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andson · 2016-01-16 · 来源:乌有之乡
朝核问题的起源,与冷战结束密不可分。冷战期间,朝鲜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一方,获得来自苏联和中国的军事保护,并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有密切经贸往来。苏联解体后,朝鲜失去军事保护,经贸关系大多中断。美国对朝鲜采取高压政策,希望朝鲜发生内乱,以乱促变。发展核武器是朝鲜应对美国高压政策的必然选择。
(一)
1月6日,9时30分01秒,中国地震台网监测到朝鲜发生一次震级为4.9级、震源深度0公里的地震,并注明“疑爆”。发震地点是朝鲜丰溪里核试验场所在地。
朝鲜中央电视台于平壤时间当天中午(北京时间11点半)播出“特别重大报道”,宣布朝鲜进行了氢弹核试验。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表示坚决反对。美国白宫说,美国对朝鲜6日核试验进行的初步分析结果,与朝方宣称成功进行一次氢弹试验的说法“并不符合”。随即,各方质疑朝鲜氢弹爆炸成功的消息是否可信。最大的疑点是朝鲜核弹当量仅相当于普通原子弹(铀弹或钚弹),远远小于氢弹正常水平。
核武如登天,一步一重天。铀弹难在同位素分离,即获得足够数量的武器级铀。钚弹难在加工烈性炸药同时引爆,形成猛烈而均匀的内爆。氢弹难在设计内部构造。截至目前,氢弹构型只有两种:美国“泰勒-乌拉姆构型”和中国“于敏构型”(有说法甚至认为“于敏构型”并不存在,因为氢弹构型是超级机密,所以无法证明这种说法的真伪)。核国家中,成功引爆氢弹的只有五个核大国。许多核门槛国家(如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仅仅拥有铀弹或钚弹,未能成功制造氢弹。
从爆炸威力和制造难度考虑,朝鲜成功爆炸氢弹的可能性不大。
朝鲜在经济极度困难时期,不惜血本不断研发、升级核武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朝鲜研发核武器对中国利益有何影响?如何因势利导?
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绝大多数情况下,核武器的目不是使用,而是威慑。弱国拥有核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主动发动战争,而是为了避免外来军事打击,同时提高国际地位。
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是不可直接进攻的国家。其它国家对这样的国家发动武力打击,难免遭受核武器反击。与这样的国家发生冲突时,其它国家不能采取直接发动军事打击的硬手段,只能采取经济封锁、阴谋颠覆、颜色革命等软手段。
一个国家一旦拥有核武器,尤其是热核武器(也就是氢弹),便有能力独立对抗外来军事威胁,不必依附于任何大国,其国际地位立即改变。该国与其它国家的关系,将发生巨大改变——该国与其它大国之间的的关系将上升为平等关系。热核武器武器是一国成为独立大国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这是苏联不支持中国发展核武器,强烈反对中国发展氢弹的原因,这也是日本、德国和台湾地区无法拥有核武器的原因。
朝核问题的起源,与冷战结束密不可分。冷战期间,朝鲜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一方,获得来自苏联和中国的军事保护,并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有密切经贸往来。苏联解体后,朝鲜失去军事保护,经贸关系大多中断。美国对朝鲜采取高压政策,希望朝鲜发生内乱,以乱促变。发展核武器是朝鲜应对美国高压政策的必然选择。
1953年7月27日,朝、中、美三方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及《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的停火协议。1953年10月1日,美国与韩国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继续在韩国保留美国驻军。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理论上,朝鲜与美国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朝美之间随时可能再次爆发战争。韩国境内有美军驻扎,而朝鲜境内则没有志愿军。这对朝鲜是极其不利的。
