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壽漢‧董總專業而科學的維護華教

《星洲日报》2014-10-02 10:08

針對隆雪華堂會長陳友信兩則文〈初探統考新定位〉與〈初探華教再出發〉(分別刊於2014年9月27日及9月28日《星洲日報》廣場版),我的回應:(一)治學不是玩家家酒,在馬來西亞華教領域亟需樹立起嚴謹治學,講求學術高度的學術氛圍,反省和規劃未來甚至於制定大政方針,絕不能缺乏合理性與科學性。

(二)儘管時代在進步,一切在改變。但是創意創新,與時俱進不等於背叛初衷改變原則。華教的守護者依然需要敢於直接面對慘淡人生的勇士,堅決拒絕狸貓換太子、偷梁換柱,謀求私利,欲蓋彌彰的小人。真理肯定是越辯越明,不需要為著遮蓋謊言,靠著公關或操作媒體,推華教及學生們來祭旗。

(三)“民族的即是國際的”。在推廣全球化的同時,不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的東西是不具有生命力的。反觀統考全球化之說就猶如癡人說夢,是沒有理論基礎不具備科學性的。

首先,統考文憑和劍橋考試沒有可比性。即使推廣華語國際化非但師出無名,也輪不到馬來西亞,更何況中國已經在做且水準遠超我們。

其二,作為國際考試,缺乏相應權威的標準教材。

如果統考全球化,最大受益群體將是中國大陸和港台的中學生,試想屆時我們的高中生將面臨他們的海外錄取競爭,以他們基礎教育的堅實程度,其考試成績會大大超出我們的學生。那時原本面臨國內升學固打瓶頸的孩子們又會喪失統考優勢面臨新一輪的海外競爭,這豈不是在自掘墳墓?所以敬請陳會長不要好高騖遠,盲目追求。

(四)在多元化,全球化方面董總早已經走在前面,正因為在馬來西亞秉持多元教育才會有華小、獨中的今天,否則早已同化成只留一科中文的國小和國中了;正因為國際化才有統考文憑走出國門被國際上眾多高校認可的今天;正因為我們的多元教學,才有眾多獨中的三語人才走出國門,就業於中國和西方國家大企業的今天。

董總也保持了全世界除中國台灣以外唯一最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這一點被世界及中國所認可,可謂功不可沒。說獨中三分之二的人不要考統考,這個數字一是不準確二是太籠統,不考的人存在,但是極少數,無外乎分為兩種人,成績優異家境貧寒,可以進入國內優秀大學的尖子生和成績差通不過考試或沒有經濟能力出國或放棄升學或降低標準就讀國內小型學院的學生。僅憑這一點並不能證明統考已到了落後時代,需要徹底洗牌,扭轉航向再出發的程度,更無需所謂一個中文只有小學生程度者的新定位。反而董總更要恪守最初的理想更堅定,更深入的繼續下去,走向成功。工作重點倒應該是提昇全馬華校總體的學術及師資水平。華校能有今天這樣的成績,非但不感歎董總的堅韌反諷其沒落,實屬外行。

(五)辯論無論正反方,任何論點一定要抱著還原歷史的態度,站在真理的角度,把握科學性,學術性,真實性,合理性和邏輯性,不可以信口開河,以小智慧應對大時代。統考本身需不需要改革和關中可不可以參加統考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是兩碼子事。不可以摻和在一起來評說,那樣勢必混淆視聽。因為不准關中參加統考,因為它雖然明文規定是私中,批文沒有闡明可以考統考,只因為是魏某,方某,王某等主催的項目,因為首相副首相口頭承諾了可以,就一定要給它考。而董總就事論事,依法辦校,為獨中大義和存亡,要求正副首相關照的這幾個紅人去首相那裡把他的承諾變成一張公文作為依據不果,董總就分裂華社了,就老朽了,就不符合時代了,就創造無力了,就無能了,就打壓關中及學生了等等。大帽子,大棒子滿天飛。甚至大有趕盡殺絕,奪權之勢。很顯然二者無論如何在邏輯上都是不成立對等可逆的關係。這種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式的強詞奪理,實屬無知無理。

教育是要靠學術水平取勝,更要有堅定的社會良知。華教有歷史以來,在馬來西亞這個特殊的環境中必不可少的要考量政治因素,同樣更要保全董總這個堡壘,尊重法規,專業而科學的維護華教。這一點恰恰證明了董總在進步,正一步步走向法制化科學化的管理和治學嚴謹,一改過去一味鬥爭的生硬態度和僵化作風。

(回應陳友信會長的論見,二之一)(星洲日報/華堂論見‧作者:鄒壽漢‧董總署理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