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源‧剔除人治

《星洲日报》2013年7月16日上午9点02分

雖然教育部已取消師訓華小華文組教育學士課程(PISMP),在來年必須要有中國文學科成績的錄取條件,但這起風波卻引發一些疑問,教育部如何確保往後不會發生隨意更改入學資格的事件?

根據教育部副部長葉娟呈的說法,當初將中國文學科列為指定入學資格是為了鼓勵更多人在大馬教育文憑中報考此科目,以增加學生對於華文的掌握與技巧雲雲。

不過,在增設這項錄取條件之前,師範學院或有關官員是否瞭解真正的情況?在全國約6萬名報考大馬教育文憑華文科的學生當中,只有約1千人同時報考中國文學(佔1.6%);增加新入學資格,是在壓縮華小師資的來源。

而且,一些國中沒有把華文科列入正課,甚至沒有母語班,比如萬撓敦霹靂國中的華裔家長在今年初,發動簽名請願運動,爭取開設母語班,甚至在學校前面舉大字報,但都沒有下文。

母語班面對那麼多障礙,所謂的鼓勵報考中國文學,無疑是緣木求魚。

教師唸中國文學確實能夠提高華文水平,不過基礎的東西都沒有做好,不可能一步登天。

有關官員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卻是“好心做壞事”,就好像規定私立大專的本地學生必須報讀種族關係、伊斯蘭與亞洲文明(TITAS)及馬來西亞研究3個科目一樣,用意可能是要讓大專生更加瞭解自己的國家、促進國民和諧,但是附加太多科目,卻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學費。

大專教育主要是進行專業的培訓,上述科目應該在中學完成,無需插入大專課程。教育部官員必須知道主次之分,才不會天馬行空的亂加一通。

回到華小師資課題,內閣是在去年2月設立以時任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為首的華小師資特別委員會,召開圓桌會議,以期一勞永逸解決師資短缺問題。

圓桌會議確實提出了一些方案,包括開辦大學資格臨教假期師訓班(DPLISRKDC),但是大選後,馬華不入閣,華小師資特委會是否還繼續操作?即使往後還召開圓桌會議,但方案不納入政策,官員的任何一個決定,就可能推翻議決。

董總之前退出圓桌會議,並批會議局限在技術和個案層面兜圈子,看來並非無的放矢。若師資問題不回到制度和政策上解決,隨時可能生變,就比如申請師訓增設條件的風波,官員可隨時讓各方的努力付諸流水。

大選過後的新政治局面,以及政府和華教團體的溝通渠道封閉,不只讓華小師資問題題不明朗,華教也將陷入多事之秋,特別是即將執行的教育發展大藍圖。

官員權力膨漲、太多的人治,造成教育紛爭不斷,國家也因此寸步難行。

(星洲日報/一心不亂‧作者:林瑞源‧《星洲日報》副總編輯)

登入为: admin
2013年7月要闻精选/林瑞源‧剔除人治.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7/16 06:14 通过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