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2-07-09 08:57
農業為我國重要的經濟產業,惟70年代以後,隨著政府大力推動工業化,農業在我國經濟的比重逐年下降。不過,在國內持續性需求和強勁的原產品出口支撐下,近年來農業依然是國內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不過,以上對於國內菜農和果農來說,並非利好消息。這兩大行業普遍面對3大困境,即勞工嚴缺、失去生產津貼及耕地不足,影響菜農及果農的發展和生計。農業是我們基本及熟悉行業,儘管工業化及目前科技行業是大勢所趨,但我們不能忽略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農業發展,捨本逐末,以致糧食進出口數字出現逆差,不利經濟發展。1998年我國食物入口額達100億令吉,到了2010年則高達300億令吉,增加3倍之多。
稻米、水果和蔬菜是我國主要的糧食農作物,惟這些農作的總產量依然不足應付國內需求,我國目前每年的蔬菜需求量是106萬公噸,以目前半島面積達3萬8千公傾的蔬菜種植面,年產量達80萬公噸,在扣除23%出口至新加坡,我們還得從國外進口約51萬公噸蔬菜以應付需求。換言之,如果我國要達到蔬菜自給自足,就須另外開發至少3萬公傾農耕地進行務農。
基本上我們並不缺乏農耕地,反之很多適合耕作的土地都大幅被荒廢。根據研究,如果我們的農耕作業規劃能有系統地開發,我國每年可以開闢至少10萬至20萬公頃的土地,預計在5年內,即可擁有超過50萬至100萬公頃的土地被用於種植農作物等。如果這項計劃得以妥善進行,那許多“耕者無其地”的菜農,就可以更積極投入農作作業。大馬菜農總會的會員中,有約40%在本身的土地或是臨時地契土地上務農,其他約60%則在非法土地上耕種。在合法土地上耕作每年可以享有生產獎掖,非法耕作則無法享有。如果開闢更多土地讓農民務農,他們生計得以獲保障,也能投入更多資源和技術在提昇產量上,那我國的蔬果產量將大增,農民收入也大幅改善,對國家經濟發展亦有利。
土地乃州政府所擁有,農業屬中央管理權限,要解決農耕地不足的問題,須靠中央政府及州政府合作。大馬中華總商會就曾建議,中央政府制定關鍵績效指標,各別撥出5千至2萬公頃土地作為農耕用途,視乎各州大小而定,供開發種植。商會乃希望中央政府可扮演推動的角色,與各州首長或大臣討論撥地。
農耕地得以解決,依然得有人運作,然而由於本地工人不太願意從事務農,必須依賴外勞,但是聘請外勞經常面對程序混亂和耗時冗長,以致農民無法獲得所需的人力。這一方面,內政部及農業部應該合力解決,給予農民交代及協助,以免農民陷入無米之炊的困境。
此外,政府也應該一視同仁,讓菜農和果農享有公平的生產津貼,以減輕農民的生產成本。原本從2008年6月開始到2010年6月提供菜農和果農的生產津貼,卻在2009年12月被凍結,理由是基金已經發放完畢,這是無法讓人接受的不合理理由。漁民和稻農每年都享有各種津貼,唯獨菜農果農被忽略。除了生產津貼,政府也應該鼓勵和推動銀行界提供低息貨款給農民,並設立農業保險基金和出口收賬保險基金,讓農民生計更加有保障。
在“以民為本”的理念下,政府應該同等看待並協助各領域的農民,不問膚色,而以績效為本,盡最大能力協助全國農民提昇生產力,讓農民看到政府真正視農業領域為國家經濟成長的推動力。
(星洲日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