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美潮蔓延到西方 美国人遭遇“中东挫败感”

•黄培昭• 张梦旭• 康健 •青木 •纪双城 •杨明 •

在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害5天之后,昨日,美国驻埃及大使馆前的示威场面仍“如同战场”一般。这场反美潮“规模空前”地涌至世界30多个国家,并正点燃穆斯 林对整个西方的仇恨。曾以重设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开罗演讲”赚足眼球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被媒体嘲笑“在大选季瞬间陷入最大外交危机”。与此同时,困惑的 美国政客开始争论,是否停止对中东每年数十亿美元的援助。美国“观察家”网站抱怨,美国现在的中东外交政策证明,敌人的敌人是酒肉朋友。而埃及解放广场上 的示威民众也不明白,为什么美国会一面送钱,一面又侮辱他们的先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评论称,今天不是穆斯林第一次指责西方,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美 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对《纽约时报》说,在可以预见乃至更远的未来,中东将带给美国各种困难抉择以及挫败感。

“美国准备迎接阿拉伯动荡长期围城”

“成群的示威者向军警投掷燃烧瓶和石块,后者则用催泪弹驱散人群”,埃及官方中东通讯社16日描述了美国驻埃及大使馆前“如同战场一般”的场面。阿拉伯电 视台称,截至16日上午,发生在开罗市中心的冲突已造成2人死亡,约400人受伤。与此同时,比利时《争鸣报》报道说,尽管在埃及总统穆尔西要求下,穆斯 林兄弟会收回呼吁“周五愤怒日”示威的声明,但反美抗议仍一发不可收拾,蔓延至埃及滨海城市亚历山大乃至西奈半岛。

这只是席卷全球的反美潮中的一例,伊朗Press TV称,此番场景在世界30多个国家同时上演。法国《解放报》报道说,这波浪潮16日终于涌至阿富汗,塔利班当天发动“报复美国侮辱性电影”的大规模进 攻,自称摧毁6架北约飞机,打死两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5日最热闹的抗议不是在中东,而是在美国坚 定盟友澳大利亚境内。数百人举着“奥巴马、奥巴马,我们喜欢奥萨马(拉登)”和“斩首所有侮辱先知的人”的标语聚集在美国驻悉尼总领馆前。

“这场反美潮正演变成伊斯兰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冲突”,韩国《朝鲜日报》称,15日,6000多名穆斯林示威者闯进英国和德国驻苏丹大使馆纵火。为什么突然对抗德国?德国《图片报》认为这是眼下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这意味着美国的侮辱性电影点燃了穆斯林对整个西方的仇恨。

美国防长帕内塔16日称,美国已向利比亚和也门派遣海军陆战队,并在北非沿岸部署了两艘驱逐舰。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说,华盛顿的最新动作是命令美 国驻突尼斯和苏丹的大使馆人员,除留下需要处理紧急事务的官员外立即撤离。但也门和苏丹对美国派遣海军陆战队表示反对。CNN报道称,也门一些政客将美军 的到来称做“占领”,另一些人则警告,尽管只有几十名美军,也会“在也门打开地狱之门,并给恐怖分子准备了借口”。

“美国准备迎接阿拉伯动荡的长期围城”,《纽约时报》援引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的话说,伊斯兰国家不时的暴力抗议可能预示一段较长不稳定期的到来,随之而来的 是难以预见的外交和政治影响。中东媒体也普遍认为,这一波反美浪潮不会轻易结束,因为事态呈现进一步扩大趋势。据法新社报道,“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 呼吁针对美国的外交使团和利益机构发动新一轮攻击。伊朗Press TV称,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16日晚发表讲话,呼吁穆斯林弥合由美国和以色列造成的不同派别之间的裂痕,并号召周一大规模集会。

与引发抗议潮的那部电影有关的情况仍是谜团。“美国之音”报道称,加州警方15日讯问了据称与制作该影片有关的一名男子。不过警方试图查清的是,他是否违 反了此前因银行欺诈案而被判的缓刑规定。利比亚国民议会主席马贾里亚夫16日对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说,袭击美国使馆事件是有预谋的,袭击者来自马里和阿 尔及利亚等国,利比亚目前已经逮捕了50人。

