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第二阶段同化运动 兼并

《新加坡文献馆》11/11/12

•作者/来源:太史董狐/南洋大学校友会出版 2012•

獻 給 :陳六使 謝太寶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英国的纳粹主义政党国民阵线(National Front)一九七十年代的领袖John Tyndall (1934 – 2005)曾经说过,他最崇拜三个人:希特勒、皮诺切特、李光耀。这三个人是他心目中的伟人。

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变迁,有心人和无心人各有种种说法。要了解个中真相,必须了解主宰华文教育的人的心理状态,也只有了解其心理状态,才能看出沿途的蛛丝马迹。

新加坡的同化运动 1959-1989

第四章 第二阶段同化运动:兼并(1963-1979)

一 从排斥到兼并
二 初级学院的兼并作用
三 兼并南洋大学

一 从排斥到兼并

第一阶段的排斥,使到华文学校难以生存,渐渐转为英文学校已是无法避免的事。

在整个同化过程中,教育部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教育部是主宰华文学校生死的机构,是刽子手。李光耀的意旨,就由教育部去执行。

教育部也是个洗脑的机构。李光耀的种种主张,也都由教育部去宣传落实。李光耀提倡的政治运动,也都由教育部贯彻始终。

李光耀的中学改制,是兼并华文学校的关键。

首先,要华文中学改制,改用英文中学制度。

1961年,要全体华文学校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都同时参加新设的中四会考。高三学生参加最后一届高中会考,高一学生参加第一届中学四年级会考,高二学生夹在中间,不上不下,成了牺牲品。

这三个年级的学生,一夜之间都毕业了,但程度相同,都是新设的中学四年制毕业生。高三的毕业生属于旧制,中四的毕业生属于新制。新制受承认,旧制不受承认。并硬性规定,旧制的高三和新制的中四,资格相等。

尤其荒谬的是,南洋大学的毕业生资格完全不受承认,只相等于旧制的高三资格,而旧制的高三资格只相当于英文学校初中四年级的资格,所以南洋大学的学位只等于英文初中四年级的资格。他对南洋大学,一概抹杀。

李光耀对华文教育的打压,无所不用其极,非常残暴,一定要把华文教育整个消灭。这跟希特勒对待犹太人的态度,没有本质的不同,区别仅在于所要消灭的是肉体还是精神。

然后,他把高中改为两年制。这样,中学仍然是六年,课程内容则与七年制中学相当。这样的制度,增加中学生的压力,逼得他们无暇关心社会,也就不会游行示威了。

华文中学改制,是华文教育由被排斥走向被兼并的开始。华文中小学在七十年代中以后,都渐渐转为英文学校了。

华文中小学是南洋大学的根。华文中小学都变成了英文学校,大学生源枯竭,便顺理成章的关闭了。这是精心构思的剧情,同化的桥段。

二 初级学院的兼并作用

初级学院是美国的教育制度,开设两年制的课程,重在专科技术教育,让读完高中的学生就读,相当于大学的头两年。读完初级学院的学生,还可以进入大学就读三年级。初级学院是介于高中与大学之间的学院。

新加坡的初级学院不一样,实际就是高中。把高中独立出来名为学院,这是一种畸形的教育制度,破坏了中学教育的完整,完全没有必要如此。

然而,仔细分析设立初级学院的人的心理,不由得叫人惊叹,其设想十分周全,几乎是天衣无缝,让人看不出破绽来。

李光耀是在1968年设立初级学院的。他心里想些什么,动机为何,到目前都没有人清楚说出。一般说法,以为这是精英教育。这应该是他最愿意听到的说法。这样说就可以遮盖他真正的动机了。

如果全国就只有一家初级学院,那可以说是精英教育,但是,这初级学院越来越多,代替了全部的高中,那就不是什么精英教育了。目前初级学院一共有二十二家,几乎集中了全部的高中学生。

在1980年以前,就有了八家初级学院:

1969年,国家初级学院
1974年,华中初级学院
1975年,公教初级学院
1977年,英华初级学院
1977年,淡马锡初级学院
1978年,南洋初级学院
1978年,圣安德烈初级学院

