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要聞• 大選線上 2013-05-12 17:45
賽夫丁認為,如果國陣和馬華放棄華人選票,就等於是預先向第14屆大選說再見
(吉隆坡12日訊)巫統最高理事拿督賽夫丁指出,儘管華裔選民被指不支持國陣,但巫統作為國陣的主幹,必須繼續走中庸路線,如果轉而傾右,那就等於自殺。
他強調,巫統不能偏向種族極端路線,那是自殺行為。
詢及巫統在此次大選後是否會走向種族政治,賽夫丁坦言目前還看不到跡象。
“巫統未來的方向和路線將會是怎樣,取決於今年黨選後最高理事會的組成。"巫統將在今年舉行黨選。
詢及巫統是否認為黨主席納吉無需再對華社釋放善意,他在接受星洲日報專訪時表示“有聽過",但這是來自“極端馬來人"的言論。
民主國家不可能擁三分二
詢及納吉是否在黨內面對壓力,賽夫丁指出,巫統不該再抱怨無法獲得三分之二的多數議席,因為一個先進的民主國家不可能出現三分之二的多數議席。
“如果為此就要叫首相下台,那是錯誤的績效指標(KPI)!"
“更何況,巫統取得比308大選更好的成績,巫統黨員應該認同,納吉的表現遠比前首相敦阿都拉巴達威好。"
他說,巫統黨員不應忘記,納吉是國陣在第十三屆大選的“最佳產品",如果沒有納吉,國陣本屆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績。
他說,推翻這個“最佳產品",便是自殺的行為。
“華裔仍可能回流"•國陣若放棄下屆恐敗選
賽夫丁指出,如果馬華放棄華社,而國陣又放棄馬華的話,那麼國陣將無法在第14屆全國大選中取勝。
他提醒國陣,如果放棄華人選票,國陣將無法面對下一屆大選。
“如果這次內閣中沒有華人,那我們可以先向第14屆大選說再見了。"
他說,國大黨在2008年大選時也被印裔遺棄,如果國大黨在本屆大選可以贏回印裔的心,馬華在下屆大選也可以。
“不要忘記,1999年與2004年的大選,華裔大力支持國陣,讓國陣大勝。"
他分析,本屆大選的華裔中間選民佔30%,而下屆可能會增加至35%。本屆大選雖然華裔選擇了民聯,但到了下屆大選,他們是可能轉向支持國陣的"
“巫統、國大黨也曾經失去支持。在政治上,起起落落是常態。華裔選民仍可能回流。"
他認為,首相拿督斯里納吉不可能組成一個沒有馬華部長的內閣,他相信如果首相要馬華總會長提呈一份部長名單,後者將會配合。
賽夫丁針對此次大選的成績作出了剖析。
他此次在彭亨州淡馬魯國會議席守土失利,敗給依斯蘭黨青年團團長納斯魯丁。不過,他在翌日立刻回到工作崗位,積極推行他所提倡的“新對話"議程。
馬華須即刻改革
他認為,在這次大選慘敗的馬華必須即刻進行改革。
“我很高興看到馬華總會長拿督斯里蔡細歷表明不會在黨選中尋求蟬聯,而署理總會長拿督斯里廖中萊也願意進行黨的改革。"
對於蔡細歷在選前發表的“不入閣"言論,賽夫丁認為,這是一種政治言論,也是策略性的行動,馬華確實需為這樣的言論負責。
“然而,國陣不可能組成一個沒有華人代表的內閣,首相也會希望有華人在內閣。所以我相信他自有安排。"
賽夫丁認為,若馬華認為華人已經放棄了馬華,他們就必須瞭解,華人這麼做一定有原因。 不認同出現“華人海嘯"
選績反映選民不同期望
賽大丁不認同以“華人海嘯"或是“城市選民海嘯"來解讀本屆大選華人支持反對黨的局面,他認為兩個詞彙都是不正確的。
他把這次大選的分歧解讀為選民期望的不同。
他認為,選民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的“發展期望",意即希望獲得福利、建基本設施和學校等;而另一種則是抱著“民主期望"的選民,他們要的是公平、自由、人權、反貪污、透明、精英治國。
