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除了美国,以色列也被黑白撕裂

发表时间:2015-05-06 07:48:14

抗议种族歧视的浪潮并不仅仅发生在美国。

4月30日,上千名埃塞俄比亚裔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举行游行和集会,抗议警察对埃塞裔以色列人的歧视和暴力行为。从以色列各地赶来的大批埃塞裔以色列人当晚在耶路撒冷数个地点聚集,并封锁了主要道路和轻轨线路进行游行。游行队伍行进到位于市中心的以色列总理官邸附近时,被警方堵截,双方随即发生冲突。示威者向警察投掷石块和玻璃瓶,造成3名警察受伤。警察随后使用催泪瓦斯和眩晕弹驱散示威者,造成至少12名示威者受伤。——这一幕,和发生在美国巴尔的摩的场景是如此相像。

频发的敏感事件

此次以色列国内爆发的大规模游行示威,起因于近些时间接连发生的以色列“黑犹太人”和政府人员之间的冲突。几天前,两名警察殴打一名埃塞裔以军士兵的视频在社交网站流传,在埃塞裔犹太社区引发公愤。在5月3日的游行中,示威者要求以色列政府成立特别委员会对这起事件展开调查,并将施暴者绳之以法。示威者还指责以色列社会存在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并敦促政府采取行动消除这一问题。

此事刚刚过去不久,以色列国内再度发生类似的敏感事件。上周三,以色列南部城市贝尔谢巴,一名埃塞俄比亚裔以色列公民巴纳赫遭到了以色列人口和移民局(以下简称“移民局”)工作人员的调查。随后巴纳赫表示,“移民局”的工作人员不仅仅口出不逊,更对其暴力相加。巴纳赫宣称,自己在街上正常行走时候,遭到了“移民局”工作人员的殴打:“工作人员给我戴上手铐,然后脱了我的鞋子……他们还拿撬棍打我的脚……他们把我塞到车里,我当时很害怕,不知道他们是谁。”巴纳赫坚持认为,以色列“移民局”的工作人员在殴打他之前,并没有出示任何的相关证件,因此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是谁。

而以色列“移民局”则给出了另外一套完全相反的解释,其工作人员坚称,他们在进行例行盘查时候,要求巴纳赫出示相关证件。而巴纳赫随后不仅不配合工作人员的检查,还开始袭击工作人员。因此工作人员怀疑巴纳赫可能“吸毒”,所以才不得不被迫还击,将他按倒在地。

不过“移民局”的说辞并没有得到贝尔谢巴当地埃塞尔比亚裔以色列社区的认同。不少人表示,巴纳赫“是个好人”,“他连苍蝇都不舍得打死,怎么会袭击‘移民局’的工作人?”两方说辞彼此相悖,这也导致了巴纳赫事件持续发酵,最终引发埃塞尔比亚裔犹太人在以色列国内的抗议示威活动。

之所以埃塞裔犹太人如此愤怒,是因为今年年初已经发生过一次类似的案例。当时一名埃塞裔犹太人马哈利声称,自己遭到了以色列“移民局”工作人员的殴打,甚至“将开水浇在我的身上”。

数次事件,以色列当局的处理结果都较为一致,即带着相关当事人来到当地的警察机构做笔录,并且等待警察部门的调查结果。然而由于各种调查程序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以色列警察机构和“移民局”并不属于一个系统,所以耗时更长;不少以色列埃塞裔犹太人不相信以色列政府部门“自己查自己”,更愿意相信自己社区内的相关言论和表述,因此大游行活动也就不可避免了。

5月3日,一位埃塞裔以色列人在示威冲突中受伤

民主与犹太属性的冲突

以色列目前约有12万埃塞俄比亚裔人口,他们被称为“法拉沙人”,是流散到埃塞俄比亚的古犹太人后裔。尽管同样信仰犹太教,但以色列自建国之后一直在争论埃塞裔犹太人“是否真的是犹太人”。1973年以色列宗教人士裁定,埃塞俄比亚犹太人属于犹太人一部分,此后以色列才开始组织力量,多次大规模空运将这些身处非洲的犹太人接回国内,并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安置在南部地区。

