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另一面】60年代左翼內外受挫

来源:犀乡资讯网  作者: 谢诗坚

因为情势已进一步紧绷,由英、马、新三方组成的內部安全委员会,在1963年展开冷藏行动,大举逮捕新加坡左翼阵线的人物,共有120人被捕,林清祥名列榜首(时年刚好30岁)。他们皆被指控为「亲共分子」和「反马来西亚的异议者」。

1961年5月27日,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在新加坡提出组织「马来西亚计划」的概念,意即马来亚、新加坡及北婆三邦(指沙巴、砂拉越及汶莱)合成马来西亚。

李 光耀对此计划大表欢迎,积极配合希望计划早日落实。但因为立场与人民行动党內的左翼相左,也就导致林清祥的派繫于1961年9月3日退出人民行动党,宣佈 成立「社会主义阵线」(也简称社阵),与李光耀正式决裂,形成两大势力的交锋,共计13名立法议员转投社阵旗下,林清祥出任秘书长,而李绍祖出任主席。

另 一方面,由马来亚社阵主催而得到新加坡社阵大力配合的五邦社会主义大会于1962年正月26日起在吉隆坡举行,大会不同意英国及联盟提出的马来西亚联邦的 计划,主张尊重尚未独立的北婆三邦人民有自决的权利。出席的政党有马来亚劳工党、人民党、新加坡社阵、汶莱人民党、新加坡工人党、新加坡人民党、砂人民联 合党及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后人民行动党(因立场相左,退出有关会议)。

冷藏行动逮捕120人

不过,在同年的9月,新加坡举行「全民投票」,以决定加入马来西亚的「模式」,虽然在社阵號召下,有25%的选民投下空白票,但有70%的选民支持新加坡提出的拥有劳工及教育自主权的合併。

林清祥在1月28日的闭幕会议上发言,他认为唯一的途径是根据宪制的道路,爭取1963年新加坡完全內部自治,而后才进行谈商马新合併的条件。

因为情势已进一步紧绷,由英、马、新三方组成的內部安全委员会,在1963年展开冷藏行动,大举逮捕新加坡左翼阵线的人物,共有120人被捕,林清祥名列榜首(时年刚好30岁)。他们皆被指控为「亲共分子」和「反马来西亚的异议者」。

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在左翼政党的大力反对下也宣告成立了,但汶莱不在其中,剩下马来亚、新加坡、沙巴和砂拉越。

因 为冷藏行动,新加坡左翼阵线的力量蒙受惨重的打击,但社阵仍然派出强大的阵营角逐新加坡的大选(提名日在9月10日,也就是马来西亚尚未成立时;而投票定 在9月21日,也就是马来西亚已告成立。这就產生了一个微妙的效应)。原本兴致勃勃的社阵,满以为可一举起而执政,詎料开票结果是人民行动党贏得37席, 而社阵只贏得13席,另一席归人民统一党的王永元。

这意味著在精英被扣留下,社阵已元气大伤,即使有得到一批南大生助阵参选,还是代替不了林清祥等人所產生的政治影响力。

既然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只被分配15个国席,按比例下,人民行动党分得12个国席,社阵只能分得3个国席。

1965年8月9日,仍在狱中的林清祥及林清如也听闻了新加坡退出了马来西亚,才不过短短的23个月,新加坡被逼自我宣佈成为独立国。在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下,新加坡进入了一个未可预知的未来。

与此同时,当马来西亚概念被提出时也引发印尼苏卡诺政权大举反对,他毫不隱瞒地指出「马来西亚是新殖民主义的產物」。菲律宾的马卡巴加总统也提出反对,並指出沙巴的领土属菲律宾。

由于马来西亚决意在1963年9月16日成立,印尼乃宣佈与马绝交和对抗,也矢言「粉碎马来西亚」。菲律宾则反对马来西亚一意孤行。

1965 年印尼爆发了9.30运动。在当晚的深夜总统府的卫队司令翁东中校(亲苏卡诺)为首的武装部队,捕杀6名「將领委员会」的將领(亲美派),次日惊爆宣佈政 变成功,但漏网之大鱼纳苏顿国防部长连夜躲进美国大使馆;接著陆军战略后备司令苏哈多在纳苏顿授意下,立即调派大批武装部队,镇压9.30政变的部队,隨 即苏哈多矛头针对苏卡诺的內阁及印尼共產党人。

印尼930政变失败

这就是说9.30政变失败了,反政变的苏哈多取得了控制权,並进一步迫使苏卡诺总统交出权力(1966年3月)。1968年3月苏哈多正式当上总统。

右翼军人的夺权成功也意味著苏卡诺总统一手提倡的「纳沙贡」政策被终止了。所谓的「纳沙贡」是指「民族主义、宗教主义和共產主义」三结合且和平共存,但这种指导思想不为印尼的右翼將领所认同,他们是美国训练出来的亲西方的將领。因此也藉机「埋葬」纳沙贡。

本来纳沙贡的指导思想是开伊斯兰世界的先河,允许和默许社会主义及共產主义的因子与伊斯兰共存共荣。也因这思想的开放,除了在印尼推行外,在中东的埃及曾靠向苏联,並签署「苏埃友好合作条约」;同时阿富汗也曾是社会主义得以成长的「土壤」。

但在苏卡诺大权旁落后美国就大力鼓吹伊斯兰与共產势不两立,而且也灌输伊斯兰国家拒绝社会主义的「入侵」。例如在1967年印尼宣佈与中国断交並和苏联疏远关係,美国的势力也得到进一步滋长。最要命的是,中文报刊、书刊全在印尼绝跡30年之久。

同样的,马来西亚的伊斯兰党也在2004年「婉拒」具有左翼思想的赛胡申阿里博士到吉兰丹参加国会选举。时任丹州州务大臣的聂阿兹说伊党不欢迎社会主义者到来参选。由此可见,伊斯兰反社会主义思想已根深蒂固,这也是「马印对抗」后的一个预想不到的后果。

1966年,本书作者林清如出狱,他已在狱中考获法律学位,不久成为执业律师,但已息政。

1968年,马新左翼政党受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公开宣佈杯葛大选,左翼转向激进路线。

1969年大选后,马来西亚发生513种族衝突事件,国家进入紧急状態直到1971年国会民主重开。

也是在这一年,林清祥离开新加坡前往英国,开始长达十年的「流放」生涯,辞去社阵一切职务,直到1979年重返新加坡过著平淡的生活。

1989年,泰马政府与马共在合艾签署和议,结束长达41年的森林斗爭。

1990年李光耀卸下总理职。

1996年,63岁的林清祥因心臟病发辞世,结束可歌可泣的一生。

2014年,林清如出版《我的黑白青春坐了监》,澄清和纠正歷史加在他们兄弟的「不確实的指责」。

(本文作者于10月4日及5日分別在檳城的韩江学院及怡保的育才校友会为林清如律师著作《我的黑白青春坐了监》主持推介礼。上两周已分別刊登前半段及中段的演说,这是下半段的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