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六使先生的辦學理念與南大夢(二)

29/11/15

作者/来源: 余山農

三 中國式之大學

陳六使先生辦大學的想法十分實在,絕不尚浮華。他後來一再強調,所要創辦的是“中國式之大學”,節儉辦學,重在教育內涵,而非華麗壯觀之外表。

早年所受教育,讓他對民族文化時加反思,養成好學深思,觀察入微的習慣。正因此,他主持會議時,穩重而有條理。他雖未上過大學,但對大學甚為嚮往,對大學教育亦甚瞭解。

福建會館會議後五天,星洲中華總商會在一月廿一日召開董事會議。陳六使先生再度講話,說明倡辦華人大學之真諦。內容與福建會館會議上的講詞大致相同。總商會全體贊成通過,擁護陳六使先生之號召。馬來亞聯合邦各地紛紛響應。

創辦大學從此成為星馬僑界共同的夢。

當時的峇峇人之中,有兩位十分傑出的人物。一位是馬六甲的陳禎祿(1883-1960)先生,一位是星加坡的林文慶(1869-1957)先生。他們都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陳禎祿先生雖然不懂中文,但是會說家鄉漳州話。他為創辦華文大學而奔走呼喊,大力支持。林文慶先生雖年事已高,仍擔任籌備委員。

這個時候,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峇峇人,對創辦華文大學冷眼旁觀。他不懂中文,也不會說方言。他沒說過一句支持的話,也沒捐過一分錢。他雖有華人血統,但並不是華人。面對創辦華文大學運動,他先天對華人和華文教育的憎恨在心中不斷滋長。他當時正準備登上政壇。後來,掌握大權之後,他所做的最重大的事便是消滅華文教育,關閉南洋大學。這個人就是李光耀。

1953年2月3日,在中華總商會講話後十三天,二月三日下午,陳六使先生在丹戎隅俱樂部接見記者,發表談話,重申創辦華文大學之理念。重點如下:

其一,吾人所創辦這為中國式之大學,經費有把握。星馬僑眾當堅決進行。

吾人所創辦之大學,系完全按照中國歷來辦理大學如北
京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廈門大學之規模及格式而創辦之。目前,馬來亞大學固有其長處,但吾人所辦之大學,亦自然有其長處吾人有堅決之信心,亦有周詳之預算。建設一間大學之費用若干,吾人誠已有把握,僑眾對此當更堅決進行,勿有躊躇,勿為他人所搖撼。吾人所創辦之大學自須建築現代化之校舍,一切儀器當購最新式者,一如吾國歷來所辦大學之規模。統而言之,建設一間大學,無須如馬大副校長所言之驚人钜款。吾人自有預算案,有把握,僑眾之涓滴捐款,必不致如一點雨之落于大海,幸熱烈全力支持以成之。

其二,吾人所辦之大學,非壯麗皇宮。吾人有堅決之信心,亦有周詳之預算。

建設大學問題,有相當之數目即夠,其費用並不如若干人所作聳人聽聞之天文數字,吾人應堅決進行,並非舊時中國民間所想像之皇宮,認為金鑾殿系金柱玉欄幹,如何神奇偉大壯麗。經一事長一智,餘於一九三五年曾遊歷北京,看過許多大學,亦看過金鑾殿,坐過舊時皇帝之寶座,深覺該殿平凡無奇,星加坡之媽祖宮,亦如是也,何驚奇之有,吾人建設一間大學,即使其課室有如金鑾殿式樣,亦未必需如何驚人之費用也。

其三,吾人所辦之大學,無國籍或民族之分,自有其長處,吾人勿有自卑感。

吾人所創之大學系無國籍或民族之分者。歐美各國及當地各民族人士有志入學研究者,吾人當表歡迎。吾人勿有自卑感,依照過去之經驗,在外國大學畢業之學生有其長處,在中國畢業之學生亦有其長處。將來馬華創辦大學所造就之人才必有其出路,發揮其才能。

陳六使先生的觸覺敏銳,眼光獨到。他雖然沒上過大學,卻對辦大學有自己的見解。這次講話充分顯示出他的辦事信心與智慧。此種信心與智慧為企業家所必備,亦為教育家所必備,有助於克服萬難,實現夢想。馬華大學就靠這樣的信心與智慧才得以實現。

在整個創辦過程中,陳六使先生一再強調所要辦的是中國式
的大學,節儉而實實在在,絕不是“神奇偉大壯麗”的大學。“神奇偉大壯麗”的大學華僑辦不起。華僑辦大學的目的是發展民族教育,傳承民族文化,不是為了標榜炫耀。這個理念林語堂不明白。他要辦的正是“神奇偉大壯麗”的大學,標榜世界一流,炫耀豪華。他所擬定的預算極其奢侈,盡情揮霍,教員薪金比美國大學還高,大大超出僑眾的想像和負擔,完全違反了創校宗旨。這是林語堂和南大衝突的主要原因,另外,還參雜私利於校舍建築中,以致無法協調。幸得潘國渠先生奮力支撐,才渡過難關。

