借贷是毫无问题的。问题源于它们多年来毫无节制地利用自己印发出的白纸去提供房屋借贷。特别是在2001年,商业和投资银行制定了新的财务机制, 把房贷发放给几乎没有任何信贷能力的借贷者。美联储局拒绝对这些可疑做法进行任何控制。银行则忙于收取新增贷款费用以支付管理者的巨额分红。直到06和 07年间,导致曾经强大一时金融机构陷入巨大危机的泡沫达到了顶点。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都充斥着大量高风险的按揭,其形式极为复杂,使人们很难对风险进 行评估。而且这种凭着次级按揭贷款另外衍生出来的金融新产品已经由多次的重复销售以及其金融杠杆几何级数式的增值变成为不可收拾的金融怪物。这种金融怪 物,其中最为“可靠”的一种就是“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MBS作为全球资本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领域,规模约4.5万亿美元。加上其它不计其数的次 级按揭贷款证券,已经导致全球金融界拨备资产超过1250亿美元,光是汇丰银行今年业绩报告已留出了1300多亿港元的亏损拨备,明年更将有巨额的拨备。 据标准普尔估计,美国次按损失规模总计可能高达2850亿美元;瑞士银行则估计达6000亿美元。而事实上,最新资料:截至三月底,全球的损失拨备已经高 达9450亿美元。为什么各评估机构的数据相差那么远?而且即使最坏的估计和事实的差距竟高达40%以上?可见次按危机的严重性还远远未被正确评估。并且 次按危机导致的房价下跌,甚至开始冲击高质量抵押资产的投资组合,其下跌影响,还将陆续的显示出来。

除非美联储局保证美国楼市已经见底,否则在美国楼市高涨期间发行的数以万亿美元信贷衍生产品的价值,将无法被精确估算。而全世界商业银行需要这种确定才愿意开始彼此出借资金,使已停滞的全球金融系统重新运转起来。

(六)美联储局的决策及其实质

美国楼价下跌整一年多,暴露出大量还不起房屋借贷坏帐所引发长久深远的经济危机。此类问题楼宇借贷数目已是天文数字的13000多亿美元,占美国全国14万亿资产中的10%。若其中一半因楼价下跌而断供,6500亿的鉅额损失,恐非三几十亿的撇账结损就可完事的。

房地产风暴去年在佛罗里达州南部和其它曾经繁荣的住房市场登陆。最近几个月越刮越猛,并开始蔓延,大有形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房价下跌之势。 没收抵押房屋急剧增多。不但没有半点好转迹象,更有扩散至其它范畴的趋势。次按问题已经蔓延到优质按揭及接近优质按揭(Alt-A)市场。美国按揭银行协 会(MBA)3月初公布,美国整体住屋按揭断供或收楼比率高达7.9%,再创历史新高;即使在总值8万美元的优质按揭市场亦录得4.51%断供或收楼比 率。清算损害银行的健康,信贷流动仍受到限制。至今仍没任何迹象显示次按危机将结束,在恢复全球信贷市场信心方面,各大央行总裁们均苦无良策。惟有拼命印 发钞票。

美联储局去年12月12日宣布,已与四家央行达成协议,同意创建一种新的机制来为世界金融系统注入资金,以解决可能极具破坏性的信贷紧缩问题。它将向资金 匮乏的美国银行系统注入400亿美元,今后还有可能再次注入大量资金。此外,它将暂时向欧洲中央银行和瑞士国民银行提供240亿美元,以满足欧洲对美元的 需求。继今年1月注资后,紧接着3月中,美联储局再次决定联同欧洲央行及英伦银行等十国央行,注资约2450亿美元,纾缓市场资金紧张。欧洲央行、英伦银 行,加拿大央行及瑞士国家银行等连手,向市场增加流动资金。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决定与美联储局连手,以定期拍卖工具(TAF)的形式向欧元地区提供美元资 金,这与央行在2007年12月和2008年1月的做法一致。

美国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并不因美联储的行动而转变其颓势,问题却是:“在新的机制下,财政状况良好但难以从大银行贷款的美国银行可以直接去找美联储,通 过竞标利率来争取资金。”美联储还声明说,“新机制是在困难时期增加市场流动性的一种更有效方式。美联储可能会考虑让这项机制成为一项永久性政策。”这些 说法暴露出问题的根源所在:美国的银行即使不遵照金融业界规矩去无节制地放贷,却还是“财政状况良好”的,只是“难以从大银行贷款”而已,需要有个新的机 制令他们“可以直接去找美联储,通过竞标利率来争取资金。”而且这个“在困难时期增加市场流动性的一种更有效方式。”会被考虑“让这项机制成为一项永久性 政策。”美国银行界当然欢欣鼓舞了!联合信贷市场与投资银行的经济师罗杰.库巴瑞奇就说:“这项机制最令我喜欢的地方在于,最需要资金的人会竞标来争取 它。”商业社会企业都需要资金,除了集资就是向银行借贷。如今提供资金的银行却反而成为“最需要资金的人”,真有点儿滑稽。如果一个“最需要资金的人”只 要去投标,只要肯出一点利息就可得到它所想要的资金,那该有多好。