在冷战时期,这个问题并不严重。1961年9月10日起生效《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第二条规定,“缔约双方保证共同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任何国家对缔约双方的任何一方的侵略。”当时,朝鲜处于苏联、中国的军事保护之下。朝鲜半岛的军事力量对比处于平衡状态,朝鲜显然没有必要把大量的经济资源投入国防。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大规模从境外撤军,不断收缩势力范围。1991年,苏联解体后,朝鲜半岛的军事力量立即出现了失衡。由于中国推行重视与美国等西方关系的外交政策,逐步疏远朝鲜,拉拢韩国,失衡进一步加剧,愈发不利于朝鲜。对朝鲜来说,中国是否还准备完全彻底地履行《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是个未知数。因为没有一个大国愿意为其提供可靠的军事保护,所以朝鲜暴露在美国的军事威胁之下。
美国对朝鲜的军事威胁并不是杞人忧天。苏联解体后,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都无意或无力全面接受苏联在地缘政治方面的遗产,填补苏联解体后在全球范围遗留下来的权力真空。于是,美国立即在全球范围扩张势力范围,其扩张过程伴随一系列战争和动乱。波黑战争、北约东扩、第二次海湾战争、阿拉伯之春、乌克兰内乱和叙利亚内战均与美国扩张势力范围有关。美国有充足的动机,将其在朝鲜半岛的战略前沿推进至鸭绿江一线。美英抛开联合国发动第二次海湾战争,联手入侵伊拉克,也说明联合国不足以阻止美国扩张势力范围。
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无暇东顾,中国态度暧昧,美国强势高压,伊拉克的教训,在这些事实面前,朝鲜自然缺乏安全感。朝鲜曾经试图采取多种手段再次构筑对其有利的军事平衡,均未成功。想要和平,就要准备战争。在传统宗主国靠不住时,只能自己勒紧裤腰带,全力加强国防建设。
目前,朝鲜武器虽然数量众多,但多数过时陈旧,以朝鲜现有工业基础难以更新换代,海外购买进口武器处处受限。在这种背景下,朝鲜大力发展核武器及运载工具是必然的选择。
这是朝鲜发展核武器的第一个原因。
(二)
苏联解体后,朝鲜经济被迫独立封闭运行,陷入能源危机。因为朝鲜与美国之间并没有实现媾和,所以朝鲜一直受美国《敌国贸易法》制裁,内容包括:限制对朝出口军事和民用产品、限制对朝援助、投票反对国际金融机构对朝贷款。朝鲜国内人口总量相对较少,无法进行充分分工,缺乏必要资源,不能建立完整的经济循环。由于外部封锁和内部资源有限,朝鲜经济陷入极度困难之中,能源和粮食是朝鲜最短缺的物资。粮食生产也与能源密切相关,能源不足成为朝鲜经济最大的瓶颈。相比化石能源,朝鲜拥有相对丰富的铀矿资源。在遭到封锁,外来化石燃料不足的情况下,发展核能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核能建设的重要副产品之一,是生产核武器的钚。只要启动核能建设,就能生产制造核武器的原料。所以,发展核能为发展核武器提供了充分条件。
1994年10月,因担心朝鲜发展核武器,美国与朝鲜在日内瓦签署了《日内瓦核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朝鲜同意不再对一座5兆瓦的核反应堆重新添加核燃料,并最终拆除这些核设施。美国则承诺负责在2003年底前,为朝鲜建造一座2000兆瓦或两座1000兆瓦的轻水反应堆。在轻水反应堆建成前,美国将每年向朝鲜提供50万吨重油,作为能源补偿。此后,朝鲜5兆瓦反应堆中8000根废燃料棒被取出封存。然而,美、日、韩三国帮助朝鲜建设两座轻水反应堆的承诺一拖再拖,原计划2003年完工的电站工程至今仅完成约24%。这引起朝鲜极度不满。2002年10月,美国指控朝鲜正在开发核武器。朝鲜则表示“有权开发核武器和比核武器更厉害的武器”。同年12月,美国以朝鲜违反《朝美核框架协议》为由停止向朝提供重油。随后,朝鲜宣布解除核冻结,重新启动用于电力生产的核设施。
从建设轻水反应堆的过程可以看出,美国无意减轻朝鲜的经济困难,而是希望通过继续经济封锁等手段,促成朝鲜经济崩溃并最终诱发内乱,或者通过提供重油等手段,长期控制朝鲜。
