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不休的經濟政策

首 頁 • 東方名家•孫和聲

雖說經濟學是現代社會學科的顯學,可經濟學家對經濟政策的意見,向來是眾口難調。如有者認為目前世界經濟正逐步復甦,有者則認為有可能會再發生另一輪大衰退。

同理,國際貨幣基金(IMF)與歐盟認為,各國應收回刺激政策,逐步退場並大刀削赤,可美國總統奧巴馬則主張繼續刺激經濟,知名的凱因斯學派(Keynesian School)學者克魯曼(Paul Krugman),也呼籲各國應繼續花錢刺激經濟。

目前,大多數國家,包括大馬的政策主張,是逐步削減赤字,何以美國較不擔心,赤字過大會致成貨幣貶值與通貨膨脹?

主因之一在於,美元自二次戰後以來,便樹立了實質的世界性關鍵貨幣(Key Currency)的地位,世界各國均用美元來做為儲備貨幣(Reserve Currency)與結算貨幣,且大多數國家的中央銀行的儲備貨幣,也以美元為主(估計占70%上下),這使得美國可以做無本生意,大量發行貨幣,而由世 界各國來承擔其後果。

提高利率對抗高通膨

結果之一就是,造成大宗物品價格上漲(因美元貶值,當然,另外一個主因是炒家在興風作浪)。此外,美元貶值也可以削減美國的外債總額與擴大美國的出口,美國何懼之有?

可其他國家可沒有這個特權,債務過高遲早會引發貨幣貶值與通貨膨脹,造成人心惶惶。這也是何以,多年以來,歐盟便寧願忍受較高失業率,也不願過度刺激增長,並造成通貨膨脹之主因。

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通膨與失業被視為存在著反比例關係;

只是,在1970年代,則出現了高通膨與高失業並存的滯脹(Stagflation)現象,一般認為,主因在於長期實行擴張性政策,大幅降低利率所致成的 後果。當時,英美等國的通膨均高達十幾個百分點。英國的鐵娘子撒契爾夫人與美國裡根總統上台後,均雙雙採取高利率來抑制通膨。

用高利率來抑制通膨雖奏了功,可失業率卻高居不下,在1980年代的英國,甚至引發社會動亂,以至保守黨得改弦更張,轉走刺激經濟增長的擴張政策,以保就業安定,抑制社會動亂。

當這些打壓通膨的高利率出台後(英國高達15%,美國也高達18%),卻也引發了世界性經濟不景,甚至引爆了第三世界債務危機。首先是墨西哥在1987年8月倒債,較後,許多重債國聯合要求債權國暫緩索償。在這階段,也引發了應走加緊收縮,還是繼續擴張信貸的爭論。

主張收縮政策者認為,第三世界的重債國應提高利率、穩定幣值、防止資本出走(Capital Flight),降低需求、減少進口和消費、提高儲蓄、大力削赤等。

只是,其負面效應則是,緊縮政策固然可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節省外匯、降低外債額、減緩政府財政壓力等,可也同時會抑制經濟增長,加劇失業、持續降低人民的 生活水平、加劇社會動盪,甚至與高利率和債務危機一起起了相互加劇的作用。在此情況下,只有貨幣大幅貶值,方有可能經由抑制內需與擴大外需來回復元氣,至 於能否由奢入儉則難有定論。

貨幣貶值未必能解危

在當前的歐盟,由於希臘、西班牙等國是歐元區成員,他們就無法利用這一招來脫身。1994年的墨西哥與1997至1998年韓國、大馬、泰國、印尼等,便也是經由貶值手段來抑制進口,加大出口和積累外匯來緩和困境的。

當然,要使用這一招,也得視世界經濟形勢而定;若世界經濟不景,或多國搞競爭性貶值(Competitive Devaluation),其效應也將有限;若保護主義湧現,更會變成雙輸。

約言之,長期利用財政或貨幣政策,或錯誤的發展策略,遲早會導致經濟或債務危機;而危機發生後,究竟要如何對治,就易產生歧見,如目前美歐之間的政策歧見。

說起來,早在1970年代,英美便出現了各種猛烈抨擊持久的擴張性財政與貨幣政策的觀點,如公共選擇學派、理性預期學派、供方經濟學派,及更早的現代貨幣主義學派等。

其中,英國的鐵娘子就是採用現代貨幣主義學派的方法,而美國裡根則以供方學派的理論為主調。這些學派基本上可歸類為經濟自由主義派。

在1980年代起便發生了不小的影響力,如民營化、放寬管制、小政府、減富人稅(最近日本把公司稅從40%一口氣減至25%)、減政府補貼與福利開支、抑制通膨以保幣值、自由貿易等。它與國家干預派的爭論正方興未艾。

来源:2010年7月5日《东方日报》

登入为: admin
探索与研究/探索与研究:爭論不休的經濟政策.txt · 上一次变更: 2011/01/13 14:18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