假如美联储局和欧洲某些央行求助于全球解决美国信贷危机的行动是经过彻底反思后所作的重大决定的话。正如美联银行全球经济学家杰伊.布赖森说的:“这一届 美联储领导人的非常规思维能力令人惊讶。它试图采用一种更加有的放矢的办法来解决金融问题,而不是抡起降低利率的大锤。”

说穿了,美联储有的放矢“新的机制”不过是个利用美元无节制的印刷滥发便利去填补罔顾金融业风险规避规则的银行系统无穷无尽的“资金匮乏”需求,以期一劳 永逸地解决美国各私人商业银行以及美国各金融机构甚至企业及个人有偿(支付利息)但无限量地替美国政府无偿(没有成本)地去掠夺性花费全球资源及财富的机 制。这种机制的设立和其“成为永久性政策”的决定,将会一劳永逸地满足全球对美元的需求。然而,这个滥发机制也或许终将令美元足以比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 蒋介石国民政府滥发的金圆券。

(七)金融体系的积弱与其企图

世界各富国金融决策者自去年8月份以来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恢复市场信心,都无功而返。在美国,英国,德国,中国,日本等国留下数以十亿,百亿,千亿 计美元蒸发的损失纪录。数千亿美元的巨额紧急注资,美国规模高达150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还有大举修改法规以允许商业银行用风险资产作抵押以取得央 行资金,这一切措施都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美联储主席贝南奇在推出预防高风险按揭贷款新规定时说:“不公平和欺骗性的举动,不仅仅伤害了借款人和他们的家庭,而且给整个社会乃至给整个经济造成伤 害。这样的行为在我们的按揭贷款系统中不容许存在。”傲慢又霸道的美国人,对他们的错误和过失都认为该由别人负责。如潮的诉讼开始席卷动荡的美国按揭市场 和其它金融领域。私房屋主起诉按揭放贷机构;按揭放贷机构起诉华尔街银行;华尔街银行起诉贷款专家。投资者起诉所有这些相关的人和机构。

次按证券引发的金融危机,改变了国际垄断资本围猎中国的计划,由原先通过拉高后做空中国金融市场来席卷中国财富,转变为由中国金融机构直接为陷入金融危机 的西方银行买单。要用中国外汇资产来填补西方银行的金融黑洞,明的方面,由政府出面和由买办牵头,引诱胁迫中国金融机构直接向西方银行注入美元资产,越来 越多垂危的美国金融机构得到了中国注资。暗的方面,就是通过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中国金融资产搬到西方国家。

中国掌控美元资产的金融高官最近还明确表示,中国不会在次按危机中趁机攻击其它国家货币的漏洞,扰乱金融市场,而是要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力量。那意味 着会由我们来为全球金融危机买单。这是继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再次为世界金融危机买单。若上次我们是为亚洲最富有国家买单的话,那么这次则更无 辜,在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买单。

美国财政部公布的资料,中国1月份持有的美国国债连续第2个月增加,截至1月末,持有美国国债4926亿美元,比去年12月份增加了150亿美元。中国在 去年12月增持了187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达到4776亿美元,为去年7月以来的首次增持。比美国财政部原来的测算高出721亿美元。其实,从去年7月开 始,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连续减少,从7月时的4800亿美元减少到了11月时的4589亿美元。这引发了关于中国正在对外汇储备多元化的猜测。业内人士分 析,这显示中国并未大规模抛售美国国债。而中国在美国经济走向衰退的时机增持美债,可能也有相信美国经济会起死回生的想法,否则不会做这种有“可能亏本” 风险的生意。

美联储要员们制定了其所谓有效的新机制,对此只能视为他们的一厢情愿。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距离,已经购买或者参与了投资的那些亏蚀的金融产品,最好的办法是 尽快止蚀离场。并且一如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一样,中国必须始终保持相对独立的经济金融体系,免遭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的捆绑。

事实上直到如今,在全球通货膨胀肆虐的环境下,美联储局不仅不加息予以平抑,反而大幅减息令恶性通货膨胀有如山洪暴发。其原因就是美国的 负债额太高了,美国已沦为世界第一负债国,总负债近五十万亿美元,人均负债十六万二千美元。美国人口占世界3%,却用去了全世界80%的储蓄。只有滥发美 钞,推高通胀,转嫁危机最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香港著名经济学家,政经评论家林行止先生指出: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但美国官民都在花费未来没有的 钱,哪有财力还债。在这种情况下,最佳的“减债”办法莫如恶性通货膨胀之干净利落。众所周知,通胀蚕食恶性通胀大口吃掉纸币购买力,意味债权人吃大亏债务 人则借多还少,等于侵吞债权人的利益,比打家劫舍还厉害。换句话说,目前联储局减息,对美国这个债务大国绝对有利,受害的是持有美元或美元债券的国家和人 民!

