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PISA評估排名切忌好高騖遠

《星洲日报》2014-04-08 07:42

正當國人仍然聚焦於馬航MH370客機的搜尋進展及沙巴仙本那擄綁案件的最新消息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日前公佈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報告,似乎沒有引起各界應有的關注與憂慮。

經合組織這次是公佈“PISA”的首個“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評估結果。在這項評估中,大馬學生在44個國家中排名39,表現可用糟糕之極來形容。

據介紹,這項評估涉及現實生活中的場景,旨在測試學生在處理設定空調和尋找去目的地最便捷路徑等日常問題時會使用何种方法。來自44個國家和經濟体的8.5萬名學生參與了這項評估,結果發現,新加坡和韓國學生表現最佳,日本、中國等亞洲學生也表現優異,加拿大、澳洲、英國、法國、荷蘭、意大利、德國、美國等國的學生排名雖然不在前7,但得分都在整體平均分(500)以上。反觀大馬只獲得422分,比整體平均分整整低了78分!

尤其令人憂心的是,超過半數的大馬學生被評估為低成就者(low achievers),這表示接受測試大馬的學生缺乏現代職場所需的技能;相反地,新加坡只有8%的低成就者。

此外,大馬只有0.9%的最佳表現者(top performers),新加坡則有29.3%。這表示在10名15歲的大馬學生當中,只有1人能夠解決最複雜的問題,至於新加坡、韓國和日本,則是每5人當中有1人。

在之前公佈的PISA評估報告中,大馬學生在數學、科學及閱讀方面,也表現差勁。在65個國家中,大馬分別在有關項目的排名為第52、53及59。和鄰近國家比,大馬學生表現只比印尼好,但卻不如越南,而且是大幅度落後。

大馬學生在PISA評估中的糟糕表現,凸顯了我國教育素質差劣的事實,也說明了我國教育體制須大刀闊斧展開改革的迫切性。

稍感欣慰的是,教育部已經制定了多項應對方案,包括成立了由教育部課程發展組專家領導的TIMSS及PISA委員會,以進行確認及監督改善學生參與國際評估計劃的工作。鑑於要有好的老師才有可能有好的學校,教育部也展開了多項教師技能提昇計劃。

無可否認,上述亡羊補牢的措施若能有效的全面落實,或有助於提昇我國中小學的教育素質,改善我國在PISA評估中的排名。但教育乃是細水長流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故要改善大馬在PISA評估中排名的目標,還應循序漸進,切莫好高騖遠,揠苗助長。

根據報導,通過2013至2025年國家教育發展藍圖,教育部為大馬定下的改善PISA評估排名目標為:於2015及2018年突破PISA排名最後三分之一的名次,達到國際平均標準,並於2021年成為PISA排名最前三分之一的國家。但如此美好的目標是否過於樂觀,甚至有點不切實際?

有夢固然是美,但教改須對症下藥,切實地做,一步一步來;否則,再美的夢,也是雲中月、天邊星,只能讓人痴痴地等!

(星洲日報/星‧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