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为何久拖不决

•刘善伟•

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主权国家政府的债务危机,主要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政府债务危机。

欧债危机在欧盟成员国内部国家爆发,但并非所有欧盟国家都有债务危机。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欧盟发展的历程。

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欧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宗旨不能 和现实画等号,到目前为止,欧盟各国虽然共同使用欧元,在利率政策上趋于由欧央行统一决定,但在财政政策上,各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各国政府的财政收支各 自结算;人财物的流动虽然是自由的,但各国的社会福利和税收标准并不相同。这也就意味着欧盟各国的财政状况并不相同。其中,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 等国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陷入了财政危机,债务问题被评级机构公之于众,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实体经济每况愈下。

欧债危机的爆发

在整个欧债危机推演进程中,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最早。

希腊在2001年达到了欧盟的财赤率要求,同年加入欧元区。但是,希腊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为了达到欧盟的财赤率要求,希腊和国际金融巨头高盛集团 签订了一个货币互换协议,这个协议以货币互换的名义签订,本质上是一个借款协议。有了这个协议,希腊缩减了自身外币债务,但希腊也必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 内支付给对方高于市价的高额回报。这对于本来经济就弱的希腊而言,自然是不利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希腊又加大财政支出以刺激经济,但政府的 收入却没有增加,入不敷出。

2009年12月8日,评级公司惠誉将希腊主权信贷评级由A下调至BBB+,前景展望为负面。同年12月11日,希腊政府表示,国家负债高达3000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

希腊主权信贷评级被下调之后,希腊借债越来越难,为了借到债务,不断提高国债利率,这使得未来如期还债的难度越来越大。欧盟为了保持欧元区的完整,不得不 多次向希腊提供贷款,同时要求希腊缩减支出,减少新欠的债务。2011年6月29日,希腊议会通过了为期5年的财政紧缩方案。缩减支出,意味着国民的福利 会相应地减少,2011年10月31日,当时的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提议就是否接受对第二项希腊援助计划进行全民公投,此举令欧盟官员和希腊国会感到震惊。

陷入财政债务危机的不只有希腊,因为债务压力越来越大,2011年11月14日,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辞职,前任欧盟竞争专员蒙蒂被任命为意大利新政府总 理。2011年11月19日,西班牙财政部发行的新一轮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超过7%的警戒线,拉响西班牙债务危机警报。2011年11月21日,匈牙利政府 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提出金融援助的申请。2011年11月25日,葡萄牙主权评级遭惠誉降至垃圾级别,即由BBB-调降1级至BB+,前景展望为负 面。欧债危机甚至影响到了德国。2011年11月23日,德国拍卖60亿欧元10年期国债,最终只售出六成,受消息拖累,德国债券遭市场抛售,10年期债 息一度升至2.26厘。表明随着危机扩散,欧元区已经没有零风险国债。

实体经济乏力,财政入不敷出

欧债危机爆发,可以从多个方面解读。其中产业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增长乏力,使得一些欧洲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是各国爆发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2010年,服务业在希腊GDP中占比达到52.57%,其中旅游业约占20%,工业占GDP的比重仅有14.62%,农业占GDP的比重为3.27%。 航运业在希腊的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比例,受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底开始航运业进入经济周期低谷,景气度不断下滑。航运业的衰退对希腊造船业形成巨大 冲击。可见,希腊的支柱产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且周期性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显得异常脆弱。 意大利经济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依靠出口拉动的经济体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随着来自亚非拉美产品的竞 争,意大利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政府收入与支出差额不断加大。

西班牙的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是近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999年至2007年,西班牙房地产价格翻了一番,同期欧洲新屋建设的60%都发生在西班牙。美国 次贷危机引致欧洲地产泡沫破灭后,西班牙失业率回到了20%以上,其中25岁以下的年轻人只有一半人拥有工作。而海外游客的减少对西班牙的另一支柱性产业 --旅游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爱尔兰一直被誉为欧元区的“明星”,但在2010年底同样出现了流动性危机,究其原因主要是爱尔兰的经济主要靠房地产投资拉动。2008年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爱尔兰房地产价格出现急速下跌,银行资产出现大规模的缩水,爱尔兰高速运转的经济受到重创,从此陷入低迷。

葡萄牙的农林牧渔业在2010年只创造了2.38%的增加值,工业创造了23.5%的增加值,而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达到了74.12%。近几年葡萄牙在扶 持高科技企业上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此前通常都是通过低息贷款来实现。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融资成本随之飙升,从而使葡萄牙企业受到冲击,影响 到整个国民经济。

从实体经济角度而言,欧债危机国家属于欧元区中相对落后的国家,他们的经济更多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周期性产业以及房地产市场。周期性产业和房产市场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下进入低迷,政府税收随着经济回落降低,入不敷出也就成了自然的事情。

货币政策不给力,危机愈演愈烈

美国的次贷危机中,雷曼公司等一批银行倒掉,美国政府同样面临入不敷出,可欠债的美国政府反而却能救济银行业和大型制造企业。同样是欠债,欧洲国家政府的 欠债问题则愈演愈烈。因为欧央行远没有美联储那样给力,他们没做到像美联储那样,轻易地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凭空印钞票,把钱借给陷入危机中的政府,降低政 府还债成本。

欧央行管理委员会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欧洲中央银行执行委员会的6名成员,二是加入欧元区成员国的12名央行行长。在重大事项上,每名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各 拥有一票投票权,如果支持与反对双方的票数相等,则欧洲中央银行行长一票具有决定意义。管理委员会进行表决时至少应达到2/3的规定人数,如不满足这一最 低要求时,可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召集特别会议来做出决定。这种体制注定了欧央行的决策是需要符合绝大多数成员国利益的。而财政收入相对均衡、产业结构合理 的德国和北欧国家因为担心引发通胀自然不会轻易同意欧央行多发货币。

欧央行的决策体制导致欧洲货币政策调整总是比其他国家慢半拍,调整也不够到位,在统一的货币政策应对危机滞后的情况下,陷入财政紧张的政府为了尽早走出危 机,只能通过多发国债以支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许多欧元区成员国违反了《稳定与增长公约》公共债务占GDP比重上限60%的标准,但是并没有真 正意义上的惩罚措施,由此形成了负向激励机制,加强了成员国的预算赤字冲动,政府欠债越来越多,这给喜欢攻击其他国家漏洞的美国金融机构和美国评级机构提 供了良机。

走出危机,欧洲需要同心协力

欧债危机走到今天,也并非没有方法解决。欧元区如果想走出财政危机,一方面需要欧盟有力的货币政策不断向陷入危机的政府提供低息贷款,使政府和整个经济体 系以维持运转;另一方面,也需要得到人民对紧缩政策的支持。欧盟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和财政监管机制,都需要完善。方方面面的调整,都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 的。在人类历史上,尚从未有过不经战争而统一财政和货币运作的先例,有学者因此断定欧盟必然走向分裂,这种思维属于经验主义,欧盟如能保持完整,确实是目 前欧洲各国最大的利益所在,因而各国目前都有保持欧元区完整的愿望。欧洲对统一大市场的期待,或许可以创造人类历史上不经战争,经由协商而实现财政、货币 政策统一的奇迹。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94期,摘自2012年第18期《中国青年》)

登入为: admin
探索2012(4)/欧债危机为何久拖不决.txt · 上一次变更: 2012/11/18 12:14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