若我们在此时还不改正投资方向,继续对美元资产和美元债券投资,无异于将老百姓辛辛苦苦攥回来的血汗钱扔进无底深潭!穷国津贴富国,天理难容!

(八)崭新体系的再生与其前景

传统智能模式下的投资,是对森林,土地,矿产,房屋等等资产实际资源直接投资。而我们中国的外汇储备更宜不断地转为购入黄金,购入国际资源资产,这些都是对抗通货膨胀,抗衡不公平世界货币和金融制度下的最佳选择。

国际金融决策者意欲中国金融机构直接为西方银行的巨额亏损和金融结构空洞买单,股指期货还赶不及派上用场,急需一种能够把中国外汇资产直接用于西方银行的 工具,这就是互换。于是互换便成为中国金融改革推出的又一创新形式。互换是在既不改变所有权也不形成债权债务条件下的一种金融资产置换。金融衍生品中互换 最危险,因其本身就是为逃避政府限制外汇资产流失国外而产生的,而且资产证券化,来无影去无踪,令外汇管制名存实亡。目前全球金融监管机构仍不可能找到管 理金融衍生品的有效方法。

还有,由于金融衍生品买卖形成的资产流动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不出来,所以称表外业务。表外业务的发生只有交易者本人知道,在资产没有损失殆尽以前,除操作 者本人之外,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交易的存在。既然连交易本身的存在都不可能知道,更遑论监管。故只有在尼克•李森完全赔掉英国巴林银行以后,热罗姆•凯维 埃尔造成法国兴业银行损失50亿欧元以后,监管部门事后才得知交易的存在。这就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可怕之处。金融衍生品买卖等财富转移使中国和西方国家之 间,形成了越来越不对称的利益抗争。

更令人深感忧虑的是:现代银行的信息中心和信息中心地位,将使国家丧失政治主权和安全保障。现代银行不仅垄断了社会所有经济资源,同时还垄断了社会所有的 信息资源,所有领域中所有单位元和个人的全部信息都在银行监控之下。特别是现代信用体系的发展,社会所有成员的资料越来越集中,银行成为整个社会的档案馆 和数据库。自古以来政治与经济斗争的最高形式就是战争。而现代战争已经不再是以军事对抗的形式完成,而是金融的博弈!一旦银行被外国控制,也就是所有社会 成员都置于外国机构的掌控之中,都在外国机构的监视之下,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形同虚设!货币战争,金融战争,才是真正的世界战场!

迫在眉睫的要务是确保中国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保持一定距离。长远来说,中国必须利用东方经济体系勤奋朴实的劳动力资源,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资源,坚持 “诚实货币”制度。打破现行的二元虚拟金融货币经济体系,创造并且推行独立自主的三元新金融货币经济体系,最终还原成为以产权经济真实基础的信息化实体经 济为本位的“信息”交易金融体系。

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一直在提倡人民币和一揽子货品挂钩而非一揽子货币挂钩,说明他本人也对世界货币特别是美元为代表的“债务货币”体系的荒谬性有清醒 的认识。和物品挂钩而不是与虚拟的金融产品挂钩是我们抑制通胀,正本清源体现自身“诚实货币”价值的正确方向。从规避风险的角度来说,全球投资者每逢遇到 金融危机都会本能地把资金投向金、银、能源等资源性产品,以稳定的物品资源作为资金的避难所。然而他们的投资都不外乎从金市,汇市,股市,债券和基金等方 面入手,这些都仍脱离不了虚拟的金融交易体系,一旦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依然摆脱不了受到波及的厄运。

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说:“经济学家必须具备知觉,想象,推理和同情等基本能力,其中想象力尤为重要。……经济学家还必须有同情心,这样他 看问题时不会只为自己所处阶层的利益着想,而忽视其它阶层的情况。社会是由各个阶层所组成的,经济问题必然涉及各个阶层利益,经济学家只有具备同情心,经 济研究才不至于有失偏颇。”长远来说,任何有正义感和良知的经济学家,应该设法找出解决这个荒谬金融体制的改革方案。所幸笔者已经接触到能够化解虚拟金融 体系不真实与不合理交易弊端的新型金融体系,希望中国重新建立以黄金为本,信息为依的新兴诚实货币体系,能给这个直接划定从国家到个人的贫则越贫,富者越 富版图的荒谬世界金融体系带来新的曙光。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17期,网摘)

登入为: admin
探索2013(1)/从全球通胀的源头看美国次按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2/17 04:11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