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阿纳斯塔西娅•奥格雷迪
在电视上播出的最后一轮竞选辩论中,米特•罗姆尼承诺,如果11月6日他当选总统,他将在就任“第一天宣布中国为货币操纵国”。他还许诺会更加关注与拉丁美洲的贸易,指出该地区的“经济规模几乎与中国不相上下”。
为了保持前后一致,罗姆尼应当在就任第二天传唤美联储,罪名是它也通过压低美元相对于拉美货币价值的“量化宽松”手段操纵了货币。毕竟,如果美联储鼓动美国的贸易伙伴争相让货币贬值的话,谁也不用指望能与该地区保持健康的贸易关系了。
但这不是新一任美国总统想要约束美联储的主要原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10月东京召开的IMF会议上对更让人担忧的事发出了警告。她说,来自发达国家央行的低息贷款为新兴经济体带来了“资产价格泡沫”这一风险。
这样的泡沫很有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从而导致发展受挫。除了会使巴西等中等收入国家蒙受损失外,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还会妨碍美国实现经济和地缘政治目标。
从2008年9月到2011年年底,伯南克的美联储印制了1.8万亿美元的新钞。但美联储的决策者只不过是在热身。9月份,他们宣布将不设期限以每月400亿美元的速度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即印制更多钞票,表面上是为了刺激增长从而降低失业率。
在美国银行中有如此之多的美元流通和联邦基金利率接近于零的情况下,投资者发现,想要获取像样的收益是件难事。对收益的追逐导致美元涌入新兴市场,美元在新兴市场被兑换成当地货币,使这些货币的汇率面临上行压力。
巴西已经历了这一过程。巴西财政部长吉多•曼特加已愤愤地抱怨过此事,因为在他看来雷亚尔升值致使巴西的经济状况恶化。
伯南克在东京IMF会议上发言时表示,新兴经济体与其通过“货币管制”来“抵制升值”不如让自己的货币升值。他指出,抵制升值或许意味着“易受引入型通胀影响”。
伯南克有一定道理。是过多的管制而非坚挺的雷亚尔,阻碍了封闭、监管严格的巴西的经济发展。
实际上,如果以发展为目标的话,谋求以疲软的货币来刺激出口将适得其反。萨尔瓦多前财政部长曼努埃尔•海因兹本月早些时候为《大西洋》月刊的网上刊物《石 英》撰文时写道,引发了“(巴西)会成为世界引擎的想法”的是巴西工业制造领域的繁荣,而这种繁荣来自“曼特加如此讨厌的流入的美元”。
但伯南克对新兴经济体不屑一顾的姿态偏离了更重要的核心问题。海因兹同时也指出,“只有美元继续流入,这种异常的繁荣才能持续下去”。而难点就在这里。这种繁荣是人为高估巴西经济的产物,会出现这种情况只不过因为伯南克让这个世界充斥着美元。
可持续性问题令人困扰。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上周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当引发衰退的因素长期存在时,只有不断引入(货币)刺激方案才足以维持实体活动的水平。显然,这种做法无法无限期地持续下去。”
在理想的世界中,美金流的中断或投资者期望开始发生变化导致飙升的农矿产品价格下跌只意味着经济减速。但繁荣几乎总是伴随着信贷扩张,而巴西的繁荣也不例外。自2004年以来,银行信贷已从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97%上升至167%。
在东京,伯南克对世人说话的口气,与1971年美国放弃让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后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约翰•康纳利在罗马对十国集团说话的口气如出一辙:克服它。我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不论对美国还是对世界其他国家而言,这都算不上积极的态度。如果未来某位美国总统打算重塑美国在经济领导方面的威信,那么重塑美联储作为世界储备货币负责任的管理者的信誉是必要的第一步。
(《环球视野》摘自2012年10月28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
链接:美联储是个坏榜样 (鲁吉•夏尔马)
不满意美国经济复苏速度的美联储推出了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诚然,美联储想要多少钞票都可以印出来,但它无法决定这些钞票流向哪里。
美国前两轮QE措施催生了大宗商品泡沫,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给世界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坏榜样。在截至2010年3月、长达16个月的第一轮QE中,美国商 品研究局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上涨36%,而食品价格上涨20%,石油价格飙升59%。在截至去年6月的历时8个月的第二轮QE中,CRB指数涨10%,食品 价格涨15%,而油价又涨了30%。
一般来说,银根宽松确实会推高股票价格,但不会推高大宗商品价格。然而,自美联储在2007年末开始大力放松货币政策以来,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流入了新的金融产品市场,使投资者可以像交易股票一样交易大宗商品。现在,股市和大宗商品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价格涨跌步调一致。
这种联系使货币政策制定者的努力变得徒劳,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抵消放松信贷的刺激效果。当油价达到120美元/桶时,消费者在能源上的支出会占到全球 总收入的6%,他们便开始削减在其他商品上的支出。事实上,油价上涨像利率通常所起的作用那样,抑制了居民消费,即便美联储在努力鼓励消费。
更糟糕的是,美联储的做法在加剧不平等。它本希望量化宽松会提振股价,让消费者因感觉更富有而增加消费。
在美联储开始暗示可能推出QE3之前,石油和食品价格就已经开始上涨。美联储官员过去常常以发展中国家需求旺盛为由来解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但随着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缓,供求状况已无法用来解释石油和食品价格上涨。
美联储正试图逆历史趋势而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每次重大金融危机之后的7年里,产出通常会较趋势水平下降10%,而迄今为止,美国经济正遵循着这 样的轨迹。美联储希望经济更快地复苏,但迄今为止却只造成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局面,伤及了美国以及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在新兴市场的消费者支出中,食品与 能源支出占的比例更大。
在美联储带头之后,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也大张旗鼓地放松货币政策,酿成了房地产泡沫。过去5年,中国的银行信贷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上升了 65%,增幅高于任何其他信贷狂潮,比如美国在2007年和日本在1990年的增幅。目前,中国因为担心会再推高通胀,不愿推出更多重大刺激措施。
与此同时,美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比前两轮的破坏效果还要大,因为目前石油和食品价格已危险地接近了以往使全球经济出现拐点的水平。一些经济学家将 油价和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归结为非货币政策因素,比如中东地区地缘紧张局势和多地发生旱情。也许吧。但在现阶段,QE3无疑是全球经济最危险的炸弹。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03期,摘自2012年9月26日-10月2日《世界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