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视野:英国骚乱遏不止 种族矛盾掩不住

来源:香港东方互动 专讯

[09:02] 2011/08/10

【on.cc 东方互动 专讯】英国骚乱教人目瞪口呆,单看抢掠焚烧影像,还以為是哪个战乱国家。骚乱火头在伦敦北区点燃,然后烧至南、东、西区,蔓延到伯明翰和利物浦等多个城市,纵使首相卡梅伦和伦敦市长约翰逊等人缩短假期匆匆返国,在当局资源不足和警力捉襟见肘情况下,相信未必可以立即消除危机。这场已持续三日的骚乱,追根究柢是英国种族矛盾作祟,内政大臣文翠珊形容这是「毫无动机的暴力和破坏行為」,不过刻意淡化种族冲突。

伦敦北部托特纳姆社区二十九岁黑人青年达根,遭警方截查枪杀,引起几百人示威,要求「社会公义」,触发这场英国三十年来最严重骚乱。托特纳姆是伦敦典型贫穷社区,人口挤迫,具有三高特色,就是少数族裔比例高、失业率高和犯罪率高。儘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种族骚乱后,英国警方推行改革,加强警员培训,增聘少数族裔特别是非裔警员,改善截查程序,甚至设立独立投诉警方委员会,但在像托特纳姆这样的社区,警民关係仍然欠佳,有色人种被截查频密度,往往比白人高得多,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达根被截查,而且被屈开枪袭警,苏格兰场已向达根家人道歉。

英国经济衰退,卡梅伦在去年五月上台后,推行紧缩政策,大刀阔斧削减开支,取消多项社会福利计划,已触发国内一波波示威潮,首当其冲的低下阶层,特别是失业率最高的年轻人,一日三餐往往没有着落,前路茫茫,心中更是积压着如熔岩般不满,一有机会便火山爆发。这次托特纳姆社区几百人示威,既是替达根讨回公道,也是為自己发声。骚乱迅速蔓延到伦敦其他地区和各大城市,商店遭打砸,住宅被洗劫,有传言指暴徒专挑白人来抢掠,再看黑人青年追打落荒而逃的白人巴士乘客,可见这并非不执输和趁火打劫这麼简单。英国已响起反移民呼声,有人指出,多元种族政策是这次骚乱祸根。

蒙面暴徒在日光日白下,大摇大摆抢掠商舖,抬走「战利品」,使捲入窃听丑闻而威信受损的苏格兰场,再次面目无光。卡梅伦陷入严峻政治危机,他面临的,不仅是如何摆平乱局,更有紧缩经济政策能否继续下去和种族冲突的问题。

世界视线:伦敦骚乱蔓延•英揆责无旁贷

[09:01] 2011/08/10

【on.cc 东方互动 专讯】英国首相卡梅伦為缩减财赤,上任以来大刀阔斧削减国防以至社会福利等支出,执政伙伴自由民主党曾警告,如今失业率高企,贫苦阶层亟需政府施援,如此落雨收伞,有损社会安稳,惟首相一意孤行。始於上周末的伦敦骚乱迅速蔓延至利物浦等大城市,与仇警因素、不法分子趁机作乱不无关係,但一些年轻人走上街头闹事,或许是对贫富加剧、失业恶化等问题的无奈控诉。

前伦敦市长利文斯通表示,面对经济不景气,卡梅伦政府推行的财政紧缩措施,无可避免製造社会对立,戴卓尔夫人任内以同样方式应对衰退,结果导致部分民眾失控,威胁所有英国人。

对於英政府在金融海啸期间拿公帑挽救银行,不少人批评这是慷纳税人之慨,姑息贪得无厌的金融界。卡梅伦上台后,一方面狂削福利津贴、激起民怨,另一方面对如何紓缓中下阶层苦况显得一筹莫展、见步行步,那些欲自食其力又无法找到工作的年轻人,根本看不见前景,政府厚此薄彼的所為倒看得清清楚楚。

贫富差距大 中下层怨气重

英国本土失业大军中,以年轻人比例最高,像伦敦北部社区托特纳姆的情况就更严重,上周六的骚乱率先在那里爆发,仇警或许是导火线而已。英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流动性持续下降,中下层早已叫苦连天,连日骚乱给卡梅伦政府削赤计划的可持续性,打上一个问号。

