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拉松人形机器人比赛,看中美间无声的军事博弈

来源;华山穹剑   

2025年4月19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场上,“天工Ultra”以2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赛后,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表现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我认为,这次尽管许多机器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这场赛事的意义远超竞技本身。它既展现了当前技术的局限性,也揭示了未来科技前沿的变革方向。

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它更引发了关于人形机器人在未来战争的应用、以及中美军事博弈的深刻思考。

严酷的现实是,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在重塑未来战争形态,中美在这一领域的博弈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战场革命前夜:人形机器人将如何撕裂现有军事体系

从发展的眼光看,当前的人形机器人的笨拙稚嫩,是技术演进的必经阶段,人形机器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将深刻影响现代战争形态。

一是在战场作战方面。乌克兰战场证明,传统装甲部队在城市丛林中损失率高达70%。而人形机器人可携带反坦克武器穿梭于废墟间,其1.5米至2米的身高既便于隐蔽又能跨越障碍。

美国雷神公司模拟推演显示,一个12台人形机器人组成的攻击小组,在复杂城区环境的突防成功率是特种部队的3倍。更致命的是,这些机器战士可以预先部署在建筑物内休眠数月,在关键时刻被远程激活形成”机械伏击”。

当”天工Ultra”证明机器人可以自主完成21公里复杂路线行进时,实际上已经验证了纵深穿插作战的可行性。

想象一下,未来战场上,不再是单纯的人类士兵冲锋陷阵,人形机器人成为重要的作战力量。

在侦察任务中,它们能凭借小巧灵活的身形,深入危险区域,比如在山地、丛林这些复杂地形,它们可以悄无声息地收集情报,把敌人的一举一动实时传递回来,还不用担心士兵的生命安全 。

人形机器人不仅可以和人类并肩战斗,协助执行各项任务,还能在必要时充当诱饵吸引火力,主动“牺牲”掩护人类。

二是在后勤保障方面。现代战争物资消耗巨大,传统的运输方式容易受到攻击

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平均每100名作战士兵需要125名后勤人员,海湾战争时这一比例降至1:1。

而人形机器人将努力实现”零后勤”作战——它们不惧生化污染、不需要睡眠、伤口(损坏)只需更换模块。

波士顿动力公司前工程师马克·雷伯特曾坦言:”能在城市环境中自主移动20公里的机器人,就能承担80%的战场后勤任务。”

兰德公司模拟显示,一个机器人化步兵师可在无后勤补给状态下持续作战30天,这是传统部队的6倍。

人形机器人可以在复杂路况下负重前行,把弹药、食物等物资安全送到前线。要是遇到伤员,它们还能化身救援使者,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把伤员带回安全地带,争分夺秒挽救生命 。

三是人机协同方面。未来战争要求人形机器人既要具备优秀的机动隐蔽、情报侦搜、识别定位、武器操控等军事技能,还要有语言、动作、情绪等多种人机交互方式。

同时,人形机器人要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灵活的机动性能和友好的人机交互,是随行式人工智能决策辅助系统。

对此,美军”半机械人”计划试图将士兵与机器系统直接神经连接。而中国脑机接口技术在军事应用上的进展同样迅速。

今后,当具备马拉松级耐力的军用机器人搭载战士的决策大脑,产生的不是单个超级士兵,而是彻底模糊人类与武器界限的”意识-机械复合体”。

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人形机器人集群,可自主协同作战,形成“智能蜂群”战术。同时,可建立AI指挥系统,在作战中为人类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确保形成对敌决策优势。

二、马拉松背后的军事密码:耐力与可靠性的终极测试

首先,这次马拉松比赛,就是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一次极限考验。能跑完半马,说明这些机器人的动力系统、控制算法、材料和感知系统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美军”阿特拉斯”机器人,至今未能完成类似长距离复杂地形行进测试。

而”天工Ultra”在开放道路环境下保持近3小时稳定运行,这一技术指标直接对应着战场侦察、长途奔袭等军事需求。

同时,关节电机技术是这场竞赛的核心赛道。”天工Ultra”采用的谐波减速器配合无刷电机方案,在保证扭矩的同时将能耗控制在惊人低水平。这与美军最新公布的”军团”项目中的驱动技术惊人相似。

