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马华文坛老前辈、左翼优秀作家金枝芒遗著《烽火牙拉顶》

1.主办单位 :21世纪出版社、凤凰友好联谊会文教组、雪隆老友联谊会文教组、21世纪联谊会雪隆联委会文教组。

2.日期 :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3.时间 :下午2:00 pm – 5:00 pm

4.地点 : 雪隆老友联谊会会所
No.33-1,Jalan Jalak,Taman Sri Bahtera,Cheras 56100,Kuala Lumpur.

主要节目流程 :

A.推介仪式 —— 推介会主席吴昌荣先生致词;金枝芒儿子向与会者致谢;剪彩、视频。

B.新书介绍 —— 主持: 方山先生;主讲:博大高级讲师庄华兴先生 (讲题:《垦荒与雨林叙事:谈金枝芒小说的(左翼)乡土意识》)。

C.茶点

金枝芒生平介绍

短片:金枝芒遗作推介会

华文坛老前辈、左翼优秀作家金枝芒于1988年1月2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离开我们于今已23个年头。 在二次大战前后,老前辈在文坛上常以金枝芒、乳婴、周容等笔名见称;1948年紧急状态后参加抗英武装斗争,在组织内部早期名老陆,之后一直沿用周力一名。后期同志们都尊称他周伯伯,或周伯。 金枝芒原名陈树英,1912年生于中国江苏,1930年代中期与太太周文琴从中国到马来亚吡叻州督亚冷的同汉学校教书。在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来亚各界人士开展抗日援华运动,金枝芒参加了当时文化界的公开合法活动,在新、马华文报纸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传播坚持抗日,追求进步的道理。 1942年到1945年日本占领马来亚时期,金枝芒积极参加抗日工作。他首先到一家锡矿公司的铁船机器修理部门做工,在那里参加马共领导下的地下组织“抗日同盟会”,在工人群众中进行各种抗日活动。1943年因出现叛徒,离开锡矿场,转到农村,一面开芭,一面在农民群众中开展抗日活动,并在这期间加入马来亚共产党。

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到1946年,金枝芒先后担任马共公开出版的报纸《北马日报》和《怡保日报》的编辑。1946年初《怡保日报》被英殖民当局封闭后,金枝芒奉调到吉隆坡,先任抗日军退伍同志会机关报《战友报》编辑,接着兼任马共机关报《民声报》副刊主编。

金枝芒到达吉隆坡不到一年,正值华人社会文学界爆发了一项论争,争论的焦点是确立马华文艺的独特性,即本地作品有需反映“此时此地”社会现实与人民争取美好生话与愿望,服务于本地的社会改革,而这是马华文艺的主导方向。金枝芒以犀利的文笔和正面的论述成为这场论战的主将。这场论争也为反对英殖民主义、争取我国独立的广泛群众运动作了舆论宣传和思想动员。

1948年“6•20”前夕,金枝芒转入地下,移居彭亨。从1948年6月到1961年,他参加抗英武装斗争。他历经惊险,克服困难,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已是经得起严峻考验的、风骨傲然的知识分子。他除了参加部队刊物《战斗报》、《团结报》、《火线上》的编辑、出版工作外,常写歌词,由战友谱曲,如《出发》、《东海岸的农场歌》以及《我有一把巴冷刀》等,流传至今。1953年到达马泰边区,积极参与第十二支队宣传教育工作。在纪念抗英民族解放战争10周年的1958年,他主持、编辑和出版了一系列战斗故事丛书 – – 《十年》,共14集,近百万字。此外,还写了抗英战争长篇小说《饥饿》。

1961年,金枝芒途经越南去到中国。1969年参加《马来亚革命之声》电台工作。1981年电台结束后,他担任马共中央海外代表团的秘书。晚年的金枝芒,更奋笔改写其抗英战争的中篇小说《烽火中的牙拉顶》(收在《十年》第三集),已写成30多万字,接近尾声,惜天妒英才,壮志未酬。庆幸的是,他还留下了未完稿的某些不可或缺的文件资料。 文史学者向来推崇金枝芒是马华文学意识的奠基者,后来人要学习他的精神,沿着他开拓的道路继续奋斗!

(2011-05-08 推介礼用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