据德国《明镜》周刊16日报道,一个小型极右翼政党“支持德国”称,将在柏林放映这部电影。法新社评论说,这让观察家们担心,极端情绪的碰撞会导致更严重 后果。对此,德国内政部长称,会动用一切合法手段阻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5日说,中方反对任何丑化伊斯兰教宗教形象、伤害穆斯林宗教感情的行为,同 时希望有关国家保护好外交机构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什么“仇恨之火会蚕食春天的希望”

“仇恨之火蚕食春天的希望”,德国专栏作家罗德•韦登菲尔德16日在《图片报》撰文称,我不会说“阿拉伯之春”已经失败,但可以肯定,西式民主在阿拉伯世 界实现的梦想现在消失了。俄罗斯军事观察网评论说,美国的政治精英们发动了地区革命,但不太清楚这种革命通常如何结束。如果他们读过关于世界革命史的小学 课本,他们就会发现,革命经常先摧毁矛头所指的对象,然后反噬发动者。

为什么西式民主梦会破裂?《菲律宾每日问讯者报》说,因为美国在中东推动民主,却不理解民主会带来什么。美国《洛杉矶时报》评论称,抗议活动给从突尼斯到 开罗的普通民众发出同样的刺耳信息:他们是政治转型的囚犯,但这场转型能否以喜剧收场还说不准。在埃及解放广场,名叫赛里的年轻人说,“革命前,人们有工 作,情况很安定。虽然日子过得不太好,但也能过”。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说,“阿拉伯之春”令一些独裁领导人失去权力,然后树立起脆弱的新政府。让美 国尴尬的是,它们都获得了美国政府认可。

随着反美潮在中东各地突起,华盛顿陷入一场激烈的讨论:是否停止对中东每年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援助。美国福克斯新闻报道称,一些国会议员呼吁停止援助,或至 少设定更严格的限制。美国“观察家”网站评论说,有句谚语叫,跟朋友保持近距离,跟敌人保持更近的距离。但美国现在的中东外交政策证明,敌人的敌人是酒肉 朋友。当前的局面就好像眼前有好几个定时炸弹,任何时刻都有一个或几个可能爆炸。

这是美国的困惑,但对革命发生地的民众而言,他们也有很多搞不懂。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称,在开罗东北部的阿齐兹大街,一位最近数次参与示威的埃及民众 说,我无法理解美国人如何一面侮辱我们的先知,一面对我们经济援助。德国冲突和暴力问题专家海特•迈尔对媒体说,1/4的德国人反对穆斯林移民,70%的 人认为,伊斯兰文化不适合西方世界。德国人对伊斯兰各教派缺乏了解。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家》也以“这些穆斯林为什么无法冷静”为题评论称,激发伊斯兰世 界反美潮的原因,是美国长期对穆斯林社群的漠视。

伦敦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专家哈克耶姆1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现在的长远问题是,一些西方国家会不会主张与中东断绝关系。《纽约时报》称,美方各种应 对措施的折中平衡非常艰难。减少美国在有关国家的介入,将不利于构建文化沟通的桥梁,而这种文化上的联系至少理论上能抑制目前尖锐上演的敌意。德国总理默 克尔16日要求开展宗教之间的对话。德国发展援助部长尼贝尔宣布,尽管发生攻击德国大使馆事件,德国仍将继续向该地区提供援助。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评论 说,今天不是穆斯林第一次指责西方,过去几十年来他们都对美国和以色列表达不满。而这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

奥巴马竞选季的大考验

目前距离美国总统大选还不到8周,一连串的暴力示威成为奥巴马的新考验。《联合早报》报道称,奥巴马15日在例行演讲中尝试提振美国人的士气。他说:“我知道电视画面出现的镜头惊心动魄。但请勿忘记,在暴民当中,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渴望自由、尊严和希望。”

奥地利《皇冠报》评论说,影片带来的动荡已成为奥巴马在竞选季面临的最严重外交政策危机。《纽约时报》称,许多分析人士认为,这对奥巴马中东政策的核心原 则提出了质疑:奥巴马在“阿拉伯之春”期间推动专制体制向民主转型是否到位?他对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的态度是否足够强硬?奥巴马政府对安全有没有有效关 切?对于在国内民调中小幅领先的奥巴马来说,这些问题来得可真不是时候。

