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斯恐袭血案:法国做错了什么?

来源:瞭望智库 2016/07/16 10:09:18 作者:库叔

导读: 法国人其实不笨,中东起火,最先烧到的自然不是美国,而是地中海对岸的自己。当时的总统希拉克,不管大哥多强势,务实地从国家安全利益出发,以稳定为优先选项,坚决站到了反对伊拉克战争的一边。只可惜,接下来的法国政府短视和急功近利,几乎把法国推向了灾难的深渊,恐怖主义之火在法国愈燃愈烈。

7月14日,正值法国国庆日。可是,法国人似乎已经没法高兴起来了。

当天晚上,在南部城市尼斯著名的滨海大道上,一辆大货车高速冲向正在观看国庆烟火表演的人群……据目击者称:“(卡车)像保龄球一样撞向人群”“司机拿出枪向人群射击”“路上发生了一场大屠杀,尸体无处不在”“有人倒地不起,有人踩着尸体逃离”……

3

(图片来自dailymail.co.uk,版权属于原作者)

据最新消息,至少80人在该事件中丧命,数百人受伤。驾车伤人的司机已被警方击毙,警方还在卡车里发现枪支和手雷。几个小时后,奥朗德总统将此案定调为“恐怖袭击”,并将从去年11月恐怖袭击后开始的紧急状态延长三个月。

4

(图片来自dailymail.co.uk,版权属于原作者)

去年1月7日,一伙武装人员闯入法国讽刺漫画杂志《沙尔利周刊》位于巴黎的总部。2名袭击者携带AK47以及火箭弹发射器行凶,包括2名警察在内的12人死亡,其中另外10名为记者。11月13日,巴黎包括餐馆、音乐厅和体育场等多个地点遭枪手和炸弹客袭击,导致128人遇难。近两年,法国社会可谓是恐袭重疾缠身,这是为什么呢?

1、政治短视:法国对“伊斯兰国”壮大居功至伟

要追溯欧洲恐怖主义灾难的源头,就不得不提起西方世界的“带头大哥”。2003年,美国把“莫须有”的罪名挂在了萨达姆的脖子上,绕开联合国、力挡众国反对,狠狠地在伊拉克大干了一场。被这场战争颠覆的,不止是悲催的萨达姆政权,还有伊拉克的政治势力结构和脆弱的中东力量平衡。

投入上万亿美元、付出死亡数千人的代价之后,大哥觉得不划算,索性一走了之——美国这一来一回,激起了中东穆斯林的怒火,给“伊斯兰国”坐大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土壤,伊拉克人的和平生活就从此被战乱埋葬。

5

法国人其实不笨,中东起火,最先烧到的自然不是美国,而是地中海对岸的自己。当时的总统希拉克,不管大哥多强势,务实地从国家安全利益出发,以稳定为优先选项,坚决站到了反对伊拉克战争的一边。

只可惜,接下来的法国政府短视和急功近利,几乎把法国推向了灾难的深渊,恐怖主义之火在法国愈燃愈烈。

6

“阿拉伯之春”在利比亚降临之时,萨科齐也在为其选举中因无力应对经济危机和无效改革造成的低迷支持率而一筹莫展。终于,这位前总统想出了一式“昏招”——法国一反常态地成了武力推翻卡扎菲政权的“急先锋”。尽管卡扎菲此前大声疾呼:如果他垮台,将有大批难民涌向欧洲。

果然,如愿以偿地搞掉卡扎菲之后,法国重蹈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覆辙,利比亚乱得一塌糊涂,各派力量拥兵自重,为争夺地盘长期混战大打出手,大量难民溢出。而现实比卡扎菲的预言更为残酷,失控的利比亚给“伊斯兰国”提供了更多、更大的资本用以作恶。

7

萨科齐之后,奥朗德接替总统宝座,然而失业率只升不跌,奥朗德的民意支持迅速跌破第五共和国的纪录。或许奥朗德认为,参与对外战争可以挽回民心?

几乎在介入利比亚的同时,法国率先与叙利亚断交,并承认反对派是唯一合法政府,向他们提供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

随着各种外部力量的强势介入,叙利亚陷入全面内战。“伊斯兰国”开始由伊拉克进入叙利亚,借助战乱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头号恐怖组织。若“伊斯兰国”论功行赏,美国稳坐第一把交椅,法国将位列其次;但如果按受害程度来排序,恐怕法国要独占鳌头了。

2、强制同化穆斯林,激进“世俗化”引燃熊熊怒火

历史上,法兰西是个有着强烈激进传统的民族,自带极端倾向,从其在宗教改革和大革命中的种种做法就可见一斑。在欧洲社会进入“后宗教时代”之后,法国又以其惯有的激进方式推行其世俗传统。

据皮尤研究中心2010年统计,法国的穆斯林人口约为470万人,占总人口数7.5%。皮尤研究中心当年估计,2030年法国的穆斯林人口将占比超过10%。

但事实上,当下法国的穆斯林人口至少已经超过600万,约占总人口的10%。为使众多穆斯林遵守被主流社会视为“政治正确”的“多元化”和“世俗传统”,法国各界均不遗余力地对穆斯林展开攻势,强制他们作出改变。

2010年,法国颁布禁令,禁止公共场合下佩戴全脸面纱,引起抗议;

2012年9月,《沙尔利周刊》发表了数幅影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法国一些重要的伊斯兰教团体领导人表达了愤怒情绪,一些伊斯兰国家爆发了反法示威。作为防范措施,法国关闭驻20多个伊斯兰国家的大使馆、领事馆、文化中心和法国学校。

