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内森·加德尔斯:习近平挑战西方治理模式

  • 2014/10/10 14:00
  • 来源:观察者网

核心提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图书8日在当天开展的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举行首发式,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首发式上对此书赞赏有加,并称赞习近平主席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改革家,该书引起外媒热议。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首发式上对此书赞赏有加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首发式上对此书赞赏有加

过去几年里,抨击西方政治衰朽、会诊民主制度机能障碍的书出了不少。

弗朗西斯·福山在其权威新作《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中,冷峻地审视了“对抗性的司法主义”是如何腐化法治;以及美国的特殊利益集团是如何用“否决政治”制造政治僵局、阻碍革新的。

福山这部著作包含的许多主题与《智慧治理:21世纪东西方之间的中庸之道》(中文版由观察者网朱新伟等翻译)不谋而合。在这本曾被《金融时报》评为年度最佳的书中,我和尼古拉斯·伯格鲁恩提出,在美国的“消费者民主”制度下,选民的短视性,再加上特殊利益对“一人一票”选举的俘虏,使美国政治体制丧失了自我纠错的能力。

这里要提到的第三本书是《第四次革命:重塑国家的全球竞争》。该书作者暨《经济学人》杂志编辑约翰·米克斯维特和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宣称,我们再也不能做这样的假设:一个低效的、僵化的自由主义福利国家,能跑赢正在崛起的亚洲对手——特别是中国。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任两年来,分秒必争地巩固了权力,如今又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长达500页的大部头,加入到全球治理模式的竞争中来。而且这本书还有英文版!在书中,这位后毛泽东时代最有权力的中国领导人,详细地向世界解释了中国的运作方式,在习的任期内中国意图走向何方,以及中国独特的治理体系将如何指引中国达成目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出版,标志着全球化已进入新篇章。自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产生了激烈的经济竞争;从现在开始,全球化必将包括治理模式的竞争。

习近平的著作是一部“反回忆录”,或者说是一部倒过来写的回忆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不是领导人淡出政治舞台后,为回顾过去而收录的一系列讲话和公告;而是在习领导下的中国雄心勃勃的改革宣言。

这本书勾勒出习近平所讲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轮廓,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最高领导层相信一党体制下的协商式决策过程比一人一票的投票制度更加民主——因为它考虑到了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在书中,习近平正面阐述了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问题:向贪污腐败宣战;应对生态环境挑战;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坚决转向市场化资源配置;保障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平等权利;以及在大规模城镇化的新背景下消除贫困。此外,他还讨论了中国的法治建设。

事实上,西方读者必须得消化略显生硬的话语,才能全面解读习近平的意思。(习近平在努力用大白话取代党八股,但这仍是一项有待加强的改革)。在繁复的段落中,埋藏着许多根本性的转型,譬如司法权与行政管辖权适当分离,从而建立法院的独立性(第92页)。但如果你真想抓住当前中国巨变的实质;真想了解凝聚共识型(而非多党竞争型)政治体制对实现中国目标的核心重要性,多花点工夫去消化理解也是值得的。

如果奥巴马担任参议员时的传记叫做《无畏的希望》,习近平的著作可以被称为《从无畏到实干》。

本文原载于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观察者网杨晗轶译。

责任编辑:青语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海疆在线无关。

欢迎转载海疆在线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海疆在线:http://www.haijiang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