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源‧莫須有的罪名

《星洲日报》2014-11-04 09:44

相信是受到壓力,檳州教育局局長奧斯曼忽然改口,指華校董事會“瘦身”的課題並不存在。

但是,這不會是最後一個針對華小的風波,而且最近接二連三發生和華小有關的事件,也不可能是一個巧合。

首先是巫統八打靈再也北區署理主席莫哈末阿茲里指華小已成為反對黨散播種族情緒及反政府的溫床,因此他提議今年11月舉行的巫統代表大會辯論是否應“廢除華小”的課題。接著是檳州教育局發出削減華小董事至9人的指示,並且要求校長推薦至少3名“偏向支持中央政府”的官委人選。

此外,馬來西亞前鋒報暗批華小被人利用,以散播仇恨政治與種族主義,該報編輯也撰文批評,一些華淡小學生的國語水平,甚至差過剛來大馬3個月的孟加拉勞工。砂州市面上售賣的大馬教育文憑考試國文作業簿一模擬試卷題也引發爭議,其中出題者指國民型學校的數量增加是造成我國各種族至今仍不和諧的原因之一。

這些人不約而同把華小歸類為“反政府”,他們認為絕大多數華裔選民支持民聯是因為華小,他們甚至把國民分裂歸咎於多元源流教育制度,這根本是無稽之談。但是,這樣的想法是多年來的“一脈相承”,現在卻變本加厲。

馬哈迪在擔任首相時,就提出宏願學校概念,以促進種族融合。當年,政治人物只是計劃把不同源流的學校集合在同一間校園內,現在卻是主張“廢除華小”,這種轉變是危險的趨勢。

在某些人的觀念中,只有單一源流學校才能團結人民、維護政權;這種想法和政府肯定多元教育的立場背道而馳,顯然的,他們也無視於人民接受母語教育的權利。

去年大選成績是導致這些人思維趨向偏激的因素,因此最近出現許多小動作和保守聲音。

馬華聯邦直轄區教育局咨詢委員會主任王鴻財揭露,布城教育部的公共關係組在今年7月召集全國教育局負責學校董事部的官員出席會議,商討學校董事部瘦身計劃。

為甚麼要召集這樣的會議?奧斯曼之前的解釋說,這是為了確保政府政策成功實行,因為當局擔心有人企圖阻止“2013―2025年國家教育發展藍圖”的落實,尤其是在華小及淡小方面。

如果王鴻財的消息正確,為何教育部的公共關係組有權召集全國各州的高級官員?是誰授權他們這麼做?若他們違反政府的政策,教育部會採取紀律行動嗎?

教育政治化已經證明是一條死路,大學排名每況愈下是一個警鐘,如果再把政治之手伸入國民型學校,將是國家教育的不幸。

在政治無孔不入的情況下,小拿破崙將會越來越多,政府怎樣去遏止?如果保守的聲音日益壯大,巫統和國家如何面向世界?而華社又將如何應對?

個人認為,這些保守人士將會繼續運用他們的職權,在各方面針對華小,因此華教團體應挺身而出,用事實及數據來證明華小對國家的貢獻、華小並非種族團結的障礙,以避免這些人主導了話語權,影響了馬來同胞。

華小有7萬名的非華裔學生,這些學生和家長是華校董事會和各地馬來社會溝通的最佳橋樑;華教團體應主動舉辦更多交流,為破壞華小的行徑消毒。

在有心人的炒作下,華小成為“代罪羔羊”,也讓國民團結蒙上了陰影。

(星洲日報/風起波生‧作者:林瑞源‧《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