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社论:拒绝虚假的绩效制

《星洲日报》2013-07-24 08:00

马青总团长魏家祥揭露,目前公立大学新生录取制,名义上是实行绩效制,实质上是在走著固打制的老路,而这个固打制比过去的固打制还要糟糕。魏家祥是前任副教育部长,对体制内的各种弊端了如指掌,这一席话从他的口里说出来,不但可信度加倍,所揭露的数据,对华社也如当头棒喝。大学新生录取名单揭晓後,300余名考获优异成绩却不获分配理想科系或被拒於大学门外的华裔生,被逼通过媒体传达不满及向政党投诉,反映了非土著优秀生必须通过上诉管道争取进入大学的案例,周而复始年年上演,已变成一种畸形的常态。

2002年前教育部长慕沙提出废除固打制,采取绩效制招生的概念时,曾获得社会好评,并对绩效制抱持很高的期望。然而,11年来,公立大学录取新生人数持续增加,华裔生进入公立大学的比率却逐年减少,比过去实施固打制时的逾30%来得低,2013/2014年的华裔生录取率甚至创下19%新低,而8个热门科系的华裔生比率更是一年不如一年。

种种数据显示,这个绩效制从一开始就欠缺透明,也没有如实根据成绩录取新生及分配科系。当局若确实采取绩效制,数百名考获4.00满分的优秀生进不了大学或理想科系的案例,又如何解释?在朝的华裔官员包括时任副教育部长的马华高层,相信也对这种不公平现象心照不宣。今日更多优秀华裔子弟被拒於公立大学门外,一些华裔官员恐怕难辞其咎。

就在数百名优秀学生望大学之门而兴叹时,教育部副部长卡马拉纳登却表示,目前公立大学仍有3到4千个学额待填补,让人深感诧异。大专学府是培育人才的领域,教育部理应尽其所能填满大学的学额,不应发生许多优秀生进不了大学门槛,却又让3到4千个学额空置的问题。此外,新生遴选系统欠缺透明,也为一些有行政偏差或种族主义观念的官员制造滥权机会。一些顶尖大学及研究型大学,虽有自主招生权,却欠缺透明化和标准,以致发生国大录取华裔新生首次少过10%的问题。我们怀疑,大学负责人若是行政偏差,眼界狭隘,如何能引领大学迈向国际,与世界著名学府一较高低?

每年这个时候,优秀生进不了公立大学而投诉或上诉的戏码总会一再重演,显示整个教育系统出了问题。固打制之外,录取标准不统一也是制造偏差的因素,如大马高级学校文凭和属於校内考试的预科班考试,皆是大学入学标准,但前者的难度显然比後者高。为公平起见,教育部须考虑将这两项考试统一,成为一项公平及有公信力的大学入学考试,并由一个涵盖朝野政党成员的国会遴选委员会审核与遴选。

我们拒绝虚假的绩效制,也非议阴魂不散的固打制。为了下一代的未来、国家的前途,政府应该把教育政策的各种陈年积弊连根拔起,让各族人民有一个公平受教育的机会。

(星洲日报/社论)

侯雅伦:谁不知你妈妈是女人?

《星洲日报》2013-07-24 08:46

广东人有一句用来呛人的俗话,叫作“鬼唔知你阿妈系女人?”这句话跟中文里的歇後语“脱裤放屁”一样,形容一个人做的事或讲的话,是多此一举。

数百名优秀生被拒於公立大学门外,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找上马华教育局求助,希望能够在短短上诉期限内有所转机,获得公立大学重新分配他们所选择的科系。

教育部副部长卡马拉那登没有提出一个皆大欢喜的解决方案,还说了一句跟“鬼唔知你阿妈系女人”有同工异曲之妙的话:政府会提供国家高等教育基金贷款给他们去私立大专就读。

谁不知道,所有被公立和私立大学录取就读文凭和学位课程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到国家高等教育基金贷款。这些成绩标青,学术拿到4.0满分、课外活动拿90分以上的学生,如果要申请贷学金就读私立大学,还需要惊动到内阁来争取吗?