这八家之中,华中、公教、南洋三家出自华文学校,逐步集中华文学校的高中学生,把华文高中全变成英文高中。

当这些初级学院一家一家设立起来的时候,对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学生当然希望自己能进入初级学院,升上大学,家长更是希望如此。初级学院是英文的,大学当然也是英文大学。在华中初级学院设立后的第二年,1975年,南洋大学已改为英文大学了。

1959年,李光耀开始上台执政。当时帮助他上台的主要是受华文教育的人。李光耀十分清楚,受华文教育的人的力量对他非常重要。因此,就在这一年,他把他的大儿子李显龙送入南洋小学就读。

表面看来,他这是支持华文教育,其实不然。他这样做,既可以赢得选票,还可以取笑陈六使把孩子送入英文学校。

在他上台之前,就已处心积虑,要消灭华文教育了,所以才会说南洋大学是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在他上台之后,便挥刀弄斧,大肆砍伐。

1961年,他改革中学教育制度。这是兼并华文学校的开始。

中学改制,是整个兼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设立初级学院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李光耀为什么要设立初级学院呢?其目的有近的,也有远的。

近的目的就是为了他的大儿子。初级学院是为李显龙而设的。远的目的就令人叹为观止了,不止一个,一共有四个。

李光耀和他的妻子都是剑桥大学毕业的。他送大儿子进入华文学校只是为了政治目的,绝不是因为爱华文,支持华文教育。

他的孩子都进入华文学校,他自己也学了几十年华文,可是,他和孩子交谈,却是说的英语,不是华语。单就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有多少诚意了。

在他把儿子送入华文学校之前,必定已经为孩子日后上剑桥大学打算了。可是由华文学校毕业的学生要进入剑桥大学十分困难。这件事,他必定一开始便已经盘算好如何安排了,然后按计划行事。虽然他从未透露过,但从他随后而来的教育改革,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迹。

1961年,在李光耀改革中学学制的时候,他的大儿子李显龙正在南洋小学读三年级。

新加坡的中学,原本有英文、中文、马来文、淡米尔文之分。华人子弟一般上英文和华文中学。

英文中学为七年制,华文中学为六年制。李光耀把这两种学制统一为六年,初中四年,高中两年。这看起来是兼有两者的特点,不分轩轾,而实际暗藏杀机。他这个时候应该已想好如何消灭华文学校了。

1968年,李显龙从公教中学初中毕业。李光耀就在这一年设立国家初级学院。这是一家独立的高中。

中学制度虽原本有六年七年之分,却都是完整的制度。把高中独立出来,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合理。让学生在同一个校园里读完整的中学,对他们的成长十分重要。为什么李光耀要设立这样一家不伦不类的独立高中呢?

当时,社会上的一般说法是,李光耀鼓吹精英教育。如果只有一家初级学院,或可以说是精英教育。可是情况并非如此。初级学院越建越多,完全代替了高中。实际就是高中,不是什么精英教育。不过,精英教育这样的说法,大概是李光耀很愿意听到的,因为可以遮盖他心中的秘密。这不伦不类的初级学院实是特地为他的大儿子李显龙而设的。

为什么非得设立初级学院不可呢?

李显龙就读于中文中学,毕业后可以顺理成章的上南洋大学。李显龙就读中学的时候,曾经和南洋大学数学系郑奋兴教授接触过。李显龙对数学十分有兴趣。当时,南洋大学校内曾经盛传李显龙以后可能来南大读数学系,但这毕竟只是谣传。他不可能就读南大,因为李光耀憎恨南大,去除之都来不及了,怎可能让大儿子就读。

然而,要是李显龙从中文中学毕业,他要到剑桥大学就读就有些困难了。那么,让李显龙转入英文中学读高中,不就可以顺利到剑桥大学去吗?不然。如果他转到英文中学去,必定会影响选票,那就前功尽弃了。最好的办法是,特地为他设立一家独立的高中,让他适应英文的高中,然后到剑桥大学去。他的另外两个孩子,当然也可以走这条路。

李光耀的设想,非常周到全,几乎天衣无缝,让人看不出破绽来。

设立初级学院,还有几个远的目的,也几乎让人看不出破绽来。

第一个是:消灭中文学校的高中。

李光耀在统一了英文中文的中学制度后,便进一步消灭中文中学。他所用方法非常简单,而且不露痕迹。

由于中学制度已经统一,设立初级学院这个制度,就可以用来统一中英文两种中学的高中。这样,中文中学就只能办初中了。因为初级学院是英文高中,不是中文高中。这一步,十分狠毒。

