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文献馆》09/05/13
作者/来源:BBC http://www.bbc.co.uk
尽管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将执政党在大选中的失分归咎于华人选民,但华人和其他族群并未受到此番言论的影响。
纳吉布日前指责由华人选民大批转投在野党而形成的“华人海啸”造成了国阵险胜的结果,这一说法在招致广泛批评之后,周二指责反对党领导人安瓦尔煽动种族分裂。
而安瓦尔领导的反对阵营则在周三(5月8日)晚间发起集会,抗议选举中的舞弊行为。尽管当局发出警告,但反对派集会继续进行。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胡逸山曾经担任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的政治秘书,他在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表示,马来西亚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已经成长为非常成熟的社会。
总理纳吉布的这番指责华人的讲话并没有得到其他族群的认同,反而受到他们的批评。
而华人也并没有因为此番讲话而担心“秋后算账”。胡逸山说,华人最关心的并不是自身将受到政局的影响,而是选举中的不公。 静观其变
马来西亚槟州研究所研究员黄进发也认为,大选之后,虽然华人对选举结果感到生气和失望,但表面上并没有不安的情绪,华人所做的只是“静观其变”。
黄进发还注意到的一点是,大选过后,很多参与选举工作的华人第二天就又投入了工作,继续打破种族间的鸿沟。他们还给在本次选举中表现较差的反对党议员送去鲜花,以示安慰。
“在执政党企图制造一种族群分裂气氛时,很多普通的马来西亚人却在用一些平凡的行动来向华人表示,大家并没有分裂。”
据黄进发的介绍,有马来人在社交网站上发出呼吁,贴出街头多种族融和的照片显示民族和谐。
在周三晚间反对党举行的抗议选举舞弊的集会上,参加者大部分身着黑色衣服。虽然警方事先表示集会非法,但并没有采取行动。
分类题材: 大马时事_msia, 南洋华社_nychinese
《新加坡文献馆》
林明华:理性看海啸,勿让情绪延续
《星洲日报》2013-05-09 09:03
本届大选结果确实出现两极化的投票倾向,但简单化的把这诠释为“华人倾向民联、马来人情牵国阵",甚至称之为种族两极化现象,却是有待商榷也极其危险的说法。
如果大多数华人把票投给民联,就是一种“华人海啸"现象的话,我必须指出,这股海啸,绝对不是衡著种族和肤色而来,因为华裔选民不只支持行动党的华裔候选人,他们也支持公正党和伊斯兰党的友族候选人。
以柔佛州拉美士国席为例,行动党印裔候选人拉玛克里斯南因为获得大多数华裔选民的支持,差点就爆出小冷门,把寻求蝉联的原农业部副部长蔡智勇撼倒。这说明,华裔选民是以选党为大前提,这里头完全不掺杂种族考量的因素在内。
如果华裔选民只选华裔候选人的话,那他们应该是把票投给蔡智勇,而不是拉玛克里斯南。可见种族身份并不是华裔选民的考量,政党身份才是他们的优先选择,何来“种族政治"之说?
另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本届大选掀起的海啸,马来选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及城市地区的马来选民,也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以振林山为例,如果没有一部份的马来选民的支持,林吉祥是不可能以1万4千张多数票大败原大臣阿都干尼的。
整体而言,马来选民看似一窝蜂地支持国阵,但也有例外的,吉兰丹和登嘉楼,就是其中的两个异数。尤其是登嘉楼的情况,值得各方去作进一步的研究。
登州马来选民高达95.92%,所占比率为全国之最,华人选民只有微不足道的3.55%。但本届大选,这个州也大吹反风,伊斯兰党在8个国席中拿下4席,比上届增加了2席;在32个州席中,伊党和公正党则合赢了15席,比上届激增了7席,只以2席之差与登州政权擦身而过。
上述登州反风现象又说明了甚么?我们是否可以简单地称之为“马来海啸"?莫哈末阿里为何不说“马来人不懂感恩"?《马来西亚前锋报》为何不问“马来人还要甚么"?
这次的大选,的确存在著许多值得探讨的现象和关注的乱象,例如投票率创下了破记录的80%,选举期间暴力频生、谣言流窜,这代表著甚么?是选民的政治醒觉提高了?还是我们的社会愈来愈“泛政治化"了?
这次的选举也充份的体现了选民从威权时代的禁忌中释放出来之後的狂欢与激情,这当中,一些人确实表现出对选举的过度狂热投入,甚至出现了某些偏执行为。但随著选举结束,我们必须认清,现在横亘在眼前的,是我们该如何因应新的政治格局而作出正确的调整。选举既然让我们看到我们的社会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差异和矛盾,我们就应更加理性地去共同思索解决的方案,而不是让仇恨对抗和偏激情绪延续,造成国家社会的不稳定。
【专页:大选线上】
(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林瑞源:从乡村走向城市
《星洲日报》2013-05-09 09:00
大选过後,各种声音涌现,有指责选民、有指控选举不公,但大局已定,朝野应客观的剖析成绩,尽快的回到各自的岗位。
指责华裔选民并不新鲜,国阵在2010年5月的砂州诗巫补选落败时,就出现这样的声音。这次大选,甲州前首长莫哈末阿里也发表华人不懂得感恩的言论。
只要政党持续奉行种族政治,政治思维就无法成熟,也会把选民的民主裁决扭曲为种族课题。
选民有自由投选的权利,政府为人民服务是应该的,怎能被标签为“不懂得感恩"。在1999年及2004年大选,华裔选民支持国阵,这次大选,国阵流失一些选票,应该检讨个中的原因。
国阵应全盘从施政和政策中进行分析,为何会出现城市、年轻和华人选民倾向民联的现象?这3类选民关注的层面大致相同,即政策的公正、贪污、治安、公共交通、生活负担、屋价及其他民生问题,指责或秋後算帐,国阵将彻底失去这些选票。政治是看长远的,把问题简单化,下届大选还是会重蹈覆辙。
国阵这些年来确实有在处理上述课题,但力度不够及未进行全面改革,因此当务之急是设立一个单位,向政府提出改革的建议。
改革选举制,包括规定选区选民的差距、采用比例代表制,也是争取城市选民回流的方法。
国阵华基政党―马华和民政党在大选惨败後,也必须大改革,包括检讨在国阵现有的权力分享制度下的出路。虽然说是政权分享,但是两党发挥的空间不大,政治实力却不断萎缩。
在国阵的种族体制下,基於政治和选票考量,而无法全盘改革,以致小党被箝制,国阵却不断受到新兴政治势力的挤缩。因此,国阵需要真正的转型,从乡村走向城市。
如果国阵未转型,就会继续陷入“各族都要有代表"的迷思。部长应该代表全民,为全民服务,不需要分马来人、华人或印度人。
马华和民政决定不入阁,引发华人在野的担忧,这也是种族政治的遗毒。
至於民联无法夺取中央政权,也有各项因素,包括乡区和城市出现资讯和思维的鸿沟、在野党的分裂、基层组织薄弱及竞选策略出错。
民联必须立即组织起来,走入乡区。
拉近城市和乡区的价值观,这有利於去除种族政治及促进国民融合。
民联盟党的合作程度也不令人满意,雪州士毛月及哥打白沙罗州席因为兄弟阋墙而败北;沙巴反对党的分裂,造成少赢6国19州席。
如果吉打出现补选,以民联现有的条件,很可能不是国阵的对手。
政治不是只争朝夕,也不能过於理想主义,民联支持者必须认清这个政治现实,政治狂热只会断送好局。
【专页:大选线上】
(星洲日报/一心不乱•作者:林瑞源•《星洲日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