有两个可能性导致副部长讲出这句脱裤放屁的话来企图安抚失落者的情绪和误导公众。一是他本身份不清楚奖学金和贷学金的分别,二是他太低估了学生的智慧。

不管是公立或私立大专的学生,要申请国家高教基金升学并不难,条件是必须在毕业後摊还加上1%行政费的贷款。考获一等荣誉学位的学生才被允许把贷学金转换成奖学金,无需摊还。

问题是,上述在大马高级学校文凭考试中考获满分的学生,要的并不是申请贷学金到私立大学就读,而是想进入公立大学就读他们所选择的科系,或让他们获得奖学金升学。

与其误导民众,教育部干脆大方承认在录取制度上出现严重的纰漏,才导致今天所发生的特优生连大学门槛都挤不进的问题。也因为人为因素,近年来大学热门科也出现严重的种族失衡现象。

比较这几年来各族学生申请大学的人数、入学标准、录取比例等,都足以证明整个制度出现了人为的偏差以及制度上的弱点。不少教育界人士也针对这些纰漏提出意见和各种改善的建议,但令人失望的是,教育部始终保持冷漠,也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政府既然无法在公立大学提供足够的学额,就有必要诚意的去解决优秀生的问题,比如提供奖学金给他们在私立大专就读他们所选择的科系,而不是以“提供贷学金“来推卸培训人力资本的责任。

试想,当这些华裔特优生眼巴巴看著一些成绩不如他们的学生成功进入公立大学就读热门科系,而他们却被拒於门外,最後需自费升学,日後还得欠下一大笔贷款,你还会期望他们学成後会回馈国家吗?

(星洲日报/情在人间•作者:侯雅伦•《星洲日报》副新闻主任•言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林瑞源:伪绩效制

《星洲日报》2013-07-24 09:04

从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及马青总团长魏家祥的谈话,可以看出许多教育问题年复一年发生的原因。

马哈迪日前接受《马来西亚前锋报》专访时说:“你看公立大学中大部份学生都是马来人与土著,但在私立大学中90%为非巫裔,这是因为巫裔没钱报读私立大学。”

魏家祥则狠批公立大学新生录取机制名为绩效,实为固打制,因为华裔进入大学的百分比,比过去实施固打制时来得低。

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马哈迪作为捍卫马来人权益的巫统元老,他反对一切采用绩效制,因为担心巫裔很可能沦为“苦力”。相信这也是众多巫统党员及甘榜选民的想法。

魏家祥针对的是招生制度的缺陷,并质疑这是否是一个名为绩效,实际上是一个比过去固打更固打及更糟糕的制度。

两种观点暴露巫统和其他成员党的分歧,这或许足以说明为甚么国家迟迟未实施绩效制?为何一些人那么抗拒绩效制?

即使一些领域推行绩效制,也是伪绩效制。譬如,公共服务局发放的海外奖学金分成4个组别,其中20%是绩效制,其余为固打制;绩效制中有固打,固打制中又谈绩效,混淆不清。

伪绩效制容易遭人扭曲,牺牲社会公正、公平竞争的原则;伪绩效制也辜负了勤奋念书的学生。

由於观念上有问题,导致行事矛盾,比如政府拨出6千500万令吉款项给人才机构,以吸引人才回国,有人就质询:为何不把这笔款项用作奖学金,留住不被大学录取的优秀生,也为国家留住人才?

若政治人物没有消除对绩效制的迷思,就不可能改革招生制度,问题也将永远存在。

马哈迪也讲述一个可能发生在多年前的事件。他说,一位私立大专校长告诉他,在其出任校长前,该所大专并没有巫裔就读,在他向人民信托局(Mara)申请发出奖学金後,才有巫裔报读该所大专。

这反映某些人对非马来人的刻板印象,以为华裔都是富有的,即使公立大学不录取也没有关系,可以到私立大专升学。

有许多贫穷的华人家庭,含辛茹苦的栽培孩子,只等一个公立大学的名额。即使家长送孩子到私立大专或国外留学,也是耗尽自己的血汗钱,非常的辛苦。

让所有符合资格的国民接受国家高等教育,最终得利的是国家;人才不应分肤色,因为国家的利益才是永恒的。

在505大选过後,国阵领袖高谈改革、成员党进行大合并,以挽回民心。这些只是枝节,最关键的革新是改革思维,让政党人士能够从国家利益及大方向来看待问题。

不改革思维、不拓展视野,我们将永远被种族情绪所困扰,在泥淖中挣扎。

(星洲日报/一心不乱•作者:林瑞源•《星洲日报》副总编辑)

登入为: admin
2013年7月要闻精选/《星洲》社论:拒绝虚假的绩效制.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7/24 00:04 通过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