第二个是:消灭中文学校的初中。

还不止此。高中变为英文学校后,反过来,初中就难以招生了。为了容易适应以后的英文高中,初中当然也以进入英文学校为宜。这样一来,中文学校的初中,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被同化了。

第三个是:消灭中文学校的小学。

初中变为英文学校以后,华文小学就不能生存了。为了适应英文初中,中文小学也就只好改为英文学校了。这样一来,中文学校的小学,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被同化了。

第四个是:消灭南洋大学。

在中文学校高中初中都变成英文学校以后,南洋大学就生源枯竭了。到了这个时候,就非得关闭不可了。

李光耀设立初级学院,实在是一箭五雕,超级工于心计。

他关闭中小学的时候,不敢说是自己要关闭的,只说是“家长的选择”。

他关闭南大之初,也不敢说是自己要关闭的,只说是南大收不到学生。直到十年后才说,要是时光能倒流,会早一些关闭南大。二十年后才说,南大是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也就是说,他一开始就打算关闭南大的。

三 兼并南洋大学

华文中学改制后,接下来便是针对南洋大学的改制。

李光耀兼并中文中学,用的方法是“改制”。他兼并南洋大学,用的方法也同样是“改制”。

1965年,王赓武(1930-)受命为兼并南大而撰写的报告书公布了。

这份报告书对南洋大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其结果是,把南大由中文大学改为英文大学。从后来的结局看来,报告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兼并铺路的。

王赓武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内心世界,跟《王赓武报告书》有极密切的关系。

王赓武虽然一直在大学里讨生活,但他的内心深处,政治远远超过学术。他的本质,乃是个政客。政坛政治和大学政治,他都有极其强烈的欲望,所以始终不能专心于学术。

由于他出道早,1957年便获得伦敦大学的博士学位。在那个年代,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几乎如凤毛麟角,而他又在英国殖民地的马来亚大学任教,自然能平步青云,很快就担任教授。他要是现在才从大学出来,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的博士论文是《五代时期中国北方的权力结构》,可是他后来却花时间在南洋华人历史。那个时候,在这个领域里的学者,主要是洋人,而他懂英文,可以和洋人交流,自然容易奠定在这方面的地位。由于他一直想做官,根本没有时间于基础扎实、独辟蹊径的学术著述,只是浪得虚名,就像一位行内教授所说的:“卑之无甚高论”。

1968年,他还在马来亚大学任教的时候,便参与组织民政党。他的政治欲望虽然极强,却没有勇气参加竞选。就在这一年,他到澳洲国立大学,1986年到香港大学,1996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辗转这些年,他都在大学里当官,极少时间用在学术研究。这正是他内心政治欲望的流露。

王赓武现在是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董事会主席。他一直都和官僚政客在一道,缺少读书人的风骨。可是,他的马来亚大学历史教授的头衔,已经足以让他很吃得开了。正因此,官僚政客请他来撰写损害南洋大学的《王赓武报告书》。

《王赓武报告书》对南大的破坏从这几点可以看出来:

一 南大本是为传承民族语言文化而设立的,接受报告书后,渐渐改为英文大学,失去了原本的使命。

二 南大本是为培养华文中学教师而设的,教育系十分重要。可是,王赓武却建议关闭教育系。

三 南大现代语言文学系,可以给华文中学培养英文老师。由于现语系的学生对华校学生学习英文的困难十分了解,由他们来教华校学生英文,最为合适。可是,王赓武却以程度不如新加坡大学的英文系而建议关闭了。这是十分可笑的。新加坡大学的中文系,程度比得上南大的中文系吗?况且,现语系的毕业生可以大大提高华文学校的英文程度,让华校的英文教学成功。在当时的南大毕业生中,现语系的毕业生十分容易找到工作。他们为市场所需。

四 南大的化工系毕业生也很容易找到工作,也是市场所需,可是,王赓武也建议关闭了。

从这斑斑血迹,可以看出《王赓武报告书》的用意,何其狠毒!

