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4-10-08 10:23
前首相馬哈迪自2003年下台後,退而不休,時而對繼承者冷嘲熱諷,時而發表爭議性言論,讓大馬人民無論是高官顯要或市井小民,都無法忽視他的存在。
前朝元老的諍諫之言,固然能給繼承者當頭棒喝,避免行差踏錯,但像馬哈迪如此不甘寂寞,任何事都想插上一腳的老人,只有給執政者帶來困窘。
馬哈迪下台11年,卻還任何事都看不順眼,阿都拉在他眼中一無是處,納吉上任,第一個任期對納吉尚且以禮相待,目前已對納吉表現出按捺不住的怨言和怒氣。
今年8月,他終於嚴詞訓斥了納吉,批評納吉在治理國家方面犯下巨大錯誤,不但公開表示收回他對納吉的支持,甚至表示後悔“選擇”納吉來取代阿都拉雲雲。
實際上,阿都拉和納吉的許多政策,都是遵循前朝軌道而行,馬哈迪仰天吐痰,不過是自惹污穢而已。
70年代以一本《馬來人的困境》東山再起的馬哈迪,在21世紀的今天,仍不斷認為馬來人是落後的。
退休後的前幾年,他抨擊利惠政策,批評馬來人只想要汽車入口准證、工程合約、執照,卻通通轉賣他人,要馬來人自我檢討。
上個月中旬,馬哈迪更在一項活動上,批評馬來人擁有三大劣根,即懶惰、沒有羞恥心及缺乏誠信,並為自己擔任首相22年仍無法改變馬來人的思維和弱點而感嘆。
馬來人劣根性之說,自然引起社會議論,馬來社會有抗辯,亦有為老馬辯護;非馬來人社會冷眼旁觀之餘,莫不嘀咕:如果馬來人真的如此不堪,也是馬哈迪22年政權所種下的惡果。
任何人要是能坐享其成,還須要努力奮鬥嗎?如果成績平平也能上大學,年輕人還須要拚命用功嗎?
馬哈迪一方面責備馬來人不努力工作和讀書,一轉身,馬上又抨擊“績效制”會導致某個族群無法和人競爭和被邊緣化,必須讓這個族群享有“特別待遇”,才能減緩種族的緊繃關係。
這種自相矛盾的言論,說穿了,還是逃不脫種族主義的影子,即使馬哈迪當過22年的馬來西亞首相,他的思維顯示,他始終是70年代只關注《馬來人的困境》的那位馬來政治人物。
退位後,雖然受到主流媒體的冷待,但馬哈迪仍通過電子媒體繼續發揮他的影響力,他表面批評馬來人不爭氣,實際含有種族主義的言論,對種族和諧與團結,才是最大的破壞。
今日的馬來人也有優異和具備競爭力者,不容我們以偏概全,即使有懶散和不思長進者,追根究底,也是因為一個已拖延數十年而無法拋棄的柺杖政策,奪走了他們的競爭力。
不管是恨鐵不成鋼,還是恨爛泥扶不上壁,馬哈迪維護本身族群利益的心態,是無可質疑的,但這種思維和心態,已經和目前致力營造一個馬來西亞精神的時代格格不入,應該遭到唾棄。
“馬哈迪思維”若繼續發酵,不但阻撓國家前進,國人對馬哈迪的最後一點尊重,恐怕也會隨著他的喋喋不休和混濁的噪音而消失。
(星洲日報/游走邊緣‧作者:陳寶卿‧《星洲日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