在路透社看来,这讽刺意味非常明显。2009年,奥巴马在“开罗演讲”中大肆吹嘘,称希望与伊斯兰世界有新的开始,并消除美国伊拉克战争和小布什“反恐战 争”言论所带来的反感情绪。美国企业研究所中东问题专家迈克尔•鲁宾对媒体说,至此,奥巴马任内杀死拉登和卡扎菲的成绩已化为乌有。

德国柏林中东问题专家弗罗特曼1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美国等西方国家现在急需反思,以消除伊斯兰世界积聚的强烈失望和愤怒。《纽约时报》说,方法应该是,既不能像奥巴马那么“天真”,也需要比罗姆尼宣称上台要采取的强硬路线多些巧妙和智慧。

(《环球视野》摘自2012年9月17日《环球时报》)

链接一:“火上浇油”的闹剧(姚立)

就在美国影片《穆斯林的无知》引发阿拉伯国家反美浪潮之时,法国的一家讽刺杂志《查理周刊》也来凑趣,趁火打劫般地在19日期刊的头版及内页刊登了讽刺穆 斯林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在目前十分敏感时期,该刊此举无异于“火上浇油”,法国的一些穆斯林组织与教徒也纷纷表示了对该杂志的愤怒,“推特”及一些社交 网站则呼吁穆斯林在巴黎一些广场举行示威,抗议《查理周刊》对穆斯林先知的侮辱与不敬。

自然,法国舆论及政府人士对《查理周刊》的举动也议论纷纷。法国新上任不久的社会党总理埃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法国不仅是个言论自由的国家,也是个法 制国家。如果有人觉得这种幽默触及了他们的信仰,超越了底线,就有权利对其提出法律诉讼。法国劳动者联合工会的秘书长谢莱克则愤怒地指出,该刊此举“就是 火上浇油”。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国家的人民希望和平地生活。我住在巴黎郊区,而那些像《查理周刊》之类的人肯定不住在那里。”谢莱克的意思很明白,郊区 是穆斯林移民集中居住的地区,治安较差,而《查理周刊》对穆斯林先知的讽刺无疑将在这些居民区加剧社会秩序的动乱与不安。而一向以发言直率出名的绿党欧洲 议员哥本尼特则干脆认为《查理周刊》之举“愚蠢至极”。

法国更多的人也在提出这样的问题:“即使是在法国这样言论自由的国家,《查理周刊》是否就可以发表如此敏感漫画?”对此,周刊社长夏邦尼耶的解释为,“在 我的印象中,《查理周刊》攻击天主教极右派完全没有问题,但却不能拿穆斯林教旨主义开玩笑。周刊保持了以往的幽默风格。如果有人觉得漫画是一种侮辱,那说 明周刊的读者范围扩大了。我并不觉得漫画有过分之处。”显然,这位社长不同意外界对该杂志的批评。

不过,他说的“读者范围扩大”一言倒是实情。报载,该杂志平常每期的印数也就7.5万份,而恰恰是这期带有争议内容的杂志,却因其内容的“出格”而火了一 把。当天报亭的几万本杂志在两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杂志社已表示将要增印,以满足读者的需求。难怪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杂志如此之举不过是“商业炒作”罢 了。

但是,该杂志的商业之举却惹怒了法国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的穆斯林信徒。一些针对法国的抗议活动已经开始,法国政府为防止意外事件,已决定在本周五关闭近 20个国家的驻外使馆及法国学校。针对国内穆斯林组织要求于本周日在巴黎游行示威的诉求,巴黎警察局已明令禁止,以防局面失控。

与此同时,法国的几个穆斯林组织负责人除对杂志之举表示愤怒外,也一再提醒穆斯林信徒“要以和平方式表示抗议”。据悉,法国穆斯林委员会及其他有关组织已在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查理周刊》漫画带来的纷争。

眼下,周刊漫画引起的纷争还在发酵,一些人也对媒体的所谓“自由”产生疑问。难道任何媒体都可以在“自由”的前提下毫无顾忌、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必考虑 影响及社会效应吗?对这个涉及新闻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重大话题,在当前西方社会的语境及对新闻的理解下,恐怕一时还找不到最终的答案。

(《环球视野》摘自2012年9月22日《光明日报》)

链接二:《穆斯林的无知》风波的背后(陈克勤)