尤其可笑的是,报告书建议把南大的制度由四年改为三年,说是这样就可以提高水准了。

二十年后,王赓武在1986年出任香港大学校长。当时,香港回归已定。港大老师要求港英政府,把港大学制从三年改为四年。王赓武这时急转方向,赞成港大改制。他说(见《王赓武访谈与言论集》,28-29页。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00年版。):

教育是一项长期投资,港大三改四虽然增加了政府的投资,但却保证了学生的素质,因而增加拨款是值得的。

这番话真是掷地有声,但是,他完全忘了当初要南大“四改三”也是为了“保证学生的素质”。前后矛盾,哪一个说法才是真心的呢?还是两个都不真呢?

朝三暮四,朝四暮三,都出自同一张嘴,而面不改容。杀人不见血,这是刀笔吏的本色。从这一点也正可以看出当初撰写报告书时的心态了。

1986年8月14日,王赓武刚上任时,接受香港大学学生访问,他说(见《王赓武访谈与言论集》,46页。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 2000年版。):

南大被并实在可惜,但这个责任我不敢当,报告书原意是为了南大,希望它办好,但办得好不好与我无关系,我也没权,李光耀也不会听我的。

他把自己为虎作伥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

王赓武完全忘了,他当初是受命撰写报告书的。若无人授意,他为何而写?为谁而写?

当时,王赓武在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不在新加坡。是谁授意他写的呢?王赓武始终没有透露。

1992年,李光耀到香港大学演讲。王赓武是港大校长。彭定康任主席。李光耀开场白的一句话说:“我的朋友王赓武邀请我来港大演讲……”透露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王赓武是受谁嘱托撰写报告书的呢?目的为何?答案都不言而喻。

他今天担任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董事会主席,也是理所当然的。

王赓武也完全忘了,南大因为他的报告书,转为英文大学,从而为后来的合并铺路。从王赓武写报告书到后来的兼并,是早就安排好的剧情。王赓武只是个助纣为虐的配角。

从一个人肯不肯承担责任,正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士人阶层的败类生来就是做他人走卒的吗?

1980年3月15曰发表的《丹顿报告书》也是按照剧情来撰写的。主张新加坡只能有一间大学,十分荒谬。英国的城市,大约二十万人口就有一间大学,新加坡当时有两百多万人口,何以只能有一间大学?何况南洋大学的腹地远远大于新加坡。南洋大学是属于全体南洋华人的大学。

南大关闭后第二年便设立了南洋理工学院,采用麻省理工学院的制度。虽然名为学院,而实际是大学。新加坡只能有一间大学的说法,显然是受命的谎言。这真是掩耳盗铃。

在华文中学改制后,接下来的步骤是,让华校毕业生进入新加坡大学就读,减少进入南大的人数。然后,不让马来西亚学生进入南大。

于是,1980年,以南大学生人数少,程度底为理由,和新加坡大学合并,彻底消灭中文教育。

1965年11月6日,新加坡政府在与南大理事会签署的联合声明中,保证“南大将永远成为独立新加坡国家之华文大学”。政府也保证南大不会与新大合并。这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1966年,新学制开始后,李光耀到南大演讲,他也说:“南大不会关闭。”他在说这个话的时候,心中早已盘算着如何关闭南大了。

三十年后,1999年9月18日,他却说,如果时光倒流,他将更早关闭南洋大学。他的话,也正可以反映出新加坡部分峇峇人的心态。

在王赓武的报告书发表后三年,当时担任新加坡政府教育部副提学司的李廷辉爆出了一个内幕消息:新加坡政府打算关闭全部华校。

李廷辉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他1931年出生于怡宝,自小受英文教育,1953怡保英华中学毕业後,进入马来亚大学,一九五六年毕业。他在马大读完硕士学位后,原本想到伦敦大学读博士,但伦敦大学不承认马大毕业生的英文水准,要他考英文,他拒绝了。

他跟林文庆一样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也热爱自己的民族语文。少年时曾经拜师学诗词,又在佛庙里跟随一位和尚学中文与佛学,专长中国历史与哲学,也长于诗词。无论才华、学术根底、读书人的风骨与良知,都远在王赓武之上。

他因为看到新加坡政府的机密文件,计划关闭所有的华文学校,受良知驱使而公诸报端,惹祸上身,幸得高官担保才免于牢狱之灾。后来一直在大学任教到退休。

李光耀为什么一定要关闭南洋大学呢?

