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先贤永垂不朽

《赤道论坛》2012/10/31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麦翔•

「华教先贤日」选择在每年重阳节前后举行,取其缅怀先人和承前启后的意思。董总去年首办先贤日,今年第2届,在怡保育才华小李莱生礼堂举行,日后將巡迴各地举办。眼下华教上空阴影笼罩,今年先贤日意义特別重大。

华教百年华诞隨著最早出现的吉隆坡尊孔独中2006年拉开帷幕后,几乎每年都有一两所华校轮番出版特刊、举行隆重典礼,斗志昂扬地跨入第2个百年。5、6年来,先后登场的百岁华校不下10所,兴学办校的先贤可达200名。这充分说明,100年前的今天,马来亚出现了轮番式的创建华校的群眾运动,华人做出开天闢地的经济贡献之外,復以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地发扬中华文化润泽斯土。这种景象,世界各国教育史罕见。究竟什么力量推动先贤们去创校?什么力量使华校超过百年而不衰?

回首19世纪中叶,我们腰繫「牛头裤」的先辈,持一纸「猪仔」卖身契,投奔怒海,南度求生。他们篳路蓝缕,开赴山峦瘴气施虐的热带山林,开天闢地,用性命与血汗把金山沟、绿胶林建设起来,繁荣了「蛮荒」,使封建落后的马来亚跨进现代工商社会。

华教渊源流长,1819年华教以旧书塾的简陋形式在本土滋生发展。百年之后,20世纪初,辛亥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现代华校。先辈不忘教育,通过「书报社」、「同盟会」的革命组织兴学办校。他们出钱出力,眾志成城,创立了白话文、民主课程的现代华校,工商华团和独立自主的董事会,特徵鲜明的马来(西)亚华校与中华文化,从此在马来亚扎根成长,马来西亚步入了多元民族文化並立的新社会。

奔驰在民主道路上的华教,1920年代迎来了第一波华教运动。庄希泉、余佩皋领导人们反对英殖民政府颁布的《1920年学校註册条例》,呈达数以万计民眾联署的备忘录,喊出「人民要开口」的心声,民主主义思想第一次开花结果,奠定了华教独立自主的传统,发挥维护与建设的功能。

1930年代新兴社会运动崛起,领导了全民参与抗日群眾运动与抗日战爭。战爭教育了人民,人民贏得了战爭。浴血奋战的先贤萌发了「抗日卫马」的本土独立意识。战后的教育领域,董教总与林连玉联手同步领导了多元化的华教「马来亚化」,抗击以「国民教育」为名的「马来化」(单元化)压迫,落叶生根,侨民学校遂转化为公民学校,华教传统踏上「共存共荣,团结建国」的本土化新阶梯。

不幸的是,独立政权继承了英国人的「马来主权论」以及从美国输进的「大熔炉论」,开始了我们今日熟知的单元同化政策。早在五六十年代单元主义者发飆,拋出一个又一个报告书,用「一压一抬」手法,大事扩张单元化的「国民」中小学的同时,强制改制和压抑华教。继林连玉之后接班的沈慕羽、林晃升,以过人的毅力与魄力领导了全国復兴运动,团结士农工商,依靠全国15华团,与执政当局折衝樽俎,復兴了奄奄一息的独中,恢復了华文中学体制和统考;並以过人决心建设了庞大的华教中心,开创了华教的新局面。

回顾百年沧桑路,华教先贤创办了华校,自强不息,不断求进,从小学到中学、高师一直到大专院校,培养出多少人才贡献独立建国。在多元社会中,我们树立了华教的优良传统,归结起来有:

(1)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董事会为防火墙。(2)坚持母语与中华文化,华教的特质得以永保青春。(3)民主主义精神是华教永恆生命力的泉源。没有民主主义,董事会形同虚设,母语、中华文化就无法保住。长期以来,董教总与单元主义进行长期较量,其焦点是民主与独裁之爭;近日关丹独中是非黑白大爭议闹得沸沸扬扬,其焦点也在于办学者是否坚持民主平等立场,拒绝假独中。

藉此华教先贤日,温故知新,让我们发扬先贤的奋斗精神,团结一心,打退单元主义挑战。华教先贤的功业永留青史!

谁为关丹独中定调?