由于经济和文化差异,这些埃塞裔犹太人始终很难融入以色列主流社会。很多埃塞裔犹太人在回到以色列之前,仍然过着原始的部落生活,甚至连自来水都没有见过。一下子来到相对发达的以色列,不少人需要大量时间适应社会和现代化生活,这也进一步加深了以色列社会的裂痕。根据笔者自身的经验,以色列国内的确实存在深深的社会裂痕,比如清运垃圾、打扫卫生、小手艺买卖或者维修人员,往往是埃塞裔犹太人。此外,在普通以色列民众中间,仍然存在着对于埃塞裔犹太人的某种心理歧视。当然一般情况下犹太青年人的这种歧视较少,但在中年尤其是老年犹太人心中普遍存在。

埃塞裔犹太人之所以会经常遭到“移民机构”的盘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不少非洲偷渡者往往通过埃塞裔犹太人社区的地下组织偷渡到以色列谋生,而由于无法通过外表区分埃裔犹太人和非洲尤其是苏丹、厄立特里亚偷渡者,以色列政府机构不得不进行大量的盘查来打击偷渡者。

另一方面,以色列尽管是一个“民主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犹太国家”。独特的“犹太国家”属性,使得以色列对于外来人口较为排斥。以色列国内相关的移民法令和外籍劳工法令都十分严苛,严禁外籍公民、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公民随意进出以色列。笔者不少中国人朋友,如果手持普通护照,往往会在机场、火车站和公交车站遭到盘查,不少人在大街上正常逛街和旅游时候也会遭到以色列相关人员的盘问。尽管这些盘问大多是例行盘问,有着更多的安全考量,但很多时候也包含了一些歧视性措施:比如是日本人或者韩国人,一般很快放行,而如果是中国人和东南亚人,往往要反复盘问,并且经过几番检查之后才会最终放行。笔者的不少朋友道出了其中原委:在大多数以色列人看来,中国人、印度人和东南亚人的区别并不大,来自“穷国家”,因此必须严加检查。

复杂的社会群体

尽管人们一想到以色列,往往会第一时间同“犹太人国家”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以色列国内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往往存在着诸多裂痕。以色列只有800万人口,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群体,即居于多数的犹太人和人口处于少数的非犹太人(包括阿拉伯人、德鲁兹人、切尔克斯人等,总人数约160万左右)。从宗教上看,虽然犹太人属于一个民族,但是犹太人曾经长期的流散在世界各地,深受不同文化风俗的影响,加之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通婚,因此以色列国内的犹太人呈现出了不同的种族特征。

进一步来说,大致可将以色列国内犹太人分为五类:长期生活在中欧和东欧的犹太人及其后裔——阿兹肯纳齐,长期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以及拉美地区的犹太人及其后裔——赛法儿地,长期生活在亚非地区的犹太人及其后裔——东方犹太人,上世纪八十年代由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空运回以色列的的犹太人及其后裔——贝塔犹太人(也成黑犹太人),以及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回到以色列的犹太人及其后裔——俄裔犹太人(也成“俄罗斯人”)。长期以来,阿兹肯纳齐犹太人在以色列社会中占据着中上层,在政治、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拥有极大的社会资源。

而从宗教信仰方面看,以色列社会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四大类:即犹太教信徒、基督徒、伊斯兰教信徒以及世俗主义者。每一类又可以进一步进行划分,以犹太教为例,犹太教信徒中有严格遵守犹太教规的正统犹太教徒,以及不严格遵守犹太教教义的改良犹太教教徒,而正统犹太教教徒中又可以划分为极端正统派和温和正统派,改良犹太教教派也包括传统教派、革新教派等不同派别。

不同的种族特征,不同的宗教信仰,使得整个以色列国内不同群体之间,对于战争与和平的看法以及政治议题的意见分歧巨大。而这种分歧,在以色列特殊政体当中表现的更为显著。以色列实施的是一院制的议会制度,议会由120席组成,只有在议会中占据超过半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才可以组阁执政。而从以色列1948年建国到现在的近70年历史中,没有一个政党能在选举当中获得超过半数的席位,历届政府都是通过联合不同的党派得以建立的。由于所有议员都是经过民众投票选举才获得当选的,因此以色列议会的这种“碎化”状态,也反应出了以色列国内不同族群之间深刻的裂痕。

以色列国内长期存在着的种族歧视,严重阻碍了以色列国内各个不同犹太人社团的团结与和谐。应当指出的是,以色列存在的歧视现象并不是政府有意为之,更多是源自于以色列国内社会民间的自发意识。从这个方面上讲,以色列国内爆发的游行示威行动,是社会不同族群和不同社区之间“先天失调”的结果,是以色列社会未来发展中不得不认真思考并且解决的社会难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观察者网 | 责任编辑: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