考虑到美国对朝鲜采取敌视态度和封堵政策,各项承诺均缺乏诚意,或者口惠而实不至,或者为了长期控制朝鲜,朝鲜自然会重启核能建设。核反应堆的副产品,即可以用于生产核武器的钚,自然也不会被浪费。可以说,核武器是朝鲜应对美国敌视封锁政策的必然副产品。
这是朝鲜发展核武器的第二个原因。
经过与美国的博弈,朝鲜清楚地看到,只有增强实力,才能增强发言权,获得与美国获得平等对话的权力,为打破经济困境创造条件。发展核武器,是增强发言权的必要途径。因此,虽然加强核武器开发从短期看需要大量投资,但是从长远看有巨大的潜在经济利益。
朝鲜一直希望抛开六方会谈,与美国直接讨价还价,缓解来自美国军事、经济压力。但是,没有实力怎么可能平起平坐?拥有氢弹,是朝鲜与美国直接谈判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进一步考虑,核武器是改善国际关系的重要筹码。可以说,中国成功空爆氢弹是促成尼克松访华的重要条件。
在美苏对峙时期,苏联与美国都有联合中国对抗另一方的想法。苏联试图与中国建立“父子关系”,提出在中国设立长波电台,与中国搞联合舰队,被中国断然拒绝。美国希望彻底颠覆中国政权,在颠覆失败后,则采取长期围堵,希望中国自行崩溃的态度,同时反对苏联对中国动武——这并不是因为美国对中国友好,而是反对苏联独霸东北亚大陆,破坏原有的军事力量平衡。
中国拥有核武器尤其是氢弹后,美国意识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中独立的一支力量。在美苏争霸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与哪一方结盟,都可以改变全球军事力量对比,破坏原有军事力量平衡。在美苏矛盾是主要矛盾,中美矛盾相对次要背景下,尼克松自然想到联合中国对抗苏联。借此机会,中国启动了“四三方案”。
“四三方案”是中国继1950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中国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至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19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大化肥项目,彻底结束了中国粮食产量徘徊不前的窘境。中国的粮食增产与其说是靠分产到户,不如说是靠两弹一星加纵横捭阖。
朝鲜既是中国抵御外来攻击的屏障,也是外来势力进攻中国的跳板。随着中美冲突的升级,中美双方必然再次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对美国来说,打不下来,就拉拢、渗透是必然选择。在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国家舞台上,一切皆有可能。既然尼克松能够北京做客,那么未来的美国总统为什么不能到平壤做客呢?
对中国来说,如果朝鲜投入美国的怀抱,必将非常不利的。届时,为了避免出现最不利的局面,中国也必将全力拉拢朝鲜。
深谙东北亚历史和中、美利益冲突的金氏家族,显然也看到了这一步。只要有了核武器,就有了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的资格,就可以利用中、美冲突改善与美国、中国的关系,要求相应的经济支持、彻底解决经济困境。
这是朝鲜发展核武器的第三个原因。
朝鲜发展核武器,是苏联解体后,朝鲜失去来自苏联的军事庇护,遭到美国经济封锁,陷入国防、经济双重危机的必然选择。从长远看,是一步一旦成功满盘皆活的险棋,某种意义上与当年中国不甘心成为苏联的卫星国,与苏联分道扬镳并失去苏联的核保护伞和经济援助后,制造两弹一星异曲同工。
不过,当年的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相对丰富的资源。相比之下,今天的朝鲜只有2400万人口、不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有限的资源,经济困难重重,每年有巨大的能源缺口和百万吨级的粮食缺口,能不能走通核武器之路,是未知数。
(三)
朝核问题表面上看是核武器扩散问题,实际上是苏联解体后,中、俄未接收苏联的地缘政治遗产,导致朝鲜半岛北部出现大国权力真空,美国试图使用军事高压加经济制裁等软手段压垮朝鲜现政权、扩张势力范围,中国态度暧昧,朝鲜负隅顽抗,铤而走险的必然结果。
