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文化安全战略思想

•赵爽•

[摘要]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过“文化安全”的命题,但他一贯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安全问题有丰富的论述和思考。研究毛泽东关于文化安全的战略思想,对现阶段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过“文化安全”的命题,但他一贯重视文化建设,对于文化安全问题有丰富的论述和深刻的思考。对毛泽东的文化安全战略思想进行认真梳理和研究,对于深化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现阶段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度重视文化对于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作用,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高度重视文化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强化阵地意识。在这一方面,毛泽东维护文化安全的思想主要包括“地位论”“内容论”“方向论”和“队伍论”四个层次。

1.关于文化的作用和地位。

“文化之盛衰,民族之兴亡系之。”[1]P255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2]P110他还指出:“没有文 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3]P1011在革命战争中,“如果连最广义最普通的文学艺术也没有,那革命运动就不能进行, 就不能胜利”[4]P866。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革命的文化是整个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战线无法替代的重要战线,“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其中也可以 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 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5]P847

在论述文化直接作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高度,分析了 文化的地位。毛泽东认为,革命文化建设,是整个中国社会“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所必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 庄严宣告:“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出 现于世界。”[6]P345

2.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构想,并努力付诸实践,促进了中 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文化创立、发展与繁荣。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重要著作中,对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 文化做了系统阐述,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社会,第二步使革 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他进一步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 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毛泽东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 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7]P350

4.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文化人才队伍。

文化安全,关键在人,关键取决于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是否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者的手里。因此,毛泽东关于维护文化安全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分子(传播者)、党员干部(领导者)以及青少年学生(传承者)等主要社会阶层。

关于知识分子。早在1939年,党中央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就指出,中国革命“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必 须认识到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条件之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还进一步提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队 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8]P462。建设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是毛泽东文化思想体 系中的一个伟大战略构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于党员干部队伍。

毛泽东一贯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多次强调,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决定因素。毛泽东尤其强调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 素质。1929年11月,毛泽东受命到红四军工作,发现那里“党员理论常识太低,须赶紧进行教育”,就给中央写信,请中央邮寄斯大林的《列宁主义概论》 (即《论列宁主义基础》)及党报党刊,叮嘱收信者“勿以小事弃置”。在谈到学习文化和理论的好处,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 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关于青少年学生。

毛泽东高度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歧不断加剧和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攻势不断加剧时, 毛泽东更加认识到,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 人的“五条标准”:第一,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第二,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第三,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 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第四,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第五,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二、对待中外文化现象要有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雅量文化是否安全往往表现在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交

流、碰撞中发生的,是文化交流、传播的客观结果或主观感受。如何对待其他文化现象,维护文化安全,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审时度势,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文化现象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原则。

1.对待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

对待历史文化的基本态度。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针对社会上存在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他提出要在全党树立起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马克思主义的 正确态度,“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因为,封建时代的文化,也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也有非封建乃至反封建的。我们要注意区 分封建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时期的东西。总之,对待历史文化的基本态度,应是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古为今用的主要目的。第一,认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提高民族的自信心。第二,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国情民族特点一个重要的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 现时代的革命和建设,都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和传统。第三,学习历史,学习历史的文化遗产,是为了创造新的文化。毛泽东多次指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 人”,继承和借鉴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为了达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目的,对于古人创造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联系当时的实际,科学地分析它的历史价值, 肯定它的历史地位,而且还要从今天现实的情况和需要出发,研究他们对今天的价值和意义。

2.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原则。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地说明了学习外国进步文化的重要性。他说: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做得很不够,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新的建设要求,毛泽东在总结我国经验和苏联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1956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论述了社会主 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其中就包括中外关系,再次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 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毛泽东还特别指出坚决抵制和反对外国资产阶级的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风,同向外国学习、向资本主义国家长处学习是不矛盾的。毛泽东提出了“洋1owIQIQ为 中用”的思想。第一,吸收和借鉴外国的东西,要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第二,毛泽东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原理,指出中西文化关系中存在着一个共性与个性的关 系。他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中的“体”“用”作了新的解释。他认为中学与西学不是“体”“用”的关系:“学”是指基本理论,是“中外一致,不应 该分中西”,但中外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这就是民族特点、形式和风格。第三,学习外国的东西是为了发展中国的现代民族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认 为,“‘搬’也是要搬一些的”,民族形式可以掺杂一些外国的东西,不中不西的也可以搞一些,非驴非马也可以。洋为中用,就是在中国自己的基础上,批判地吸 收西洋一切有用的成分,最后达到中国优秀文化与外国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既不同于外国,又不同于古代中国文化的现代中国文化的新形式和新风格。文化 上对外国东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盘吸收,都是错误的。

