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万落生荆杞 天阴雨湿声啾啾

《光华日报》二零一三年八月六日 晚上九时十三分

179_1.jpg ■ 电影《新村1949》:禁还是不禁?

•文:胡一刀•

“《巴罗》和《最后的共产党人》,导演都是马来电影工作者。只能猜度,从《巴罗》、《最后的共产党人》到《新村1949》,大马电检局的尺度还是蛮开明的,只是恐怕有些政治人物的手太长呗?”

本土电影《新村》,恐怕难逃被禁。政治人物天天讲,把不是都说成是了?哦,如果这是出头之道,如果这是英雄之路,带头那个老兄无疑快要成功啦。

一部电影《新村1949》,搞到沸沸扬扬,这是谁的问题?根据官方版本,因有部落客投诉内容颂扬马共掀起争议。内政部现已指示电检局重新审核整部片子内容。

咦,难道大马电影从来没有提及马共?不是的,官方的纪录片自然有,但都是极尽妖魔化之能事。不过,2003年,电影局倒曾拍了一部电影《巴罗》Paloh,新村出身的胡一刀被深深打动。

《巴罗》后来又在Astro播映,此片讲述日侵时期的爱恨情仇,领衔主演的女主角是华人邱珍纳,其他演员将近半数是华人,很多场面都说华语或方言。

胡一刀被打动,不是《巴罗》华人演员多,也不是电影局破天荒之举,更不是横扫大马电影节大奖,而是《巴罗》在电影中试图传达的讯息。

《巴罗》取材非常大胆,电影触及敏感的种族神经、敏感的马来亚共产党、敏感的反殖民地抗争,甚至还触及敏感的历史定位。

根据电影的描述,是日本人挑拨离间,分化马来人与华人,一个华人对马来人说:“在日本人侵入之前,马来人与华人何曾打过架?从未有过!”

当电影接近尾声,一个当日本警察的马来人被打死了,他女朋友的父亲对女儿说:“他这样死了有何意义?我宁可他是共产党、为共产党而死!最誓死维护我们的就是共产党了!”

你看,胡一刀必须承认老了,听了如此对白,竟然心头一惊:原来,马来人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最惊异是:原来马来电影可以认真的、坦率的、勇敢的,探讨这一段迷失的历史,包括马来人也反对日本侵略,共产党也曾参与独立斗争,而且不论殖民者是日本人、英国人,都一样抗争到底。

电影里还有一句对白:“不论英国人、日本人还是共产党人,他们都是一样的,但至少共产党为我们斗争。”

好了,胡一刀没有看过《新村》,不解何谓“颂扬马共”,而《巴罗》这些对白和情节算不算也是“颂扬”呢?

但《新村》原著小说,胡一刀倒是看过的。说完一句,其实电影故事不过也和《巴罗》一样,描述大时代里的爱恨情仇,而且最终留下有情人未能成眷属的遗憾。

还有还有,胡一刀只知道,事前电检局通过《新村》的审查。正如2006年间,著名的本土半音乐纪录片《最后的共产党人》,The Last Communist也通过了电检局审查,奈何最终还是不能上映。

必须说明,《巴罗》和《最后的共产党人》,导演都是马来电影工作者。只能猜度,从《巴罗》、《最后的共产党人》到《新村1949》,大马电检局的尺度还是蛮开明的,只是恐怕有些政治人物的手太长呗?

对70年前这段历史,当权者向来讳莫如深,难得有一部马来电影打破禁忌,《巴罗》却是叫好不叫座匆匆落画,而现在《新村》竟然成了被禁电影?

虽说成王败寇,历史也不是任由王者说了算。《最后的共产党》被禁,反而让电影在外国一举成名。想想也是,都资讯时代了,还禁什么这个那个?

1998年,李光耀出回忆录,触动某些人的政治神经,使大马差点成为全球惟一列禁书的国家。扰扰攘攘的结果,回忆录一纸风行,书店赚到笑。2003年,历史重演,陈平出回忆录,政治神经更是紧绷,据说总共卖了几万本。李光耀偷笑,陈平更加偷笑。

红和火,血和泪。华人新村那些年,那些事,英军也好,马共也罢,都已走入历史的尘埃。2020宏愿未至,大马未成先进国,总不能成为先禁国吧?

杜甫唐诗名句:“千村万落生荆杞,天阴雨湿声啾啾。”

荆杞,指荆棘和枸杞。野生灌木,带钩刺也。是的,生荆杞,声啾啾,何以不能让政治归政治,电影归电影?

登入为: admin
2013年8月要闻精选/千村万落生荆杞_天阴雨湿声啾啾.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8/07 02:25 通过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