五角大楼2024年度《颠覆性技术评估报告》特别指出,中国在精密减速器领域的专利数量已超过美国37%,这种曾由日本垄断的关键部件,正成为中美机器人军备竞赛的”芯片级”制高点。

此外,能源系统更是直接决定战场存亡。比赛中”天工Ultra”展示的固态电池热管理系统,在4月北京温差达15度的环境下保持稳定输出,这种能力移植到军事领域,意味着机器人作战单元可以在极地、沙漠等极端环境持续作战。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去年被迫放弃传统锂电池方案,转向与中国新能源企业合作开发新型电解质,这一事实足以说明能源赛道的战略价值。

当然,这次人形机器人在马拉松中的跌倒、失衡和能源管理问题,反映了其在运动控制、环境适应性和续航能力上的短板。

然而,这些挑战正是技术突破的前奏。军事科技的发展历来遵循“实验室—测试场—实战”的路径,如无人机早期同样笨拙,但如今已成为战场标配。

人形机器人的不成熟恰恰说明其潜力尚未完全释放,未来在算法优化、材料轻量化和能源效率提升后,战场适应性将大幅增强。

三、中美博弈的明暗战线:专利丛林中的硝烟

首先,民用向军用的转化率大幅度提高。在微软为美军开发的”战术云AI”与中国”蜂群智能”项目,本质上都是为了让机器人集群具备自主杀伤决策能力。

波士顿动力看似商业化的每一次机器人后空翻,背后都有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资金流向。

同样,”天工Ultra”的开发者星火科技,与解放军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领域存在深度人才交流。这种”军民融合”模式正在创造惊人的技术转化速度——中国去年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的军事转化率已达42%,远超美国的29%。

同时,关键传感器领域的竞争尤为惨烈。激光雷达精度达到0.1度时,机器人就能在烟雾中识别500米外的人形目标;红外传感器分辨率突破640×512,意味着夜间作战优势将彻底倾斜。

目前中国企业在TOF(飞行时间)传感器市场的份额,从2018年的5%飙升至2024年的34%,这种用于测距的核心部件直接决定机器人武器的射击精度。

此外,更隐蔽的博弈发生在软件层面。”天工Ultra”展示的实时路径规划算法,在军事语境下就是自主作战决策系统的雏形。

四、不对称优势:中国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三个杀招

首先,稀土永磁材料的垄断地位赋予中国独特优势。制造一台”天工Ultra”需要约2公斤钕铁硼磁体,而中国控制着全球87%的稀土精炼能力。

五角大楼报告显示,美军机器人项目因稀土供应不稳定导致电机性能波动达15%。这种看似微小的差距,在战场环境中可能意味着射击精度30%的落差。

中国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实施”磁体禁运”,就像芯片禁令的反向操作。

其次,基建规模催生的测试场景不可复制。“天工Ultra”在亦庄新城的测试里程累计超过8000公里,这种海量数据喂养的算法,在美国找不到对应规模的实验场。

中国拥有146个国家级经开区,其标准化道路环境构成完美的机器人训练场。

而美军机器人至今主要在军事基地测试,数据多样性不足中国的1/5。在机器学习时代,这种数据鸿沟直接转化为战术优势。

再次,最致命的可能是中国在5G-6G通信上的领先。当美军还在为”战术边缘计算”伤脑筋时,中国已经测试基于6G的太赫兹战场网络。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机器人军团可以享受比美军快10倍的战场数据交换速率。

在乌克兰战场,星链通信延迟导致无人机操作存在2秒滞后。而中国6G网络可将这一延迟压缩至0.02秒——当你的机器人比敌人快100倍反应时,胜利已经注定。

总之,北京马拉松比赛人形机器人的“笨拙”只是起点,让人们看到了未来智能战争的端倪,其军事化应用必将重塑战争规则。

在今后的人形机器人军事博弈中,中国必将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挑战,提升我军整体作战能力、信息支援能力和后勤保障水平,赢得未来战争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