李光耀童年时候不学中文,他继承了峇峇人中的一部分人对中国人的怨恨,因为峇峇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原本在中国人之上,可是后来却给中国人超越了,因而有一些人怀恨在心。这是远因。

陈六使创办南大,又刺激他心中的情意结,更加怀恨。南大学生又威胁他的政权,非得消灭不可。这是近因。

在1942至1945年间,新加坡被日本占领。李光耀在这段期间学习日文,并为日本皇军收集情报。他的工作是收听盟军的广播,并记录下来,交给日军的报道部(宣传部)。他做的是很具体的收集情报工作(见《李光耀回忆录》76页)。

这样的人,在中国人看来就是汉奸。因为新加坡受英国人统治,所以战后他并不被逮捕。要是在中国,他必定被控以汉奸罪,并且坐牢。

李光耀不接受中文和中国文化,所以他的价值观念和中国人大不相同。这是他心中容不下中国人的根源。

他为日本皇军收集情报的时候,有数以千计的新加坡人正在被日军屠杀。新加坡华人的反日情绪很强烈,到六十年代还是如此。1967年2月15日,新加坡华人建立了一个“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

他在回忆录中,有一段话说自己在1942年,日本占领时,学习华文的事(见《李光耀回忆录》73页):

我是在前往勿拉士峇沙路途中偶然看到这血淋林的一幕,于是我决定学习华文……学习华文总比学习日文好,华文至少是我自己的语文,而不是令人憎恨的征服者的语文。我买了一本蒋克秋编的《国语易解》。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30页的小册子,教人学700个基本汉字,包括怎样书写,怎样构成短语。 我囫囵吞枣地用两三个星期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然后再到书店去买第二册。后来,我买了布连拾街华文学校出版的一套四册的读本,程度比前两本高。我天天学习,而且在往后几个月里,练习写1200到1500个字,并设法把它们的意思牢牢记住。但是,我却一直没学它们的读音。

这段话显然是谎言。他说“华文至少是我自己的语文”,这是违心的话,是在给自己粉饰。他一来要遮盖自己憎恨华文的心理,二来要淡化他为日本人收集情报的罪恶。

不要说是1942年,就是今天,李光耀学了五十多年中文后,所认识的“汉字”也顶多在1500个上下。要是他当时就学会1500个单字,他后来的华文绝不会那么差。

然而,他当时确实是在学“汉字”,但不是“华文”,而是“日文汉字”,所以他不需要学华语的读音。

他在1942年5月开始学日文,三个月后“我考试及格,获颁文凭”( 见《李光耀回忆录》74页)。

他什么时候学“华文”呢?十三年后。

他在2009年的讲华语运动三十周年纪念会上说(译文为本文作者所加):

And with IT digital dictionaries that can translate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and vice versa and also pronounce the words, learning Chinese has become much easier and more convenient, something I did not have when I started learning Chinese in 1955 at age 32.

因为有数码字典帮助,中英可以轻易互译,今日学华文已容易方便得多。1955年,我三十二岁开始学华文时,就没有这些工具了。

这虽然是在说学习工具的改进,却透露出他心底的一个秘密:他是在1955年开始学华文的。人在酒后会吐真言,在得意忘形的时候,也会吐真言。

1955年,就是陈六使先生创办南洋大学的时候。这件事,在李光耀心中必定也留下情结。他是被陈六使和南洋大学所逼而学华文的。

他为日本皇军所做的事,为中国人所不齿,而陈六使倡导设立的南洋大学,却是传承和发扬中国语言文化的大学。这当然更会刺痛他的神经。

再加上他的政敌多是受华文教育的人,而南大是华文教育的堡垒,威胁到他手中的政权,所以非得关闭不可。

后来,2011年11月间,他在《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联合早报2011年版,70页)中说:

南洋大学是东南亚的第一所华文大学,它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因为它与历史洪流背道而驰。

他一开始就打算关闭南大了。真正的原因就在这里。

…下周,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