四 眼光和智慧

一九五三年五月廿二日(星期五)下午四時,南洋大學執行
委員會在中華總商會舉行首次會議。連瀛洲先生和陳六使先生在會上的一段講話,可以看出他們兩人高瞻遠矚的智慧:

連瀛洲君加以補充稱,城市設計組,謂政府擬在該處辟一小城市,南大設在裕廊不獨甚為適合,且認為南大應要求福建會舘將其餘五百英畝,一併獻出或由大學設法購買他處空地與之交換,大學本身既可發展,對於當地繁榮亦有極大助力。該城市設計組特舉某國劍橋大學為例,謂當年創辦人高瞻遠矚,收買學校附近地皮以作校產。若干年後,該地已成一大學城,政府即無津貼經費,亦能維持。該組複催促本會從速繪就校舍等圖交其研究,俾可協助吾人設計。

主席再解釋稱,城市設計小組認為大學之辦系百年大計,單靠民眾力量最多只能維持十年廿年,現在政府既欲開闢該地為衛星城市,正宜乘此機會作一長遠打算。如能買足二千英畝地皮,則廿年卅年之後,該處繁榮地皮漲價可將空地出租或建設屋宇出稅,所得利益即可維持大學經費。據城市設計組估計,二十年後,本坡人口可增至二百餘萬人,三十年後可增至三百餘萬人。

這兩段話充分反映出兩位創辦人的眼光和智慧。正是這樣的眼光和智慧讓他們事業成功;轉而用於辦學,亦必成功。

美國的頂尖大學如哈佛等,都是私立大學。這些私立大學不愁經費,正是因為有龐大的校產,足以支持開支而有餘。更何況還有巨額的校友捐款。

南大從一開始就受到政府多方幹擾。從殖民地政府到林有福政權,再到李光耀政權,三害一體,一害比一害兇惡。李光耀為三害之首。幹擾逼害一波接一波而來,校方與學生都窮於應付,直到結束。在這種種幹擾逼害之下,校方與學生都無法為大學的發展好好策劃。要是能夠按照連瀛洲先生和陳六使先生的想法,發展校產,南大後來必定一帆風順,不愁經費了。

在陳六使先生的辦學理念中,大學須與人口成正比。人口增加,大學也要適當增加。這樣的想法十分合理。

1953年8月5日,星加坡及馬來亞聯合邦各地僑界所組織之南洋大學委員會,在星加坡中華總商會舉行代表大會,為創建南洋大學偉業舉行歷史性集議。陳六使先生在會上說:

目前全馬人口六百餘萬,華人約占一半,二三十年之後,全馬人口可增至數千萬,華人可占六七十巴仙,因華人生產率較高。諸位代表不辭辛勞,來星開會,並非有何政治活動,乃系為後代子孫之教育著想。過去吾人創辦小學中學,均無統籌統辦計畫。猶憶三十年前,新嘉坡創辦華僑中學之時,有人懷疑究有若干學生可以入學,時至今日,華人中學隨處皆是,現在吾人創辦大學,二三十年之後,各州或須增設大學,此刻似應預備統籌統辦。

他的眼光遠大,所看到的不僅是今天的南洋大學,而是二三十年後各州須增設的大學。民族教育時時刻刻在他心中。

1953年11月17日晚,陳六使先生向記者發表談話,暢論大學教育,總結他一年來就創辦南大所發表的言論。他特別提到這四點:

其一,發展大學系無止境之钜大事業,應具遠大眼光,從速發展。

認為發展大學系無止境之钜大事業,應具遠大眼光。為收容眾多望馬大之門興歎之學生,渠贊成擴展星嘉坡之
馬來亞大學,並從速著手發展吉隆玻,建立一間新大學;馬大當局苟不如此之圖,另方面又放棄將馬大遷往柔佛巴魯建校計畫,則誠屬不智之舉。

其二,星馬大學生與人口比例過低,建設大學乃急不容緩之事。

星馬人口達六百萬以上,馬大學生目前未超過千名,平均六千餘人始有一名大學生,相信世界上未有大學生數目在人口比率上少得一至如此者,在英國平均一二百人即有一名大學生,印度平均千餘人亦有一名大學生,……

目前大學生不及千名,而到外國留學者竟有三幾千人,望馬大之門興歎,更無錢至外國留學者,實不知其數,馬來亞大學若不能如英美一樣收容來自外國之學生,則最低限度亦應設法使本地要讀大學之學生有入學機會。

其三,大學不必有如何堂皇富麗之校舍,而在於高等教育事業發生效果,社會蒙受其益。

馬來亞人口六百餘萬,地方上有七十巴仙尚待開發,數十年後人口當以千萬計,開闢地方愈大,需要人才更多,政府要培養人才,擴充大學乃急不容緩,如恐經費支絀,而放棄在柔佛巴魯建馬大新校舍,亦屬過慮,蓋本邦物產豐富,將來繼續經營開發,絕不致經費無來源,何知難而退之有?再者建設大學校舍非尚堂皇美觀,設備夠,教導有方,學生勤奮,在社會上又能虛心奮鬥,造福人群,辦大學之目的已達。反之,雖校合堂皇富麗有何用?政府有心辦教育,就要做到希望入大學者,本地有大學容納之。