如何解决朝鲜核问题,考验中国的勇气和智慧。
对待朝核问题,中国不能采取置身事外放任、拖延的态度,而应积极介入,使朝鲜半岛的局势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允许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出现一个新的核国家。那样,必然意味自己原有的势力范围的削弱、分裂甚至崩溃。从中国的利益出发,中国显然不会默许朝鲜拥有热核武器(氢弹)。但是,除非朝鲜面临军事压力和经济困难得到缓解,或者出现内乱、遭到武装入侵,否则以目前的经济制裁的强度,不足以迫使朝鲜停止核武器开发。
短期看,朝鲜的核试验很难成功。除了联合国五常以外,没有其它国家成功爆炸氢弹。诸多核门槛国家虽然能够成功爆炸铀弹或钚弹,却均难以攻克氢弹构型这一难题,亦暂未窃取这一世界最高级别机密。长期看,既然中国能独自解决氢弹构型,朝鲜独自解决氢弹构型的可能性必然存在。何况,还可能出现罗森堡夫妇那样窃取核弹秘密的间谍。因此,希望通过技术门槛长期将朝鲜长期拦在核大国俱乐部之外,并不绝对保险。
朝鲜是中国在朝鲜半岛最后的战略屏障。从中国利益的角度考虑,朝鲜不能继续发展核武器,亦不能发生内乱,更不能倒向美国或韩国。朝鲜半岛如果统一,决不能由美国或韩国推动,必须是在中国主导下的统一,统一后的国家必须接受中国的影响,服从中国意志。为了维护中国利益,中国有必要确保朝鲜半岛的局势不会发生不利于中国利益的变化。
一旦朝鲜成功爆炸氢弹,那么朝美关系必然发生本质性改变。美国对朝鲜的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将极大削弱。届时,随着朝鲜实力增强,中美冲突加剧,朝鲜与美国结盟的可能性将极大提高。一旦美国总统访问平壤,开启破冰之旅,朝美结盟,中国必将及其被动。那时,由于朝美都拥有热核武器,希望使用武力,把美国势力重新撵回三八线将基本不可能。中国将被迫重新审慎考虑与朝鲜的关系,提出比现在更优越的条件拉拢朝鲜。孤立朝鲜是不可能的,在中美冲突日益升级的情况下,中国孤立朝鲜,无非是给美国进一步拉拢朝鲜的机会。
权力不会出现真空。苏联解体后,在朝鲜半岛遗留下来的权力真空,中国不主动填补,美国、韩国必然填补。
以目前的情况看,如果进一步加强对朝经济制裁,导致朝鲜经济彻底崩溃,诱发朝鲜内乱,那么美国或韩国势力必然趁势北上。除非志愿军再次跨过三八线,使朝鲜恢复稳定和秩序,阻止美国或韩国势力北上至鸭绿江一线,否则必将极不利于中国。
长期以来,朝鲜与韩国一直对中国东北领土怀有强烈的野心,宣称中国东北吉林、辽宁大部应该属于朝鲜(韩国)。中、韩之间,相关斗争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暗流汹涌。中、韩学者就高句丽的历史归属问题,长期存在激烈的争论。翻炒高句丽这样一个已经灭亡的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东北大部的历史传承,现实意义就是中国东北领土来源的合法性。表面上看,是学术问题,实际上是领土纷争。
2004年高句丽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问题,是一次激烈的斗争。韩国试图把中、韩领土纷争国际化。最终,中国胜出。中国吉林集安记录高句丽历史的“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被加上防弹玻璃罩,以免被人为破坏、篡改历史。2007年1月31日,在中国长春举行的冬季亚运会上,韩国选手获得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赛亚军。在领奖台上她们突然打出韩文标语:“白头山是我国领土”。“白头山”即中国长白山。对此,中国提出抗议,韩国最终道歉。韩国对中国东北的野心,早已深入每个韩国人心中。朝鲜和韩国虽然敌对,但是在对中国领土问题上态度一致,配合默契,一唱一和。不仅如此,韩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渗透,从未停歇,具体手段包括:传播基督教、传播民族认同、建立地下组织。在这方面,朝鲜也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朝鲜半岛实现非中国主导的统一,统一后的朝鲜半岛不受中国控制,那么即使美军撤出朝鲜半岛,中国东北也难得安宁。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