近日,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影片《穆斯林的无知》引发的抗议浪潮在中东逐渐发酵,波及四大洲30多国的抗议冲突导致包括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在 内的至少30人死亡。一部没几个人看过的影片引发如此严重后果,看似偶然,实为东西方文明长期冲突的积怨爆发,背后既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右翼极端分子兴风 作浪,又有美国一手炮制的中东政策引发的反美情绪,背景复杂。

西方影视作品中,恐怖分子多被描绘成头戴围巾的穆斯林模样,“妖魔化”的结果是屡屡出现侮辱伊斯兰教的事件。该影片制片人最初被想当然传为犹太人巴希勒, 实为埃及科普特基督徒纳库拉。这位55岁的美国加州地产商曾因贩毒、诈骗数度获刑,2010年被判入狱21个月、处罚79万美元,去年6月出狱后仍被判缓 刑5年且不得上网,美警方已传讯他,如有违规将重新入狱。他至少使用过17个假名、3种年龄。纳库拉称500万美元摄制费来自上百位犹太人和埃及基督徒捐 助,实际预算不过25万美元。剧本由他撰写,演员及制作人员共104人,导演是加州65岁的罗伯茨,真名叫布劳内尔。最初影片是讲述古埃及人的《沙漠勇 士》,并无穆圣角色,反伊斯兰台词为后期配音。影片今年初在好莱坞小剧院上映,因粗制滥造观众极少,出版商拒绝出光盘,今年7月上传网络,也不受关注。此 前几周一部名为《穆罕默德,穆斯林的先知》煽动性影片开播,也未引起关注。纳库拉称,不知是谁把影片配音成地道的埃及方言。13分钟片花在 “9•11”11周年前几天上网,引发轩然大波。推波助澜者是美国反伊斯兰的埃及基督徒萨迪克,还有佛罗里达州的牧师琼斯,他宣扬把9月11日定为“国际 审判穆罕默德日”,两年来多次称要焚烧古兰经,引发骚乱。

遇害的史蒂文斯大使通晓阿拉伯语、法语,长期驻叙、埃、沙特等国。美政府机构为他降半旗哀悼3天。他曾在以色列工作3年,以也为他举行哀悼。他是推翻卡扎 菲的关键人物,战乱初曾因潜入班加西和反对派联系而被驱逐。他今年5月出任美驻利大使,他为能回到利重建美利伙伴关系、帮助利人民实现目标而欣喜,不想却 在“革命摇篮”班加西丧命。

美、以都强调此次抗议冲突和该影片没有任何关联,谴责这部两小时的“业余”影片“不可容忍的偏见”。美总统奥巴马强烈谴责并誓言要追查到底,美增派军舰、 反恐部队、无人机赴利查案。利、埃等领导人严厉谴责暴力袭击和影片,向美道歉,强调冲击使领馆与伊斯兰教准则不符、反对暴力表达愤怒,但也绝不容忍任何对 先知的亵渎,同时趁机打击武器走私、维护治安。

初步调查表明,此案系精心策划,在“9•11”之际借影片煽动冲击、纵火掩护袭击美领馆,具有“基地”组织手法特征。利方已逮捕了多名嫌犯。利穆斯林领袖 及民间组织强烈要求政府收缴武器、解散非法武装组织。穆斯林有识之士纷纷谴责该影片和暴力袭击是抹黑伊斯兰的阴谋。穆斯林专家们还努力宣扬伊斯兰文明对人 类的杰出贡献,即理智、宽容、和平,反对暴力杀戮的原则。

影片炮制者和煽动暴力者仅是少数宗教和种族极端分子,但其对抗历史潮流的破坏力不可低估。开创中东和谈道路的萨达特和拉宾,都倒在本民族 极端分子枪口下。西方强盛欺凌和伊斯兰的衰落,严重伤害穆斯林的宗教感情和民族精神。中东大动荡中,伊斯兰势力上扬,成为大赢家,但极端势力也更活跃,借 民众抗议制造事端。中东面临由世俗民族主义向伊斯兰民主时代的大转型。西方强权和双重标准,引发巨大人道灾难,美国“大中东民主改造”被视为殖民侵略的延 续,更加剧了反对美国和以色列的情绪。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92期,摘自2012年9月22日《光明日报》)

登入为: admin
2012年妙文共享(4)/反美潮蔓延到西方_美国人遭遇_中东挫败感.txt · 上一次变更: 2012/10/31 01:52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