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格纳集团
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之后的1年又4个月,俄国内部爆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变,这就是雇佣军瓦格纳集团“兵变”。
雇佣军公司负责人普里戈津以俄国防部军队袭击了他们的营地,并杀害大量雇佣军为借口,以推翻俄罗斯的军事领导层为理由,率部从南部边境罗斯托夫地区挥师北上,向首都进发。结果,当军队到达离莫斯科还有200公里的地方停止前进,并打道回府。一场“兵变”最终以“流产”收场。
瓦格纳“兵变”虽以失败告终,但对俄总统普丁及该国国军队的震撼将是深远的;同时,事件也引发军队与现代国家及其元首关系的思索。
雇佣军是把双面刃
瓦格纳雇佣军被称为普丁私人武装,其负责人普里戈津更是个传奇人物。他曾因街头暴力而锒铛入狱,又因开餐馆与普丁结交。在现代军队的体制之下,雇佣军仍有其存在的价值,除了在正规军到不了的地方发挥用武之地之外,雇佣军有其特殊用途,就是干脏活,干累活。就瓦格纳由一批不是死囚也是亡命之徒所构成的成色看,对普丁对俄国而言,用于攻坚克难比正规军好用;并且对内好交代,对外好解释。
然而,雇佣军是把双面刃。靠私人感情、金钱维系,坏处也明显。感情一旦破裂,立马一拍两散;契约一旦撕毁,友谊之船,说翻就翻。普丁与普里戈津的私人感情相信是建立在权力与金钱的基础之上。当俄国国防部将要对雇佣军纳入正规化管理之际,瓦格纳及普里戈津就炸了;表面上是“造”国防部长绍伊古及参谋总长格拉西莫夫的“反”,实际上瓦格纳是向普丁逼宫,逼普丁退让。普里戈津居功自傲,以为功高可以震主。这就是军队非正规化之下的必然结局,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成也普丁 败也普丁
普丁与瓦格纳的关系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瓦格纳本身是个乌合之众,缺乏信仰,甚至没有纪律;没有理想,没有灵魂,更谈不上正义之师。打仗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换得生存权及以金钱为表现的物质利益。打仗冲着金钱去,打谁都一样;今天可以为俄罗斯打乌克兰,明天照样可以为乌克兰打俄罗斯。美国事先已获取到瓦格纳叛变的情报,其中少不了有美金的功劳。
二是国家元首拥有私人军队本身就不符合现代法制社会的规范。军队属于国家,可以置于某个政党的领导之下,但绝不能是总统的私人武装。
俄罗斯的国情在某些方面与中国有些类似,比较两国的国家、政党与军队的关系,就会发现中共“党指挥枪”的传统,在驾驭军队方面要高明得多。
中国并不像西方国家一样实行军队“国家化”,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却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由于中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执政党,因此军队即使没有“国家化”,也与“国家化”无异。
“党指挥枪”是个高招
中共自1927年创立自己的军队以来,一直强调的是“党指挥枪”。如何落实“党指挥枪”?中共军队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这个地方改编军队,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重点是将中共基层组织——党支部建立在连级单位上。这样,连级以上的单位都有党组织领导,党员在每个军队单位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之后,团级以上单位都配备政治委员,简称“政委”:既是配合军队首长,专责后勤、政治思想等工作;又是对军官的政治领导与监督。
“党指挥枪”有何好处?一是国家军队在执政党的领导之下,而执政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指导思想,领导军队、建设军队、指挥军队。二是这个“党”不是个人而是集体。虽然军委主席同时是中共总书记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但是解放军不属于军委主席的私人武装。各大军区、各大军种之间相互制衡,任何人(包括军委主席)很难随意调动。
中国文革后期,国家副主席林彪手下四大干将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均在军队中握有实权。可林彪集团企图暗杀当时的国家主席毛泽东却难以成事;事情败露后,林彪等人只得逃往苏联,最终摔死在蒙古国的温都尔汗,沉沙折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