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亚峰会的意义/南洋社论

“中国—中亚”峰会19日结束,这个为期两天的会议发表了

《西安宣言》,包括深化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及成立两年一次的元首会晤机制等,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会议并通过《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成员国还同意在中国设立中国—中亚机制常设秘书处,并商定正式成立两年一期的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

2025年,哈萨克将接任主办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

习近平在会上表示,将在涉及彼此主权、独立、安全、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尊重彼此根据本国国情而选择的发展道路,坚决反对任何势力以任何借口干涉内政。

他说,世界需要一个稳定、繁荣、和谐、联通的中亚,中国将是这个理念的最大支持者。这坚定反映了中国一直强调,也在贯彻的合作共赢的主张。他主张中国的中亚国家应该坚持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和世代友好4项原则,建立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这个原则延伸发展,就是在构建一个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与中亚国家是悠久的历史伙伴,2000多年来一直与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公元前139年,被誉为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领100多人从长安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构建了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

友谊种子硕果累累

从此,中国人利用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 。

2011年,中国首趟中欧班列“渝新欧”从重庆出发,开创了中欧班列的历史,这一列长龙扯开长长的笛鸣声,从中国境内开往中亚和欧洲,轰隆轰隆的铁皮长龙,取代了中国历史上商旅的驼铃。

截至2022年底,中欧班列累积开行突破6.5万列,运输货物超过600万标箱,货值3000亿美元,开通运行82条线路,联通欧洲24个国家200多个城市,成为激活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钢铁驼队”。

中国不但将“中国制造”源源不断送入中亚和欧洲大陆,同时将这些国家的产品运回中国,这是播下友谊种子,结出累累硕果。

互助共赢利惠民生

新时代的国际关系,应该是友好的互助共赢,绝不是霸凌的强取豪夺,中国—中亚峰会的举行,正彰显了这样的一个意义。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关系,带动了友好国家和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是利惠民生的宏图。

数据是最好的说明,中国与中亚五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并落实计划以来,贸易往来有了显著增长。202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额超过700亿美元,比签约之前增长了100倍。

历史从几千年前写到今天,兴衰两字是战争与和平的最好注释。看中国—中亚峰会的宣言,再看另一个G7广岛峰会的声明,谁在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谁在破坏世界秩序,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