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另一面】从搭船到越堤对岸討活一代代

21/10/14

作者/来源:东方日报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

马新双边先后调涨关卡过路费,让不少越堤工作的大马人直呼「吃不消」,过路费,如今成了马新两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作为马新两国最重要链接的柔佛长堤,承载著护送数以万计人民越堤工作的使命,也成了本地数十万马劳每日或每週必经之地。

它,犹如母亲,早晨目送无数怀著期望的儿女越堤上班,日落再敞开怀抱迎接他们归来,这群长堤儿女,就这样日復一日、一代又一代,前往彼岸新加坡工作,期待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之余,也希望对岸高兑换率可改善本身及家人的生活。

根据內政部官方资料显示,在2013年间,每日约有20万6136的大马人通过柔佛长堤与马新第二通道通关至新加坡,相信当中是以工作人士为主,加上居住在新加坡的大马人,预计约有30万名大马人在对岸討生活。

追溯歷史,柔佛长堤尚未落成前,马来亚与新加坡两地人民来往是依赖穿梭在柔佛海峡「小火轮」(小轮船)。《柔佛新山华文史料汇编》中收入已故马华作家梁山的一段有趣记载,记述长堤落成前的情景。

「那时新加坡铁路的火车,驶抵柔佛海峡的南岸,乘客便要下车,改乘渡轮过海,在新山上岸,转往马来亚各地。轮小客多,拥挤像沙丁鱼。在航行中,倘遇风浪,渡轮似乎有点顛簸,迷信者恐怕倾覆,要投钱下海,以为水鬼受钱,便走回龙宫,不至兴风作浪。」

长堤曾遭炸毁

梁山的敘述可见当时来往两地的不便之处,当中「拥挤像沙丁鱼」,似乎与现今越堤族的塞车经歷有著异曲同工之妙。直到1923年,全长约1 . 2公里的长堤建竣后,车辆才得以通行两地。两地人民无需经歷顛簸的航行,便能来往马新两地或探亲、或经商等,大大促进了两地之间的关係。

虽然在1942年,英军为了防止日军进攻新加坡,曾经一度炸毁柔佛长堤,但日军隨后架起吊桥,让火车行驶,二战后,长堤才得以修復。

这座承载著两地人民情感的长堤,经歷数次歷史考验,迄今仍屹立不倒,现在更是两国之间重要的链接。马新第二通道在1998年正式启用后,更是进一步提升来往马新两地的便利。

1016 cn0970年代令吉新国通行

今年63岁的钟亚香,曾在70年代初放弃在金马仑茶叶包装厂的工作,与几名朋友越堤前往新加坡工作,加入一家来自德国的电子厂,当时马新匯率是90仙兑换1令吉。

她工作的工厂內,除了一些技术人员与主管,大部分都是来自马来西亚,她后来才知道,原来这家公司曾到大马多处招聘员工。

「初进工的薪水约300新元,並没有在金马仑工作时来得高,但当时年轻,想换工作环境,所以没顾虑那么多。」

生活多姿多彩

这家德国公司有提供员工住宿和交通,公司也会准备一些点心和饮品,若想要省下一餐膳食费,可以选择在公司吃。

在金马仑时,钟亚香只能对著满山的茶园,来到新加坡的工作后,增加了不少见闻,偶尔休假时,她们会结伴去打保龄球、溜冰或到24小时营业的咖啡厅喝酒聊天,遇上公司晚宴时,她们还有机会观赏流行乐坛巨星甄妮的演出。

「当时令吉在新加坡通行,但我们不会计算兑换率,所以在新加坡用令吉,是等值于新元的。」

钟亚香不时会回到此岸柔佛东部探望母亲,当时她搭车抵达新加坡关卡后,便步行越过柔佛长堤,抵达新山关卡后,再搭德士返回母亲家。在她的记忆中,当时的新柔长堤並不长,步行一下便可抵达了,反观今日的长堤,较长也较阻塞。

实施人头税 工作需看配额

来到了80年代, 本地的工作机会並不多,阿玫(50岁)家乡不少中三毕业后的朋友,都前往新加坡的鞋厂、电子厂与製衣厂工作。80年代初期,阿玫也「跟风」前往新加坡鞋厂工作,每日领取5新元的薪水,新元与令吉是不相上下。

「虽然我们要缴付所得税,但可以申请公积金储蓄,但这种福利在1986年后就取消了。」

阿玫回忆,新加坡政府在1986年实施人头税政策,雇主聘请几位新加坡的工人后,才获得聘请一名外籍员工的配额,同时取消非新加坡公民的公积金。

在外籍员工配额不足的情况下,她只好短暂回流大马,2个月在新加坡厂工作,一个月则留在新山工作,这样维持了4个月,当获得配额后,阿玫又回到新加坡製衣厂工作。

---

分类题材: 大马时事_msia新马政经_gpsgmy

《新加坡文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