其四,南大之設,與馬大相輔相成,為使本地培養之人才不致為他人利用計,創辦南大乃非常必要。

南大之設,與馬大相輔相成,星馬人口既逾六百萬,將來人口更多,則應使學生有所出路有受高等教育之機會,目前學生占卅餘萬人,畢業生能入馬大者微乎其微,華文中學畢業生每年有相當數目,以前能往中國大陸升大學,現則不可能,即有要往中國大陸,為父兄者亦不允許,既往則不可能複來,吾人為使本地培養之人才不致為他人利用計,創辦南大乃非常必要,質言之,亦即為地方利益打算,代政府設想也,馬大對英校畢業生尚無法儘量收容,遑論收容華文中學畢業生,南大設立後,當補此不足,儘量收容華文中學畢業生,使成為地方上有用人才。

在他發表的幾次有關創辦大學的談話中,反復說到大學不必有如何堂皇富麗之校舍,而在於高等教育事業發生效果,社會蒙受其益。這就是他心目中的中國式大學。

陳六使先生一再強調的“中國式大學”,就是開支節儉而又實際的大學,與富麗堂皇的大學相反,因為華僑辦學須自力更生,沒有政府資助。華僑辦學有自己的宗旨,也不能為錢而放棄自己的宗旨。

五 辦學原則

1955年8月2日香港陳公哲曾致函南大執委會主席陳六使先生,推薦荊磐石博士為南大校長。倘獲得陳老師先生接納,荊磐石可先攜帶一百萬美圓到南大就職,再由陳公哲到美國籌募一百萬美圓為南大之經費(見《南洋大學創校史》)。

陳六使先生不接受。他在1955年8月31日新加坡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說(見《南洋大學創校史》):

最近有人來函謂可攜大批款項來南大做事、吾人不要以為此事全屬子虛、問題在吾人肯遷就他人宗旨與否、肯遷就或不只一間大學有人贊助、即兩三間大學亦有人贊助、不過吾人有吾人宗旨、無須遷就他人、因此全馬各地僑胞、應熱烈出錢支援南大、共同負擔、前途方能光明。

雖然使華僑所能籌集的錢並不十分足夠,仍然要堅持自己的辦學宗旨,不能為了錢而輕易遷就他人,也不能輕易遷就政府。華僑辦的小學、中學均如此,自食其力,不求人,辦大學也如此。不幸,幾年後,李光耀以資助和承認學位為為由,強行全面控制南大,完全違背了當初創辦南大的宗旨,最終關閉。

在確定創辦大學之後,陳六使先生最急於做的是:物色一相當之人士擔任校長,參與策劃校園建設。可是,因為南大註冊、校園設計等事,一再受到殖民地政府阻撓,聘請校長的事也就拖延了。當初,擬聘請的校長第一人選是曾經擔任清華大學的梅貽琦,其次是醫學家林可勝。兩位都是十分合適的人選。然而,真是南大家門不幸,讓林語堂有機可乘,向連瀛洲先生毛遂自薦,釀成禍害。真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見張曦娜訪問潘受先生談南洋大學創辦過程之內情,收在《答客問》書中)。

陳六使先生秉性忠厚,觀察力強。他只跟林語堂談了幾次話便看出林語堂只是個空心老官,但他並不揭穿,依然以誠相待。直到林語堂離開後,誣衊李光前先生是共產黨,華文學校都受共產黨控制,他十分憤怒,終於說了出來:

他的受聘出長南大之初,我實對林語堂其人有不明瞭之處。迨至晤談數次之後,便知他是無真才實學,更無資格辦大學的人。這次他的辭職,實為南大和全體華僑之幸。

因為沒有當面揭穿,林語堂還真以為自己是諸葛亮。

梅貽琦有句教育名言: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這正是陳六使先生的大學理念。梅貽琦才是南大應該聘請的校長。他當時也有意思先來瞭解情況才決定。不料林語堂走後門,昭告天下,南大將由他來創辦,結果梅貽琦和林可勝都沒來。中國人走後門的惡習真是禍害無窮。
陳六使先生出世的年代早,家境又清寒,沒有機會上大學,但是他辦大學的理念十分清晰而實在。

林語堂嘲笑陳六使先生“不識之無”,王賡武的徒孫利亮時嘲笑陳六使先生“目不識丁”。林語堂當讀過“人之初及四書五經”,利亮時就未必了。他們都自以為高明,實只是在嘲笑自己的自大與無知,有眼無珠。

南大,按照陳六使先生的理念創辦,可惜不能在平靜中按照陳六使先生的理念發展,一直受到邪魔外道的幹擾逼害。

南大,是被心地不善者惡意謀害而死的。

南大雖死,但南大夢不死。

《新加坡文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