《赤道论坛》2012/130/31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林风•

关丹独中「边建边等待」,换来的与传统办学的独中大相逕庭,到底是「美丽的错误」,为办校而硬啃下来,还是批文早与马华內阁部长暗通款曲,只有各方董事会同仁心知肚明。

14华团是马华的「生力军」,协助马华「对抗」指关中为变相独中的董总,也助长马华推动所谓「创意」的独中申办模式,为日后建立另类「国中」的先例。

全国14华团为支持赶著建立起来的关中,而声明关中模式不应成为先例,但却表示各地应根据所需去申办独中;换句话说,各地將竞相效尤「关中模式」,因为这样比较容易成功申办。第61间的传统独中看来不易增建,符合维持独中数字的说法,等於宣布传统独中的「死刑」。

马华领袖廖中莱、魏家祥或在內阁会议中知道整个「批文」含意;因此,在真相不便公开之前,连关中董事会也同样闪烁其词,最后在华社舆论压力下,丑媳妇不得不露面,揭露出的事实与所谓「变相独中」名符其实。

尽管关中董联会与马华等人为关中背书,举例以「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与首相纳吉指关中是创意及双贏大异其趣,其前提是「必须考大马教育文凭试,统考隨意」。廖中莱及首相保证关中「可以」参加统考,却没有任何明文法律保障,以往不少例子显示「人走了,没有法律依据」。人不在其位,即便是慕尤丁说的先贤「协议」与共识的指证,马华也否认有此协议。

如今,关中模式是由华社筹建维持的另类「国中」,造成华裔须负担多一项「所得税」项目。华社自甘承担华教的重任,却受到不能自由办学,如增建华小的束缚。

关中开了先例,马华为它筹募100万建校基金,以配合「创意」模式的推行,等待日后发扬光大。所以,有识之士应为「关中模式」定调,不要变成先贤所达致的共识与默契,成为后人竞相批判与谴责的「罪名」,毁了一生的英名。

强化国家教育大蓝图中母语教育

《赤道论坛》2012/10/30 光华日报/言论版

•~作者:吴荣顺•

教总针对所推出的国家教育大蓝图提出他们的见解。这些见解确实是无可厚非的。特别是对于关注母语教育发展的我们。

大蓝图确实具有她的优点。从教育专业的角度来看,她确实可以做到贯彻和强化教育素质,并达到教育普及化的理念。

但是华社更加关注的是华教长久面对的问题。在大蓝图中并没有真正的提出妥善的解决方案。而只是华社所期待所乐见的。为了强化母语教育,改善大蓝图,教总确实有必要,也应该和其他的华团组织共同提出建设性的可行的意见。

以其消极性的担忧国民型小学的变质,不如提出一些方案,让教育部参考,改善。因为大蓝图的推出是为了集思广益,而不是一个定案。

过于注重国语和英语,对于华小的发展不一定会带来不健康的发展。真正能够造成华社的担忧的是如何在大蓝图中提出一整套的健全的母语教育发展策略,相信会让华社和华团组织对于大蓝图的信心。

我们期待华教的领袖在教总的旗帜下,能够集合各华团领袖,针对教育大蓝图收集积极和全部的意见。

将它完善的集合为备忘录,再呈交给教育部相信对于母语教育的未来发展可以给予建设性的贡献。同时对于大蓝图的全面性和国民性可以提出完善化的贡献。

以其与大蓝图,与国家教育体系渐行渐远,不如在时间还允许的情况之下,尽快提出看法。相信还是能够积极强化国家教育大蓝图中的母语教育的。

华小用国小课本不可行

《赤道论坛》2012/10/30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张网•

新发布的《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其中1项建议,明年4年级华小开始使用国小国语课本及增加国语上课时间,这项措施引起华社的哗然。

这个问题应分为2部分探讨:

1.华小使用国小课本是否提升国语水准的最可行方法?

2.国语节数从270分钟增加到570分钟,其他科目尤其是华文科的上课时间是否受影响?

非教育界人士认为,增加节数就能提升学生的国语水准,在实践上有其利与弊。国语节数太多,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及精神都集中在国语科,其他科目的注意力分散,成绩自然会相应退步。

英文水准滑落是殷鉴

自从我国中学在70年代逐步实施国语作为各科教学媒介语之后,我国英语就从此后退,如今大学生英语说写都不流利,是前车可鉴。如果华文科上课时间减少,水准滑落是必然现象。

一些学生的成绩低落,不是增加上课时间就能解决。许多华小在放学后在校内进行国语补习,学生也在外补习国语,学习的时间增加许多,但仍然有人不能考试过关,那么再增加上课时间对他们又有什么帮助?使用更深的国小课本,将使这些学生的学习更加困难,效果亦微。

若果国语上课时间在4年级增加至570分钟,这比当今华文的300分钟还多,华文作为华小媒介语的重要性必然逊减,华小如何能保持其本质,是一个很大的疑问。而更多国语教师进入华小执教,也将改变华小的人文环境,到时师生的交谈语言,是否会更常使用国语呢?

改进教学法更实际

我国小学生的国语水准要如何才算满意?语文主要的功用是作为传播知识的一种媒介,语文的教学应注重其实用性及环境的需要。

对于有心选读文科及在文学发展的学生,自我提升语文水准是必要的;但一般学生都不是语文天才,也不会向这方面发展,要他们同时学好3种语文(国、英、华),已经相当吃力,如今还要继续加重他们的学习压力,将使他们更不胜负荷。

教育部应该继续研讨如何改进教师的教学法,而不是一味以增加学习时间来提升成绩。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