滋事分子利用黑莓和社交网站作通讯平台,採取快闪式抢砸烧行动,使警方疲於奔命、顾此失彼,有关警力不足以应付暴徒的批评,值得商榷。群眾藉数码科技一呼百应的能力,於「阿拉伯之春」得到印证,世人有目共睹,英警今番被滋事分子弄得团团转,某程度上反映当局后知后觉、未有及早制订针对性的应变措施。这令人怀疑,卡梅伦只顾给警队瘦身,如何维持警方执法能力的问题则拋诸脑后。

伦敦奥运尚有不到一年就开幕,观乎部分发生骚乱的社区与奥运选手村距离如此接近,英警面对骚乱手忙脚乱,伦敦奥运的保安堪忧。英国想藉伦敦奥运重拾大国光辉,恐怕事与愿违。

刘梦熊

坦言集:联合政府劫贫济富

连续几天英国大城市发生暴动,可说是失业青少年的社会宣言和政治宣言。

社会宣言的意思是,他们把长期失业、贫困归咎於社会和政府,故反抗社会的秩序,破坏和抢掠店舖,用不合法的行动来纠正社会的不公平、不公义。这些长期失业、贫困的青少年不限於大伦敦地区或大城市,全国各地群起倣效,已经变成全国性社会反抗运动;他们也不限於新移民少数族裔,亦包括白人青年,因為失业贫困早已蔓延至传统白人工薪阶级,故不能将之简化為少数族裔抗争。

此次也代表他们的政治宣言。他们直接向政府、向警察示威,包括以汽油弹炸警署。保守党与自民党联合政府上台后,锐意削减财赤,从教育、福利、社区组织入手减少支出。早前便因狂涨学费引起大学生全国示威,但大学生温和节制,没法迫使联合政府修改政策。随着不满的积累,加以梅鐸新闻集团的窃听事件揭露政府和警察跟该集团的勾结,大损政府和警察的形象,引发社会青少年抗争。

联合政府调整经济,吃苦的是普罗大眾,特别是最贫困的青少年。政府的虚偽、警察的腐败与勾结资本家,都是大暴动的远因近因。联合政府拘捕及起诉的人数上升,大增警力镇压,其实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仇恨,即使暂时压抑,早晚也会再爆发。

上次大选把新工党和英国第三条道路扬弃,换来保守党与自民党劫贫济富,结果暴动不已,英国选民可能后悔不及。但大错已铸成,苦果仍未尽显。

还看今朝:美债悖论 标準普尔下调美国长期主权信贷评级,需要留意的是,评级机构仍然维持美国短期主权信贷评级「A-1+」最高级别不变,意味评级机构看好二万一千亿美元以上的削减开支方案有成效,但长远看美国经济仍然是负面的。

理论上,当长期主权信贷评级被下调,意味着某国长债的信贷风险提高,国家不能偿还借贷的可能性增加。人们对债券產生疑惑,对其需求自然减少,债券价格下跌,孳息率便上升。然而,这理应不变的定律,在这趟主权危机之下却没有出现。

美债孳息率不升反跌,十年期国债孳息率一度下探至二点二七厘,创○九年一月以来的新低,有悖於理性投资者对债券市场操作的一般认知。有分析认為,这反映市场在恐慌情绪笼罩下,仍倾向将资金投向美债避难,由此引伸出美国债市的成熟与优势,其他国家难以媲美。

要是投资者不相信评级机构,股市不会崩盘,一切回到原点;因此,当评级机构把美债降级而全球股市应声崩盘之际,证明评级机构仍然获得大部分投资者的信任,儘管雷曼事件之后,很多评级机构变得有点声名狼藉。弔诡的是,投资者偏偏继续购入信贷评级被降至「AA+」级、前景「负面」的美国债券,而不买拥有比美债级别更高、属於「AAA」评级的其他国家债券。

投资者既相信评级机构的专业决定而做空股票,却继续拥抱美债,非美债不买,究竟是投资者真心相信美国前景乐观,还是投资者的心早已被美国绑架,成為美债的奴隶?

何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