“前者支持國陣,後者支持民聯,而如果選區有較多選民抱發展期望,則國陣便獲得勝利,反之則民聯勝利。"
他說,此次大選成績也顯示納吉的政治轉型並不徹底,因為民聯的國會議員並不服務或為當地發展,但是選民要的不是這些。
“從國陣的角度來看,納吉的表現是非常、非常好的,比起其他先進國家如克林頓的美國、撒切爾夫人或是布萊爾的英國,他的政策更完整。"
“但對於中間選民來講,他做得不夠,也未能滿足那些帶有民主期望的選民,這是我們以後要努力的方向。"
投“抗議票"沒對或錯•“納吉不會懲罰華人"
賽夫丁不認為首相納吉會針對此次大選成績而“懲罰"華裔選民,因為選民投的是“抗議票"(protest vote),沒有對或錯,只不過是他們對政治的期望改變了。
他指出,大選後沒有任何人應該被“懲罰",特別是國陣已經是贏的一方。每一屆大選的選民心態都不同,每個人都必須接受大選結果。
不認同《前鋒報》標題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馬來人支持國陣、華人支持行動黨,也有很多馬來人投給行動黨,而吉打州的華人投給了國陣,我們才可能重奪吉打。"
針對《馬來西亞前鋒報》日前封面新聞“華人還要甚麼?"的標題引起軒然大波,賽夫丁第一時間便在推特表示不認同。
他說,巫統的表現比308大選來得好,證明還是有很多華人是支持巫統的。
“況且巫統贏了,作為黨報的《馬來西亞前鋒報》不應該說出這種話。這屆大選結束了,但是我們下一屆大選還是必須面對選民。"
“我輸了也沒有怪罪選民,你是勝利者為甚麼生氣?"
人民盼“需求路線"政府•國陣應速落實直屬黨員制
賽夫丁指出,國陣應儘快落實直屬黨員制。
“許多年輕人或許認同國陣理念,但是若要他們加入任何一個成員黨,他們卻覺得抗拒。" 他說,人民希望能有不走種族路線而改走“需求路線"的政府。
“具批判性的年輕一代希望看到政府認真努力地朝向這個目標發展。"因此,他認為國陣成員黨必須從自家後院開始做起,而直屬黨員制便是為此開啟一個管道。
“當行動黨能接納巫裔、伊斯蘭黨可以接納基督教徒,國陣是不是應該也提供更多選擇?"
新屆國會首要任務 •不分黨派重劃選區
賽夫丁指認為,新屆國會的首要任務,便是在不分黨派的合作下,通過重新劃分選區。 “只有通過兩派聯立(bipartisan)才能在國會通過重新規劃選區。"
他指出,選區劃分本該在本屆大選前進行,但國陣認為待大選後獲得三分之二多數議席再進行,那便會事半功倍。
目前的222個國會選區是在2002年劃分,他認為那已經不合時宜。
“我們不能夠等到一個政黨有了三分之二優勢才來通過選區劃分,其實只要兩黨合作,便能夠成功落實這項決定。
對政治認知不足•年輕人易信假資訊
賽夫丁歸類出三種決定年輕人對政治反應的因素,即他們對政治的認知、經驗與所受過的政治教育。
“他們年紀輕,接觸過的政治人物可能只有幾個,而這些人如何與人互動,便是他們對政治人物的所有理解了。他們參與政治的經驗也不深,曾參與過一些政黨主辦的活動便是他們對政治的所有想像。"
他說,基於很多年輕人不曾受過政治教育,導致他們相信一切所接收到資訊,包括謊言。
“我曾建議讓中學生投選巡察員的領導層,但被拒絕了。我也曾要求讓大學生舉行自己的選舉,也被拒絕了。"
他認為人民如果曾在學生時期經歷過競選、投票、監票和算票,那麼他們就更瞭解選舉程序和制度,不會輕易懷疑選舉的公正性。
“現場有雙方的代表一同監票的話,另一方怎麼可能容許舞弊的情況發生呢?"