3.对待宗教文化的基本思路。

宗教存在是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因此,对待信教问题要遵循思想认识发展自身的特点来解决。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初指出,宗教的存在是长期的,宗教的消亡 是几百年的事。他认为,对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必须遵循思想认识的特点去解决。“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是非 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列主义。” [9]P209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根据信教自由的原则,中国解放区容许各派宗教的存在。 不论是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佛教及其他宗教,只要教徒们遵守人民政府法律,人民政府就给以保护。信教的和不信教的各有他们的自由,不许加以强迫或歧 视。”在1956年同藏族人士的谈话中,毛泽东指出,宗教信仰自由,可以是先信后不信,也可以是先不信后信。

从文化功能上看待和把握宗教问题,把宗教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毛泽东在认定宗教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同时,还认为宗教是一种文化而非一般的迷信,并强调寻求 其合理的内核与精华,对宗教文化的载体,如寺庙等要求给予重视和研究。他说:“群众中有那样多人信教,我们要做群众工作,我们却不懂得宗教,只红不专,是 不行的。”[10]P2161963年12月,毛泽东提出对宗教问题要进行认真的科学研究。他说:“对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 大人口,我们都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刊物。《现代佛学》不是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文章的水平也很 低,其他刊物上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的文章也很少。”“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或世界史。”[11]P353

将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纳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体范畴。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不能强制人们不信 教。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 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12]P368

三、强基固本,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构筑维护文化安全的坚实屏障

社会现实表明,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一种意识形态,要得到群众接受,依靠政权的推动与维护是必不可少的,但根本上只能依靠真理,以理服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满足群众需要,这是维护文化安全的治本之策。

1.新文化要民族化,必须体现自己的民族特点。

因为每个民族的文化,其形成和发展总是受该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心理和传统习俗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其内容和形式,总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具有或显或隐 的个性特征。所以新文化建设要能体现本民族的特点。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观点,明确强调要 “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表明,一种文化只有有了 自己民族的根基,才会枝繁叶茂,才会在激烈的文化交锋中傲然屹立。

2.文化发展要立足于民族生活的土壤。

新文化建设真正体现自己的民族特点,就必须立足于民族生活的土壤,就必须汲取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历史传统和其他各种文化养料。毛泽东明确指出:“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

对于民族生活的精神土壤也要作具体的阶级分析,毛泽东认为,要区分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对于民主性的精华要吸取,对于封建性的糟粕要剔除,不能无批判地兼收 并蓄;“复古”“崇古”倾向都是错误的、有害的。毛泽东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确认每个民族群体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有自己的“文化惰性”,民族新文化建设潜在 地受着它的制约和影响。但对于民族的特性,尤其是它的“文化惰性”,却要作具体分析,要在区别剥削阶级文化与人民群众文化的基础上,分别采取不同对待的态 度。

3.新文化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社会主义新文化,第一,要从文化需求出发,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要,能否使人民群众获得真实利益,作为衡量新文化建设的最高准则。第二,要从审 美需要出发,以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作为衡量新文化建设大众化的重要尺度。第三,要从欣赏习惯、接受能力出发,以是否通俗生动、符合群众欣赏习 惯、为群众所实际接受,作为衡量新文化建设大众化程度的又一个重要尺度。

参考文献:

[1]李大钊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4][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8]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
[11]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02期,摘自2012年第7期《党史文苑》)

登入为: admin
探索2012(4)/论毛泽东的文化安全战略思想.txt · 上一次变更: 2012/12/20 15:08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