2015年4月,法国一所学校两次禁止一名15岁的穆斯林女孩进入课堂,原因是她穿了黑色长裙;

2010年法国前总统萨科齐任内推动禁止遮盖全身、仅露双眼的“面纱禁令

8

同年11月,猪肉又成了这个国家关于国家形象和伊斯兰教地位激烈争论的新战场。“要么吃猪肉,要么饿肚子。”右翼政治家利用学校的“培根+肉肠”餐来教育孩子们“如何做个法国人”。

9

这类举措近年来层出不穷,对在教育、就业等方面饱受歧视的穆斯林年轻男女而言,无疑点燃了他们心中的愤恨之火,使事态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法国参议院4月的报告显示,在已知的前往叙利亚和伊拉克为“伊斯兰国”效力的3000多个欧洲圣战分子中,有至少1430个是法国人。法新社报道称,法国情报部门监视了1570个人,法国当局认为他们与叙利亚圣战组织有联系,另有7000多人被评估为有同样风险。

今年,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国际激进与政治暴力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只有沙特阿拉伯、突尼斯、俄罗斯和约旦为伊斯兰国效力的本国人数超过法国。在当时,法国激进分子的人数比德国和英国的两倍还多。

实际上,在“多元化”的旗号下面,法国仍然是一个建立在一元宗教文化基础之上的国家,只是由于“政教分离”理念深入人心,要求公民把宗教信仰安置在个人领域。法国所标榜的“多元化”,其实质并非“多元文化共存”,而是强行要穆斯林按照法兰西标准改变自己的传统。对仍处于神权观念之下、奉安拉高于一切的的伊斯兰信众而言,显然无法接受。

这种文化上的对立、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在失业率不降、经济发展困难的情况下,必然进一步加剧法国社会由来已久的裂痕。

政治家显然看到了其中蕴藏的风险。今年1月10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在未提前知会外界的情况下突然造访了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巴黎大清真寺,参加伊斯兰教团体发起的“兄弟一杯茶”清真寺开放日活动。

法国总统府就此发布声明称,奥朗德向在场的伊斯兰教领袖表示感谢,并强调是他们带来了博爱与友谊的信息。但是,这种带有作秀性质和拉选票目的的示好显然无法弥合主流社会与穆斯林之间的分歧。

3、政治斗争绑架安全:法安全机构面对暴恐袭束手无策

如果说,中东战乱和“伊斯兰国”壮大是法国频受恐怖袭击困扰的外因,那么,法国的安全情报机构设置不合理便是其重要内因之一。

10

(图片来自dailymail.co.uk,版权属于原作者)

法国有四大主要警察机构:国家警察局(负责大城市治安)、宪兵队(负责乡镇地区安全工作),普通情报局(负责社会安全情报和国内反恐活动),国土警戒局(负责反间谍和国外反恐情报工作)。

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达,法国人口流动剧增。在此背景下,分属国防部的宪兵队和分属内政部的国家警察局之间,针对人口管理的信息交换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同时,宪兵自身的情报机构也存在种种缺陷,最典型的问题是各地区宪兵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缺乏有效机制,仍停留在依靠人际关系的自发式配合模式。

大名鼎鼎的法国“普通情报局”作为“百年老店”,良好地履行了国内安全情报机构的职责,有着挫败 “秘密军”组织(由一群不甘心失去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前军官组成,目标是打击所有支持阿尔及利亚独立的人,无论是致力于民族解放的“阿尔及利亚解放阵线”还是法国政府)的辉煌战绩。但是,由于经常被执政党操纵执行刺探反对党的活动,普通情报局背上了“秘密政治警察”的恶名,在2008年改革中被各派政治势力齐心协力地“埋葬”掉了。

11

普通情报局被撤销后,国土警戒局(此前仅作为反间谍和对外安全情报机构)突然间被扩充成了国内安全总局,同时担负起维护国内安全秩序和反恐的任务。

由于习惯于反间谍式的工作模式(在特定的领域内对小范围的目标进行监控和追踪),国土警戒局在接手原先普通情报局广布于法国各地的分支结构之后,需要对社会不同层次和群体进行大范围调查和跟踪,面对国内社会安全监控活动中汹涌而来的巨量情报素材,工作人员一时间焦头烂额。

在巴黎事件发生之前的几次恐怖袭击中,地方分局曾明确上报了重点嫌疑人的可疑活动,可是总局对此无动于衷。可见,国土警戒局的骨干和后来并入的力量之间隔阂不小,总局机关和地方分支之间存在相当的脱节。

而此后,从“黑夜站立”引发的暴力事件到此次尼斯国庆日恐怖袭击事件,法国安全机构表现出的束手无策说明,法国政府和安全机构并未“吃一堑、长一智”。如果还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对此加以改进,恐怕法国更苦的日子还在后面。

另外,此次尼斯恐怖袭击,对刚刚走马上任的英国新版“铁娘子”来说,也许是个利好消息——欧洲再遭恐怖袭击给英国摆脱欧盟“烂摊子”的正确性提供了又一有力证明。然而,若英国走了,北约防务再度削弱,法国如果不真真正正地拿出点真功夫,也许,恐怖袭击可能就要从“频发”转为“常态”了。

原标题:尼斯恐袭血案:法国做错了什么?

责编:谭莹莹(如需版权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海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