“如果他們有這面的知識或經驗,就不會輕易相信別人散播的不實謠言。"
多數理事屬“聽話型”•巫統會續支持首相政策
被喻為開明派的賽夫丁披露,巫統最高理事會的成員分成3種派系,一是極少數且毫不掩飾的“開明派"、二是“是的!主席先生派"(Yes,President)、三是“極端馬來人派"。
他指出,目前巫統最高理事會中為數最多的是Yes,President派,他們對黨主席提出的意見毫無異議,所以他相信大部份人仍會繼續支持首相的政策。
他坦言,只有他本身和巫青團長凱里是屬於毫不掩飾的的開明派,當然還有少數不想被點名的領袖。
“極端馬來人派"在巫統最高理事會裡也算是少數,但卻比“開明派"來得多。"
對顏炳壽沒上陣感可惜
他指出,上述是巫統內部的情況,但若以國陣來說,他會把馬華前副青體部長顏炳壽和國大黨烏雪區國會議員卡瑪納拉登,也列為國陣裡的開明派領袖。
他對顏炳壽這次沒有被派上陣感到可惜,他希望馬華能夠讓後者在政府里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詢及首相所推行的政治和政府轉型計劃是否受到巫統最高理事的支持,賽夫丁表示,由於多數人是屬於聽話型,所以他們仍會在口頭上支持首相,但他認為應該有更多國陣領袖更明確地說明要如何支持首相。
他說,雖然首相的建議都獲得內閣的通過,但大部份的議決卻需由首相署親自負責,才能有效執行。
實現更成熟民主社會•敗選續推廣“新政治”
賽夫丁在敗選後的24小時便恢復心情,回到了工作崗位。
他分析,自己敗選的主要原因包括從外面回到淡馬魯投票的選民不瞭解他的政治理念和服務記錄,以及選黨不選人。
“很多人還當面告訴我:老兄,我想支持你,但是現在我們不能把票投給你。"但他也樂觀地說,雖然面對反風的衝擊導致他在大部份的華裔選區都輸了,但是與全國的選區相比,淡馬魯選區國陣的華裔支持率是偏高的。
他說自己雖然已經敗選,但是會繼續推廣“新政治(new politics)",實現一個更成熟的民主社會。
同時,他也會主導創辦“新對話(new conversation)",增設一個讓公眾可以暢所欲言、沒有禁忌的平台,並致力於減低導致公眾害怕發言的“恐懼文化(culture offear)"。
雖然敗選,但他表示還會競選巫統最高理事職。
賽夫丁專訪要點
● 建議首相馬上承認統考文憑
● 馬華若放棄華社,而國陣又放棄馬華,國陣就提早向第14屆大選說再見。
● 不認同以“華人海嘯"或“城市選民海嘯"來解讀本屆大選華人支持反對黨的局面
● 並不是所有馬來人支持國陣、華人支持行動黨,也有很多馬來人投給行動黨,而吉打州的華人投給了國陣,我們才可能重奪吉打。
● 巫統最高理事會的成員分成3種派系
● 國陣應盡快落實直屬黨員制
● 新屆國會的首要任務,便是在不分黨派的合作下,通過重新劃分選區。
賽夫丁受年輕人歡迎
賽夫丁在2008年中選為淡馬魯國會議員後,擔任高教部副部長,也當選為巫統最高理事會的一員。他曾擔任馬來西亞青年理事會主席,自學生時期便是個活躍的學運分子。
他上任後曾公開表示希望廢除內安法令以及放寬集會條文,並透過協商促成修改大專法令,普遍上受到年輕人與大學生的歡迎。
【專頁:大選線上】
(星洲日報/獨家報道:侯雅倫、戴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