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华校兴学有喜有忧/胡逸山博士

前阵子有机会在我的家乡沙巴考察华文教育事业,其中最为感动的,还是看到有许多友族学生在华校就读。

通过交流发现,许多友族家长把子女送入华校就读至少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认为华校的教学水准更佳。有些友族家长就是华校毕业生,当然也毫不犹豫地把子女送入华校就读。另一些友族家长虽未有曾在华校就读,但在与受中文教育者交往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华教的“魅力”。一些把子女送入改制华文中学就读的,认为不但有得念华文,不少也奋力保留“英语教数理”的教学方针。

更有一些友族家长把子女送入独中就读,认为独中的三语教育与时并进,对彼等子女以后的事业发展会起着极其正面的影响。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意见是横跨城乡的。

而另一个促使主要是乡区的许多友族家长把子女送入华校的原因就更为“简单粗暴”,那就是没有其他太多的选择。尤其是东马的一些偏远地区,也许因为地广人稀,有时在方圆好几十上百里的地区很难找到公立学校。

华人办学精神惊人

然而,华人的办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颇为惊人,即使是在甚为偏远的地方,只要有了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华文教育需求,也就会登高一呼,办起华校来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哪怕是微型华校,校史至少都有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一些友族家长也坦率地说,在未有其他公家学校的情况下,也就只好把子女送入华校就读了。当然,绝大多数的这类友族家长与学生,也很快体会到华校的魅力,许多会至少读到华小毕业;继续在华文中学读完初、高中的也大有人在。

然而,尤其是在偏远的乡区,据闻大力兴办教育也不止华社,另外也有一些宗教团体。其中一些有办学的宗教团体,也和某个以宗教挂帅的外来(从东马角度来看)政党的关系千丝万缕,甚至形同后者的外围组织。据闻彼等所兴办的教育体系也颇为完善,从幼儿园一直到中学都一应俱全。

当然,这所谓“中小学”,其主要学科,未必如大家传统观念里的科目,而是主要以一些宗教经典的学习为主。据闻此类学校,在沙巴就有了大大小小至少3000所左右。

况且这些团体也一般会以提供福利为起点,鼓吹一些与本地一般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理念与方式,努力地让学子们耳濡目染;而学子们可能也因此倒过来影响家长们的生活与信仰,甚至对东马乃至全马的社会政治风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忧另类教育要求承认

再浅谈有关当局承认独中统考与否方面,以上的现象可能也是一个考量因素。因为无论统考的程度如何高、其含金量如何广受本地之外的国际认可,在本地的政治运作离不开族群宗教因素的现实下,如有关当局承认了统考,则上述这些“另类”、游走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教育体系,必大声疾呼也要有关当局“承认”彼等的此类教育方式。

这种两难的现实,不知是否也是有关当局不便明说的一些考量?再综合国际上的一些负面走向,有时可真为本地的前景担忧。